引导数学质疑,提升核心素养
俞琴贤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质疑能够有效地驱动他们的数学探究学习. 基于此背景,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对培养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究,最终得到如下策略,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质疑更加高效:营造“启思”情境,引发质疑意识;基于好奇心理,培养质疑习惯;把握有效时机,引导质疑探究;进行有效指导,掌握质疑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质疑;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这些还远远不够. 初中数学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质疑是引发思维的“触发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十分重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他们的数学质疑,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营造“启思”情境,引发质疑意识
质疑或者有疑惑是发现问题的特征,也是后续解决问题的前提,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惑,那么他们就能在疑惑的指引下进行探究,一步一步地逐渐打破思维定式.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启思”情境,以此引发他们的数学质疑意识.
例如,在对“圆”这一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一位教师就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诱思情境: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奥运五环、汽车、自行车等物品,然后问学生这些物品中都有哪些几何图案,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圆”;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一些事物是与圆有关系的,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围棋的棋子,有的说瓶盖;教师继续引导,汽车上的轮胎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做成长方形、正方形的行吗?学生这时很快就会产生质疑,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研究冲动.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启思”性问题情境,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得到了有效调动,从而引导他们深入到数学探究中去了.
基于好奇心理,培养质疑习惯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培养他们进行数学质疑的习惯.
1. 设计预习问题,培养质疑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引导性预习问题,例如,你想学什么?你对什么问题感到好奇?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圆”的内容展开教学时,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对于圆的相关知识你想知道一些什么?想学什么?学生于是将自己的困惑和好奇记录了下来,第二天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探索分析. 这样,学生的数学质疑习惯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实践证明,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数学预习作业,学生在进行数学预习的过程中,他们就能够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这样,他们的数学质疑习惯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2. 引导互动学习,培养质疑习惯
教师可以用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引导他们提出数学问题.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不必马上进行解答,而是可以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发现解答疑惑中的乐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就先为学生回顾了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点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之后请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主动进行提问,相互通过讨论分析来解决问题,进而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学生之间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互动化的过程,以上案例中,学生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数学质疑习惯就能够逐渐形成.
把握有效时机,引导质疑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要把握有效的渗透时机.
1. 导入时:激发质疑探究兴趣
新课引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教师可以在这个节点设置疑点,为了有助于全面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可以灵活地运用探索性或者开放性问题. 这种问题能够向学生呈现更多元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够选择的范围更加宽广;而且开放性的问题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的解决办法,既灵活又存在显著的多样性,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激活和有效鼓励.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定理形成初步感知,引发学生产生了以下质疑: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你能够说出具体的内容吗?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几点?这三个问题所组成的“问题串”,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数学探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相关内容展开更深层面的理解并实现高效内化.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他们可以选择多元的视角,尝试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从中获取最佳的思路. 通过这一解疑过程,学生必然能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2. 重点处:促进质疑探究理解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都受到了冲击,教师要不断地革新自己的教学结构、教学思维,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许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包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数学题目的种类纷繁复杂,但其实际上都有着一定的解题规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重点内容进行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深入的思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轻松解题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化自己对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程度,就巧妙地通过不断改变一道题目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验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解题的能力. 在进行重点以及难点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质疑,在质疑的驱动下进行高效化的数学探究.
进行有效指导,掌握质疑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教.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知识点更加重要. 教师要科学地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畏难的心理,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找解决疑问的办法. 教师要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分析,做到为自己答疑解惑. 这时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暗示,让学生可以大胆提问.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变量与函数”这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就首先请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矩形的周长是60,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是10,那么这个矩形的面积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矩形的边长有哪些取值呢?假如我们设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是15或者是20,那么这个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面积的最大取值是多少呢?有了这样的启发,学生开始主动对问题进行解答. 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就能养成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好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灵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质疑能力,这样,就能够让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