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缓解措施
胡思帆+傅菊辉
摘 要: 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崩盘,东北亚各国敌友阵线分明,地区冲突矛盾不断的局势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冷战遗产犹存、南北关系、朝核问题等热点频发以及多边安全机制的举步维艰使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日益突出。为了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应倡导合作安全理念,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发挥中国积极作用;各国必须携手合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完善合作机制,缓解区域内安全困境。
关键词: 两极格局; 多边机制; 安全困境; 地区稳定; 原因
中图分类号: D81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23
一、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主要内容
东北亚是一个地理名词,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地缘政治概念。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东北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以朝鲜半岛为中心,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以及韩国,六国利益冲突相互交织的小型政治系统。尽管东北亚地区国家数量不多,但从其意识形态来看,不仅包含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包含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既有比较富裕的发达国家,也有相对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及政治经济的多样性,为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难以解决埋下伏笔,使东北亚地区始终处于特殊的安全困境中无法自拔。
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在整个国际政治领域中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当今国际政治理论中,它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采取的一些行动,会招致其他国家对其动机的怀疑,从而导致该国处于更加紧张的周边环境中的现象。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恶性循环的过程难免导致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与矛盾升级,从而造成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在现实中,东北亚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困境,其多变的地区形势,导致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未建立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和安全框架。
(一)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矛盾重重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各国关系友好发展的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然而,由于东北亚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组织架构,各国关系依然存在着威胁地区安全稳定的种种矛盾。
1. 中美相互防范,互为掣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在两极格局解体和经济全球化的春风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走上崛起之路。这一时期,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利益,打击潜在对手,迅速将斗争矛头转向壮大中的中国。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大肆排挤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财力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又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制约中国崛起的同时也“陷入自己造就的安全困境中”[1]无法脱身。
2. 中日信任机制缺失。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与壮大,“中国威胁论”蔓延全球,各国在见证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开始为本国的安全担忧,它们因中国的强大而陷入恐慌、焦躁之中,作为邻国的日本更是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不断崛起的中国是其在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威胁因素,对中国产生极大的怀疑和排斥。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日本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的种种行为,使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产生深深的忧虑和不安,中日关系曾一度低至冰点。
(二)朝核问题威胁东北亚地区安全
自二战结束以来,由于美苏争霸,导致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紧张分裂局面,南北双方的对抗及武装冲突,一度使朝鲜半岛这个“亚洲巴尔干”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朝鲜半岛局势令人担忧。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有所缓和,但朝核危机的爆发,再次将半岛局势引入胶着状态。朝鲜半岛的不明朗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三)领土、领海、边界争端导致冲突摩擦不断
由于历史原因,在东北亚地区存在许多领土、领海、边界争端问题,譬如中俄边界问题,钓鱼岛问题,日俄北方四岛问题,日韩竹岛问题以及东海、黄海大陆架疆界之争等,目前为止,中俄边界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而其他争端则因为涉及多方利益,而使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如果这些领土、领海争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那么将会给东北亚地区安全留下隐患,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发展。
二、导致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产生的具体原因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是各国间利益斗争的产物,而东北亚地区本身的无政府状态则是其安全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2]在无政府状态下,东北亚地区缺乏一种有序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国际准则来进行各国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而这也意味着,东北亚地区政治环境的脆弱与安全感的缺失。于是,一旦某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独立展开某些行动时,很可能会受到区域内其他国家和政府的怀疑并有所反应。在这时,其他国家会因为对方的举动而感到威胁,进而开始增强本国的实力。由此循环反复,各国在增强实力的同时,不但没有使自己感到安全,反而增强了其他国家的威胁感,陷入安全困境的怪圈。
(一)东北亚安全困境产生的历史因素
1. 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法西斯战争带来的伤痛难以磨灭。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弥补本国领土狭小,资源匮乏的不足,开始积极对外扩张。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对朝鲜开始实施长达36年的残酷统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将朝鲜作为其战略资源补给地,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残酷统治,大肆残杀中国人民,进行病毒研究,烧杀抢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些暴行使中朝人民身心受到巨大损害。这一原因也是东北亚区域多边安全机制至今无法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美苏争霸残留下的意识形态分歧依然存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界,南北分治,各自以本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扶持建立了朝鲜和韩国新政府,使东北亚地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使美苏两大阵营相互敌视的局面逐渐缓和,但意识形态的分歧并没有完全消除。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使该地区各国碰撞不断,美国价值观的硬性输出以及在人权问题上与各国产生的矛盾,严重阻碍了东北亚地区各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二)东北亚安全困境是各国利益斗争的产物
国际安全理论认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情怀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在安全利益上必然存在着互不信任和相互猜疑,它们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合作。由于东北亚地区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导致该区域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安全问题。
1. 美日韩战略同盟及日本军备现代化的发展使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其东亚战略,进一步巩固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加快了在东北亚地区势力渗透的步伐。原本为对抗前苏联的美日韩同盟体系,不但没有因为前苏联的解体而瓦解,反而呈现出越加紧密的姿态。[3]1996年美日两国共同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一宣言正式将日本纳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体系中,美国支持下的具有深厚军国主义传统的日本也成为威胁东北亚安全的因素之一。[3]美日同盟的进一步强化,不仅严重威胁到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而且还点燃了日本重新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给东北亚安全形势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2. 大国纵横交错的利益格局是朝鲜半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过程中,朝鲜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部署最为密集的地区,狭小的地域内集结了近300万军队。长期的两军对垒,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始终处于敌对恐惧状态,即使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这种潜意识下的对抗心理给朝韩两方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任机制留下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在朝鲜核危机爆发后,一直把朝鲜视为眼中钉的美国和日本担心朝鲜核力量的壮大会给它们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带来难以想象的威胁和打击,开始极力反对朝鲜核武器的发展。而朝鲜认为美国长期以来在韩国和日本部署军队,加强美日韩军事同盟的种种举动是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本国政府,美国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摧毁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美国、日本、朝鲜、韩国间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它们之间存在极大的隔阂和猜疑。[4]这些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多方考量,只将目光放在朝鲜半岛的短暂和平上,而无意于解决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这也不利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打破。
(三)无政府状态是导致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核心因素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指在国际舞台和世界区域内,由于缺乏凌驾于其他力量上的绝对权力或完善的安全结构,国家各自为战,在以自己的力量维护本国安全与发展时,产生的一种缺乏控制的政治上无序状态。冷战后至今,东北亚地区并未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来从根本上缓和区域内的安全困境,致使东北亚安全困境在国际关系缓和的总趋势下没有得到解决。
1. 两极格局的瓦解加深了东北亚区域内国家关系的不确定性。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大国间的相互牵制,在使东北亚地区笼罩在紧张恐怖的气氛中的同时,也使该区域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势与平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对的安全与稳定。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被打破,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主导因素。这一时期,美、日、韩军事同盟的进一步加深,使失去前苏联这一强大盟友的朝鲜、中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不得不独自面对对方的安全威胁。两极局势结构的瓦解,使区域内各国不得不对国际局势进行重新考量,并开始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目标。为了在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中获取有利地位,各国开始积极与他国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来维护本国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这种伙伴关系维持了表面上的和平,但由于各种因素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 东北亚地区缺乏有效解决安全问题的区域安全机制。随着中、俄、日、韩实力的相对上升,东北亚地区在两极格局解体后,逐渐形成了以美、日、中、俄四大国为主导的多边大国均势体系。从理论上看,这种均势体系,由于各方力量的不对等,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该区域内,美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日本在美国支持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俄罗斯和中国这些年虽然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根本上,还是无法制约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致使东北亚地区至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加强区域内成员信任与合作的安全机制,来摆脱区域内的安全困境。
三、缓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措施
冷战后美苏对峙的局面告一段落,东北亚紧张恐怖的局势和大国间的关系趋于缓和,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并没有解除,不仅时刻刺激着东北亚各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且严重阻碍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怎样去缓解东北亚区域内的安全困境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重点。
(一)倡导合作安全理念
在20世纪中后期,集体安全作为一种安全理念广为流行,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特殊的国际体系中,每个成员国都以其他国家的安全作为本国的安全,各个成员国以集体的形式来共同行动抵御外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尽管这种观念流传甚广,并进行了一些重要尝试,如:一战后的国际联盟,二战后的联合国。但由于各成员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利益需求等因素的不同而收效甚微。集体安全观念和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使许多安全问题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因此合作安全理念应运而生。
合作安全,顾名思义即以合作求安全,最早是1990 年 9 月由加拿大外长约·克拉克在联合国大会提出。[5]倡导通过全球或地区内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来加强各国间的联系和对话,以促进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相比于集体安全,合作安全更加注重的是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而非集体的利益,因而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当前的东北亚局势来看,冷战结束后,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局势逐渐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国家间的冲突与矛盾的减少,使各国认识到共同安全的重要性,各国在友好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即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以对于特殊且复杂的东北亚来说,合作安全是缓和该地区安全困境推动地区安全机制建立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多边安全机制
多边安全机制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概念,其最早的雏形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在集体安全基础上,在安全问题上通过协议或条约确立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承诺坚守共同制定的安全法则,并对单方面破坏集体安全责任和义务的行为采取共同行动,[6]其核心是以多边主义为原则建立区域性安全机制,在各国面对危机时,通过谈判、对话等非暴力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提高解决彼此矛盾和争端的可能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边安全机制在维护区域安全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以欧盟的出现及其良性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对于东北亚地区来说势在必行。
1. 建立多边安全机制有利于缓解国家间相互猜疑、互信度低的现实。多边安全机制有利于增加国家间的信任程度,推动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众所周知,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下,由于国家力量和信息的不对称,各个国家往往会由于缺乏对其他国家行动的认识和了解,陷入莫名的恐惧中。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心理,他们会盲目的采取一些行动去抵制他国的“威胁”,例如:军备竞赛、武装冲突等。这些行动不但无益于维护本国的安全稳定,反而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建立多边安全机制,通过协商和对话来加强对他国的了解,不但有利于减少武装冲突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且可以增加国家间的信任度,缓解安全困境。
2. 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可以满足区域内各国的共同需求和愿望。长期以来,由于冷战遗产犹存、社会制度迥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元化等原因,造成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始终比较突出的现实,区域内各国普遍具有加强多边安全机制,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共同需求和愿望。随着时代的变化,美国为了全面介入东亚事务,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东亚安全保障体系,开始转变其东亚战略。[7]由之前的单边主义向双边为主,多边为辅的安全战略转变。日本为提高其在东北亚的话语权,开始积极关注并倡导建立多边安全机制,以此来扩大其在东北亚区域的影响力。俄罗斯和中国对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一直持肯定态度,两国普遍认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自己的疑惧,为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积极举办各种旨在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活动,受到区域内各国的共同支持。而区域内的其他国家也大都有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需求和愿望。韩国希望通过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达到制约朝鲜,平衡其他国家在东北亚地区力量的目的,朝鲜则想以此来加大与他国的对话合作力度,从而摆脱政治经济孤立的艰难现状。
东北亚各国对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积极参与,使东北亚地区各种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明显增多。“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东盟地区论坛”、“朝鲜半岛问题六方会谈”等活动的开展为各国增加信任、缓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三)发挥中国积极作用
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统一大业的核心,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的缓冲地带。因此,对于不断崛起的中国来说,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不仅时刻影响着中国的整体安全与稳定,而且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有义务也有责任推动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事实上,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在六方会谈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是唯一可行之法的原则,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时刻强调通过多方会谈解决冲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建中,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范本。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中,中国提出以合作安全为出发点,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以共同利益的汇聚和制度化为路径,以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为目标的新安全观,为缓解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在缓和东北亚安全困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结语
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多极化和全球化成为时代主流,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复杂因素,东北亚地区至今仍然存在许多的安全问题和矛盾,地区冲突不断显现。朝核问题、军备竞赛、领土争端等热点频发,使东北亚各国逐渐意识到加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家互信度,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然而,东北亚的安全现状告诉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必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各国必须携手合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完善多边安全机制缓解区域内安全困境,相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东北亚安全局势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刘刚.安全困境与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兼论台湾问题[J].国际论坛,2002,(2).
[2]王发臣.东亚安全——特性及根源、危机与策略[J].东北亚论坛,2004,(2).
[3]李华锋,王晓波.军事同盟、合作安全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J].东疆学刊,2001,(3).
[4]〔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5]楚树龙.亚太地区安全观、安全结构和安全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1997,(5).
[6]徐进,李鲲.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8).
[7]米庆余.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2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摘 要: 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崩盘,东北亚各国敌友阵线分明,地区冲突矛盾不断的局势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冷战遗产犹存、南北关系、朝核问题等热点频发以及多边安全机制的举步维艰使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日益突出。为了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应倡导合作安全理念,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发挥中国积极作用;各国必须携手合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完善合作机制,缓解区域内安全困境。
关键词: 两极格局; 多边机制; 安全困境; 地区稳定; 原因
中图分类号: D81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23
一、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主要内容
东北亚是一个地理名词,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地缘政治概念。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东北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以朝鲜半岛为中心,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以及韩国,六国利益冲突相互交织的小型政治系统。尽管东北亚地区国家数量不多,但从其意识形态来看,不仅包含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包含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既有比较富裕的发达国家,也有相对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及政治经济的多样性,为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难以解决埋下伏笔,使东北亚地区始终处于特殊的安全困境中无法自拔。
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在整个国际政治领域中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当今国际政治理论中,它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采取的一些行动,会招致其他国家对其动机的怀疑,从而导致该国处于更加紧张的周边环境中的现象。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恶性循环的过程难免导致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与矛盾升级,从而造成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在现实中,东北亚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困境,其多变的地区形势,导致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未建立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和安全框架。
(一)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矛盾重重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各国关系友好发展的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然而,由于东北亚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组织架构,各国关系依然存在着威胁地区安全稳定的种种矛盾。
1. 中美相互防范,互为掣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在两极格局解体和经济全球化的春风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走上崛起之路。这一时期,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利益,打击潜在对手,迅速将斗争矛头转向壮大中的中国。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大肆排挤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财力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又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制约中国崛起的同时也“陷入自己造就的安全困境中”[1]无法脱身。
2. 中日信任机制缺失。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与壮大,“中国威胁论”蔓延全球,各国在见证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开始为本国的安全担忧,它们因中国的强大而陷入恐慌、焦躁之中,作为邻国的日本更是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不断崛起的中国是其在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威胁因素,对中国产生极大的怀疑和排斥。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日本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的种种行为,使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产生深深的忧虑和不安,中日关系曾一度低至冰点。
(二)朝核问题威胁东北亚地区安全
自二战结束以来,由于美苏争霸,导致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紧张分裂局面,南北双方的对抗及武装冲突,一度使朝鲜半岛这个“亚洲巴尔干”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朝鲜半岛局势令人担忧。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有所缓和,但朝核危机的爆发,再次将半岛局势引入胶着状态。朝鲜半岛的不明朗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三)领土、领海、边界争端导致冲突摩擦不断
由于历史原因,在东北亚地区存在许多领土、领海、边界争端问题,譬如中俄边界问题,钓鱼岛问题,日俄北方四岛问题,日韩竹岛问题以及东海、黄海大陆架疆界之争等,目前为止,中俄边界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而其他争端则因为涉及多方利益,而使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如果这些领土、领海争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那么将会给东北亚地区安全留下隐患,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发展。
二、导致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产生的具体原因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是各国间利益斗争的产物,而东北亚地区本身的无政府状态则是其安全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2]在无政府状态下,东北亚地区缺乏一种有序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国际准则来进行各国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而这也意味着,东北亚地区政治环境的脆弱与安全感的缺失。于是,一旦某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独立展开某些行动时,很可能会受到区域内其他国家和政府的怀疑并有所反应。在这时,其他国家会因为对方的举动而感到威胁,进而开始增强本国的实力。由此循环反复,各国在增强实力的同时,不但没有使自己感到安全,反而增强了其他国家的威胁感,陷入安全困境的怪圈。
(一)东北亚安全困境产生的历史因素
1. 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法西斯战争带来的伤痛难以磨灭。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弥补本国领土狭小,资源匮乏的不足,开始积极对外扩张。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对朝鲜开始实施长达36年的残酷统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将朝鲜作为其战略资源补给地,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残酷统治,大肆残杀中国人民,进行病毒研究,烧杀抢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些暴行使中朝人民身心受到巨大损害。这一原因也是东北亚区域多边安全机制至今无法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美苏争霸残留下的意识形态分歧依然存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界,南北分治,各自以本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扶持建立了朝鲜和韩国新政府,使东北亚地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使美苏两大阵营相互敌视的局面逐渐缓和,但意识形态的分歧并没有完全消除。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使该地区各国碰撞不断,美国价值观的硬性输出以及在人权问题上与各国产生的矛盾,严重阻碍了东北亚地区各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二)东北亚安全困境是各国利益斗争的产物
国际安全理论认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情怀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在安全利益上必然存在着互不信任和相互猜疑,它们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合作。由于东北亚地区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导致该区域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安全问题。
1. 美日韩战略同盟及日本军备现代化的发展使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其东亚战略,进一步巩固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加快了在东北亚地区势力渗透的步伐。原本为对抗前苏联的美日韩同盟体系,不但没有因为前苏联的解体而瓦解,反而呈现出越加紧密的姿态。[3]1996年美日两国共同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一宣言正式将日本纳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体系中,美国支持下的具有深厚军国主义传统的日本也成为威胁东北亚安全的因素之一。[3]美日同盟的进一步强化,不仅严重威胁到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而且还点燃了日本重新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给东北亚安全形势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2. 大国纵横交错的利益格局是朝鲜半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过程中,朝鲜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部署最为密集的地区,狭小的地域内集结了近300万军队。长期的两军对垒,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始终处于敌对恐惧状态,即使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这种潜意识下的对抗心理给朝韩两方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任机制留下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在朝鲜核危机爆发后,一直把朝鲜视为眼中钉的美国和日本担心朝鲜核力量的壮大会给它们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带来难以想象的威胁和打击,开始极力反对朝鲜核武器的发展。而朝鲜认为美国长期以来在韩国和日本部署军队,加强美日韩军事同盟的种种举动是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本国政府,美国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摧毁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美国、日本、朝鲜、韩国间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它们之间存在极大的隔阂和猜疑。[4]这些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多方考量,只将目光放在朝鲜半岛的短暂和平上,而无意于解决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这也不利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打破。
(三)无政府状态是导致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核心因素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指在国际舞台和世界区域内,由于缺乏凌驾于其他力量上的绝对权力或完善的安全结构,国家各自为战,在以自己的力量维护本国安全与发展时,产生的一种缺乏控制的政治上无序状态。冷战后至今,东北亚地区并未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来从根本上缓和区域内的安全困境,致使东北亚安全困境在国际关系缓和的总趋势下没有得到解决。
1. 两极格局的瓦解加深了东北亚区域内国家关系的不确定性。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大国间的相互牵制,在使东北亚地区笼罩在紧张恐怖的气氛中的同时,也使该区域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均势与平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对的安全与稳定。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被打破,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主导因素。这一时期,美、日、韩军事同盟的进一步加深,使失去前苏联这一强大盟友的朝鲜、中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不得不独自面对对方的安全威胁。两极局势结构的瓦解,使区域内各国不得不对国际局势进行重新考量,并开始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目标。为了在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中获取有利地位,各国开始积极与他国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来维护本国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这种伙伴关系维持了表面上的和平,但由于各种因素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 东北亚地区缺乏有效解决安全问题的区域安全机制。随着中、俄、日、韩实力的相对上升,东北亚地区在两极格局解体后,逐渐形成了以美、日、中、俄四大国为主导的多边大国均势体系。从理论上看,这种均势体系,由于各方力量的不对等,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该区域内,美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日本在美国支持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俄罗斯和中国这些年虽然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根本上,还是无法制约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致使东北亚地区至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加强区域内成员信任与合作的安全机制,来摆脱区域内的安全困境。
三、缓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措施
冷战后美苏对峙的局面告一段落,东北亚紧张恐怖的局势和大国间的关系趋于缓和,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并没有解除,不仅时刻刺激着东北亚各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且严重阻碍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怎样去缓解东北亚区域内的安全困境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重点。
(一)倡导合作安全理念
在20世纪中后期,集体安全作为一种安全理念广为流行,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特殊的国际体系中,每个成员国都以其他国家的安全作为本国的安全,各个成员国以集体的形式来共同行动抵御外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尽管这种观念流传甚广,并进行了一些重要尝试,如:一战后的国际联盟,二战后的联合国。但由于各成员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利益需求等因素的不同而收效甚微。集体安全观念和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使许多安全问题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因此合作安全理念应运而生。
合作安全,顾名思义即以合作求安全,最早是1990 年 9 月由加拿大外长约·克拉克在联合国大会提出。[5]倡导通过全球或地区内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来加强各国间的联系和对话,以促进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相比于集体安全,合作安全更加注重的是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而非集体的利益,因而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当前的东北亚局势来看,冷战结束后,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局势逐渐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国家间的冲突与矛盾的减少,使各国认识到共同安全的重要性,各国在友好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即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以对于特殊且复杂的东北亚来说,合作安全是缓和该地区安全困境推动地区安全机制建立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多边安全机制
多边安全机制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概念,其最早的雏形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在集体安全基础上,在安全问题上通过协议或条约确立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承诺坚守共同制定的安全法则,并对单方面破坏集体安全责任和义务的行为采取共同行动,[6]其核心是以多边主义为原则建立区域性安全机制,在各国面对危机时,通过谈判、对话等非暴力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提高解决彼此矛盾和争端的可能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边安全机制在维护区域安全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以欧盟的出现及其良性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对于东北亚地区来说势在必行。
1. 建立多边安全机制有利于缓解国家间相互猜疑、互信度低的现实。多边安全机制有利于增加国家间的信任程度,推动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众所周知,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下,由于国家力量和信息的不对称,各个国家往往会由于缺乏对其他国家行动的认识和了解,陷入莫名的恐惧中。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心理,他们会盲目的采取一些行动去抵制他国的“威胁”,例如:军备竞赛、武装冲突等。这些行动不但无益于维护本国的安全稳定,反而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建立多边安全机制,通过协商和对话来加强对他国的了解,不但有利于减少武装冲突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且可以增加国家间的信任度,缓解安全困境。
2. 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可以满足区域内各国的共同需求和愿望。长期以来,由于冷战遗产犹存、社会制度迥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元化等原因,造成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始终比较突出的现实,区域内各国普遍具有加强多边安全机制,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共同需求和愿望。随着时代的变化,美国为了全面介入东亚事务,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东亚安全保障体系,开始转变其东亚战略。[7]由之前的单边主义向双边为主,多边为辅的安全战略转变。日本为提高其在东北亚的话语权,开始积极关注并倡导建立多边安全机制,以此来扩大其在东北亚区域的影响力。俄罗斯和中国对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一直持肯定态度,两国普遍认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自己的疑惧,为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积极举办各种旨在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活动,受到区域内各国的共同支持。而区域内的其他国家也大都有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需求和愿望。韩国希望通过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达到制约朝鲜,平衡其他国家在东北亚地区力量的目的,朝鲜则想以此来加大与他国的对话合作力度,从而摆脱政治经济孤立的艰难现状。
东北亚各国对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积极参与,使东北亚地区各种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明显增多。“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东盟地区论坛”、“朝鲜半岛问题六方会谈”等活动的开展为各国增加信任、缓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三)发挥中国积极作用
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统一大业的核心,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的缓冲地带。因此,对于不断崛起的中国来说,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不仅时刻影响着中国的整体安全与稳定,而且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有义务也有责任推动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事实上,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在六方会谈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是唯一可行之法的原则,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时刻强调通过多方会谈解决冲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建中,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范本。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中,中国提出以合作安全为出发点,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以共同利益的汇聚和制度化为路径,以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为目标的新安全观,为缓解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在缓和东北亚安全困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结语
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多极化和全球化成为时代主流,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复杂因素,东北亚地区至今仍然存在许多的安全问题和矛盾,地区冲突不断显现。朝核问题、军备竞赛、领土争端等热点频发,使东北亚各国逐渐意识到加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家互信度,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然而,东北亚的安全现状告诉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必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各国必须携手合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完善多边安全机制缓解区域内安全困境,相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东北亚安全局势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刘刚.安全困境与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兼论台湾问题[J].国际论坛,2002,(2).
[2]王发臣.东亚安全——特性及根源、危机与策略[J].东北亚论坛,2004,(2).
[3]李华锋,王晓波.军事同盟、合作安全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J].东疆学刊,2001,(3).
[4]〔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5]楚树龙.亚太地区安全观、安全结构和安全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1997,(5).
[6]徐进,李鲲.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8).
[7]米庆余.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2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