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加深,作用力度以及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环境的反作用也开始不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因此,人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平相处。
关键字:地理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加深,作用力度以及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近些年来,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各种江河污染,工厂排污,屡见各种新闻媒体。另外,环境的反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气温骤变,季节的提前等。为此,大家有必要为现在,更为将来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一、环境现状与问题
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经济活动也很活跃,再加上人口数量也增加不少,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从浅层到深层自然资源的开发;范围也越来越广,从高山再到深海;但是,这样的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就有臭氧层的破坏,酸雨与赤潮等。
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人类为了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和产品,燃烧了大量的煤、天然气、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大量的矿物燃料伴随而来的便是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温室效应随之出现,气温逐渐上升,南极冰川开始融化,各地海水由于受热而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地区海岸线后退,甚至一些岛屿被淹没。长此以往,专家预计截止到2100年,除了沿海城市以及沿岸低地会被淹没,一些岛国将从此消失,甚至会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导致洪涝灾害和暴潮的加剧。
氯氟烃(CFCs)是一种化学物质,由人工合成的,也是臭氧层稀薄的主要杀手之一。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生产。1960之后全面应用到各领域。包括制作制冷剂、气溶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此外,臭氧层的杀手还有氮氧化物和哈龙类物质,其中哈龙类物质,常常被用于灭火器中。破坏臭氧层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首先由于少了天然屏障,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会随之增加,这无疑增加了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几率,甚至包括一些免疫系统疾病。同时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生物随之减少。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像煤、石油、天然气等和汽车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也引起酸雨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中,很多都有含硫成分,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层之后,就会遇到水汽,与之结合,从而生成了亚硫酸和硫酸物质,因此会使雨水中,测试PH值酸性增强,在落到地面形成降雨,即为酸雨。
酸雨有很多危害,它会使湖水酸化,鱼、虾的生产繁殖就受到影响;落到植物上边会使叶片变黄;腐蚀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甚至在降雨后被土壤吸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我国受酸雨污染最严重的省份包括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浙江、江苏等各大省份。
可见,当今环境问题以及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对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转变生产观念和消费方式,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传统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我们必须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要明白人类只是食物链的上层,但是食物链的维系需要人类自己保护。一旦食物链遭到破坏,随之而来就会消失几个物种,进而食物链遭到进一步破坏,就像推到的多米诺骨牌。最终,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三种行为,包括市场行为、政府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市场行为调整主要有以下内容:实行科学管理;大力提倡全过程的清洁生产,逐步改变落后的末端治理;企业可将具体的环境行为标准纳入员工考核、奖惩机制;策划企业发展战略等。
政府行为调整主要包括:加强监管排污企业,对排污指标严格把控,落实相关关法律;估算某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制定排污指标;发展一些环保产业;完善相关环境税费的征收;构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公众行为调整主要有以下内容:用环保产品;提倡和鼓励简朴生活,不提倡过度包装;普及环保知识,带动全民参与环保活动;将环保贯彻到日常生活,比如垃圾分类,废水循环利用,电池回收等。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必须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造成地球的承载负担过重,从而自净的能力无法续接而导致的。也就是说,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十分必须的,只有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人类的生存才能更加安心舒适持久。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乔家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J].人文地理,2004,03:78-83+5.
[2]冯年华. 人文地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04:102-106.
[3]张海鹰. 社会调查方法在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高师理科学刊,2011,06:105-108.
作者简介:左湘萍 女 (1973-),山西省太原市人,工作单位: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山西师范大学地理专业, 研究方向: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