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生课堂更高效
赖东龙
摘 要:通过对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资源,校本化地使用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教法越是贴近学生,课堂教学就越是高效.
关键词:高效;校本化;因材施教
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都应追求的,有很多老师不断为此努力并取得成功.在这问题上,我认为,课堂氛围、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差异等都是重要因素,处理好它们,能让课堂更适合学生,课堂教学也就会更高效.
1 营造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构造的过程.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去发现知识,通过合作与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在营造氛围和创设数学情境上多下功夫,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如学习轴对称及平移与旋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学习统计与概率,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的“试一试”、“做一做”等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思考学习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去体验和探究.
其次,可结合实际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和可行的学习体验活动.例如教师可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回忆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和下落的情景,接着演示这一情景的动画.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地平线),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表示太阳),模拟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圆纸片与自己所画的直线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画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画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图,少部分没画好的学生经过教师的个别指导也都能较好地完成.我认为,像这样的情景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又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就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地去操作、探究.
再次,在合适的情况下,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探究的机会.如教学方程的“实践与探索”的利率问题,可让学生到当地银行去了解国家利率的有关信息和计算公式;二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中的喷水池问题,就让学生到本校中心广场测量喷水池的半径,并向管理人员了解喷水的高度等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探究并解决水是否会喷出池外的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可带领学生到学校旗台测量获取有关数据,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求旗杆高度;又如“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的教学,可让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到校园或周边去调查,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体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2 活用教材,让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教师“用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应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与教材知识进行整合,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即教材使用“校本化”,使之更贴近生活,更适合学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2.1 课堂引入校本化
案例: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教材采用测量和比较引入,显得比较枯燥无味,加上多數学生对几何比较生涩,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于是,借助学校的集体活动背景创设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情境设计.如:
“某校春季运动会的足球赛即将开踢,现在各班队员都在抓紧训练,训练时体育老师在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如图1),小强、小伟两名运动员分别在C、D两地,他们争者要射门。大家认为谁的位置射门好.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身边的问题,又关乎集体荣誉,还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引入,学生的兴趣高,课堂气氛浓厚,驱动着学生去探索,为学好圆周角定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教学例题校本化
案例:在教学“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结合学生实际,把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为:
“大家知道吧,学校的‘一分钱基金会在同学们爱心的支持下,现在已有不少的积蓄,这个基金会自创立以来每学期都接受同学们及老师们的捐赠,同时也资助了不少家庭贫困的同学.如果基金会接受捐赠的金额记为正,资助的金额记为负,若本学期我们年段的收支情况为:(单位:元)
-200,+127.3,+155,-120,+185,-160,-180,+143,+150,-220,-100,+172.7 .
那么,这个学期‘一分钱基金会对我们年段是收入多还是支出多?多了多少?”
在本例中,有理数加法的实际应用以本校“一分钱”基金会的活动为背景,这个活动是本校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亲身经历过的.据此编成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互相互助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能自主地或通过合作地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更充分地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更显著.
2.3 学生习题校本化
案例:在教学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让学生探究解决:
“从罗溪通往马甲的金光隧道正在施工,相应的公路设施也正在施工中.有一辆挖掘机在A处(如图2)进行挖掘工作,在它周围130米的范围内都会受到它的噪音的影响,小名在离A处240米的小学B上学,放学了,小名要沿着BC方向的直线公路骑车回家.已测得∠ABC=30°。
①问:小名在回家的路上是否会受到挖掘机的噪音的影响?为什么?
②若会受到影响,且知小名骑车的速度是5米/秒,那么他此次回家受到该噪音影响的时间多长?”
本例是热点问题进教材。交通不便限制着本镇经济的发展,金光隧道的开通势必促进本镇经济的发展,这是本镇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把一热点问题结合到教材中来,既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从解题的角度看,第①问可建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模型,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比较直接,大部分学生能较好解决;第②问要综合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故有较多学生需要启发、指导。
由上述可见,校本化地使用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从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生活化,更有意义。
3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更好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有差异,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同。及时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才能创造合适的条件,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首先,可实施分层教学。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这样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递进的A,B,C三层,预期目标分别为:A层:经历(感受)分割多边形求其内角和;B层:体验、探索分割多边形求其内角和;C层:探索用多种方法分割多边形求其内角和。于是,指导A层学生求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让B层学生求四邊形、五边形和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在B层的基础上,鼓励C层的学生用多种方法(如分割点在多边形的内部、边上、外部等)分割多边形。通过这样分层教学,学生有适合自己的事,自然都没闲着,并且A层的学生可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经验,B层的学生则是主动地去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经验,他们的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而C层的学生探索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方法得到深化,发散思维也得到发展。
其次,要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作业,这样设计:
A层(基础题)
(1)先任意画一个五边形,然后画其所有对角线,数一数,一共有几条?
(2)十边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如果它的各个内角都相等,那么它的一个内角又是几度?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234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B层(中等题)
(1)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是 1:2:3:4,求它的四个内角的度数.
(2)在一个多边形中,它的内角最多可以有几个是锐角?
C层(提高题)
(1)过一个顶点能画几条对角线?你能求出一个n边形共有几条对角线吗?试试看。
(2)一个多边形除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和为500°,求这个角的度数及多边形的边数。
练习、作业的设计分层要求,有利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学到适合个人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追求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努力,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快实现数学学习目标达成。
摘 要:通过对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资源,校本化地使用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教法越是贴近学生,课堂教学就越是高效.
关键词:高效;校本化;因材施教
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都应追求的,有很多老师不断为此努力并取得成功.在这问题上,我认为,课堂氛围、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差异等都是重要因素,处理好它们,能让课堂更适合学生,课堂教学也就会更高效.
1 营造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构造的过程.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去发现知识,通过合作与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在营造氛围和创设数学情境上多下功夫,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如学习轴对称及平移与旋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学习统计与概率,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的“试一试”、“做一做”等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思考学习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去体验和探究.
其次,可结合实际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和可行的学习体验活动.例如教师可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回忆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和下落的情景,接着演示这一情景的动画.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地平线),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表示太阳),模拟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圆纸片与自己所画的直线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画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画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图,少部分没画好的学生经过教师的个别指导也都能较好地完成.我认为,像这样的情景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又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就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地去操作、探究.
再次,在合适的情况下,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探究的机会.如教学方程的“实践与探索”的利率问题,可让学生到当地银行去了解国家利率的有关信息和计算公式;二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中的喷水池问题,就让学生到本校中心广场测量喷水池的半径,并向管理人员了解喷水的高度等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探究并解决水是否会喷出池外的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可带领学生到学校旗台测量获取有关数据,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求旗杆高度;又如“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的教学,可让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到校园或周边去调查,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体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2 活用教材,让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教师“用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应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与教材知识进行整合,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即教材使用“校本化”,使之更贴近生活,更适合学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2.1 课堂引入校本化
案例: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教材采用测量和比较引入,显得比较枯燥无味,加上多數学生对几何比较生涩,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于是,借助学校的集体活动背景创设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情境设计.如:
“某校春季运动会的足球赛即将开踢,现在各班队员都在抓紧训练,训练时体育老师在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如图1),小强、小伟两名运动员分别在C、D两地,他们争者要射门。大家认为谁的位置射门好.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身边的问题,又关乎集体荣誉,还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引入,学生的兴趣高,课堂气氛浓厚,驱动着学生去探索,为学好圆周角定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教学例题校本化
案例:在教学“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结合学生实际,把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为:
“大家知道吧,学校的‘一分钱基金会在同学们爱心的支持下,现在已有不少的积蓄,这个基金会自创立以来每学期都接受同学们及老师们的捐赠,同时也资助了不少家庭贫困的同学.如果基金会接受捐赠的金额记为正,资助的金额记为负,若本学期我们年段的收支情况为:(单位:元)
-200,+127.3,+155,-120,+185,-160,-180,+143,+150,-220,-100,+172.7 .
那么,这个学期‘一分钱基金会对我们年段是收入多还是支出多?多了多少?”
在本例中,有理数加法的实际应用以本校“一分钱”基金会的活动为背景,这个活动是本校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亲身经历过的.据此编成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互相互助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能自主地或通过合作地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更充分地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更显著.
2.3 学生习题校本化
案例:在教学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让学生探究解决:
“从罗溪通往马甲的金光隧道正在施工,相应的公路设施也正在施工中.有一辆挖掘机在A处(如图2)进行挖掘工作,在它周围130米的范围内都会受到它的噪音的影响,小名在离A处240米的小学B上学,放学了,小名要沿着BC方向的直线公路骑车回家.已测得∠ABC=30°。
①问:小名在回家的路上是否会受到挖掘机的噪音的影响?为什么?
②若会受到影响,且知小名骑车的速度是5米/秒,那么他此次回家受到该噪音影响的时间多长?”
本例是热点问题进教材。交通不便限制着本镇经济的发展,金光隧道的开通势必促进本镇经济的发展,这是本镇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把一热点问题结合到教材中来,既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从解题的角度看,第①问可建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模型,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比较直接,大部分学生能较好解决;第②问要综合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故有较多学生需要启发、指导。
由上述可见,校本化地使用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从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生活化,更有意义。
3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更好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有差异,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同。及时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才能创造合适的条件,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首先,可实施分层教学。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这样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递进的A,B,C三层,预期目标分别为:A层:经历(感受)分割多边形求其内角和;B层:体验、探索分割多边形求其内角和;C层:探索用多种方法分割多边形求其内角和。于是,指导A层学生求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让B层学生求四邊形、五边形和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在B层的基础上,鼓励C层的学生用多种方法(如分割点在多边形的内部、边上、外部等)分割多边形。通过这样分层教学,学生有适合自己的事,自然都没闲着,并且A层的学生可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经验,B层的学生则是主动地去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经验,他们的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而C层的学生探索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方法得到深化,发散思维也得到发展。
其次,要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作业,这样设计:
A层(基础题)
(1)先任意画一个五边形,然后画其所有对角线,数一数,一共有几条?
(2)十边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如果它的各个内角都相等,那么它的一个内角又是几度?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234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B层(中等题)
(1)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是 1:2:3:4,求它的四个内角的度数.
(2)在一个多边形中,它的内角最多可以有几个是锐角?
C层(提高题)
(1)过一个顶点能画几条对角线?你能求出一个n边形共有几条对角线吗?试试看。
(2)一个多边形除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和为500°,求这个角的度数及多边形的边数。
练习、作业的设计分层要求,有利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学到适合个人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追求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努力,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就会更快实现数学学习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