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合谷为主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观察
杨更森 侯晓薇 周秀英 赵民朝 甲 成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 050051)
摘要电针合谷为主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痉挛型和翼外肌功能亢进型115例,并以钙离子穴位导入法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对翼外肌功能亢进型,电针合谷穴治愈率明显高于钙离子导入法,而对翼外肌痉挛型,后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前者。
主题词颞颌关节综合征/针灸疗法电针穴,合谷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颞颌关节区疼痛、开闭口运动障碍、颞颌关节运动时弹响或杂音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自1986~1995年笔者利用电针合谷为主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痉挛型和翼外肌功能亢进型患者115例,并与钙离子导入法进行了对照,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115例为电针合谷穴的治疗组,其中男28例,女87例,男∶女为1∶3.4;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平均29.5岁,其中16~25岁28例,26~35岁49例,36~45岁24例,46~55岁11例,56~65岁3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翼外肌痉挛型80例,翼外肌功能亢进型35例。选择69例钙离子导入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56例,男∶女为1∶4;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31.5岁,其中16~25岁12例,26~35岁28例,36~45岁19例,46~55岁8例,56~65岁2例;病程最短3周,最长2年8个月。两组基本情况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翼外肌痉挛型:(1)开口活动时,颞颌关节区疼痛伴放射痛;(2)开口活动受限,自然开口度<2.5 cm;(3)开口型异常,下颌向患侧偏斜;(4)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病变。翼外肌功能亢进型:(1)开口度过大,呈关节半脱位状;(2)开口末或闭口初颞颌关节痛伴放射痛;(3)有关节弹响或关节杂音;(4)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改变。
2治疗方法
2.1电针疗法
针刺主穴为合谷穴,配穴为下关、颊车穴。采用北京医疗器械厂生产的BY-7A型电针针麻仪,将正、负输出电极与刺入穴位的毫针相连,选择连续刺激波,频率为70~80次/min,每次留针20分钟,7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钙离子导入法
使用FD-IA型治疗仪,其有效值直流电压为40 V,治疗时将一块8 cm×0.5 cm×6 cm纱布垫用10%葡萄糖酸钙液浸透,置于患侧颞颌关节处,输出电极板阳极位于下关穴,阴极位于颊车穴,两极之间以塑料膜隔开,外用沙袋加压固定,电流强度为0~30 mA,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翼外肌痉挛型:(1)痊愈:疼痛症状消失,开口活动正常,自然开口度达4 cm,3个月内无复发。(2)好转:疼痛症状减轻,开口型接近正常,自然开口度达3 cm,或虽所有客观指标正常但3个月内又出现复发。(3)无效:经治疗自觉症状和各项客观指标均无改变。翼外肌功能亢进型:(1)痊愈: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弹响或杂音体征消失,自然开口度正常,开口型正常,观察3个月无复发。(2)好转:疼痛症状减轻,关节弹响或杂音减轻,开口度或开口型有所改善,或虽上述症状体征正常但3个月内又复发。(3)无效:经治疗上述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变。
3.2结果
(1)翼外肌功能亢进型:电针合谷穴治疗组治疗35例,痊愈14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有效率88.6%。钙离子导入对照组治疗20例,痊愈1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有效率70.0%(见表1)。两组痊愈率比较,以B12进行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翼外肌痉挛型:电针合谷穴治疗组治疗80例,痊愈34例,好转46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钙离子导入对照组治疗49例,痊愈32例,好转17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见表2)。两组痊愈率比较,以B12进行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中的翼外肌痉挛和翼外肌功能亢进,主要是某些刺激因素使颞颌关节周围的神经、肌肉形成过度兴奋性和迅速疲惫性,使之正常活动平衡被打乱而导致关节功能紊乱。合谷穴是治疗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常用主穴,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四总穴之一。针刺通电后,向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输入不同的刺激信号,以调节关节区神经-肌肉的功能紊乱,这些信号同时对翼外肌疼痛扳击点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的疼痛刺激有着干扰作用。下关穴是足太阳与足阳明交会穴,电针合谷配以下关、颊车穴,可以疏通颞颌区经络及气血运行,调整翼外肌的舒缩能力,平衡翼外肌的张弛,以消除翼外肌的功能亢进。钙离子导入法是在直流电的持续作用下,在颞颌关节区形成一个钙离子堆,缓慢地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解除翼外肌痉挛。
本组资料显示,电针合谷为主的治疗组,对翼外肌功能亢进型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翼外肌痉挛型治愈率则低于后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 050051)
摘要电针合谷为主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痉挛型和翼外肌功能亢进型115例,并以钙离子穴位导入法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对翼外肌功能亢进型,电针合谷穴治愈率明显高于钙离子导入法,而对翼外肌痉挛型,后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前者。
主题词颞颌关节综合征/针灸疗法电针穴,合谷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颞颌关节区疼痛、开闭口运动障碍、颞颌关节运动时弹响或杂音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自1986~1995年笔者利用电针合谷为主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翼外肌痉挛型和翼外肌功能亢进型患者115例,并与钙离子导入法进行了对照,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115例为电针合谷穴的治疗组,其中男28例,女87例,男∶女为1∶3.4;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平均29.5岁,其中16~25岁28例,26~35岁49例,36~45岁24例,46~55岁11例,56~65岁3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翼外肌痉挛型80例,翼外肌功能亢进型35例。选择69例钙离子导入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56例,男∶女为1∶4;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31.5岁,其中16~25岁12例,26~35岁28例,36~45岁19例,46~55岁8例,56~65岁2例;病程最短3周,最长2年8个月。两组基本情况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翼外肌痉挛型:(1)开口活动时,颞颌关节区疼痛伴放射痛;(2)开口活动受限,自然开口度<2.5 cm;(3)开口型异常,下颌向患侧偏斜;(4)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病变。翼外肌功能亢进型:(1)开口度过大,呈关节半脱位状;(2)开口末或闭口初颞颌关节痛伴放射痛;(3)有关节弹响或关节杂音;(4)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改变。
2治疗方法
2.1电针疗法
针刺主穴为合谷穴,配穴为下关、颊车穴。采用北京医疗器械厂生产的BY-7A型电针针麻仪,将正、负输出电极与刺入穴位的毫针相连,选择连续刺激波,频率为70~80次/min,每次留针20分钟,7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钙离子导入法
使用FD-IA型治疗仪,其有效值直流电压为40 V,治疗时将一块8 cm×0.5 cm×6 cm纱布垫用10%葡萄糖酸钙液浸透,置于患侧颞颌关节处,输出电极板阳极位于下关穴,阴极位于颊车穴,两极之间以塑料膜隔开,外用沙袋加压固定,电流强度为0~30 mA,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翼外肌痉挛型:(1)痊愈:疼痛症状消失,开口活动正常,自然开口度达4 cm,3个月内无复发。(2)好转:疼痛症状减轻,开口型接近正常,自然开口度达3 cm,或虽所有客观指标正常但3个月内又出现复发。(3)无效:经治疗自觉症状和各项客观指标均无改变。翼外肌功能亢进型:(1)痊愈: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弹响或杂音体征消失,自然开口度正常,开口型正常,观察3个月无复发。(2)好转:疼痛症状减轻,关节弹响或杂音减轻,开口度或开口型有所改善,或虽上述症状体征正常但3个月内又复发。(3)无效:经治疗上述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变。
3.2结果
(1)翼外肌功能亢进型:电针合谷穴治疗组治疗35例,痊愈14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有效率88.6%。钙离子导入对照组治疗20例,痊愈1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有效率70.0%(见表1)。两组痊愈率比较,以B12进行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翼外肌痉挛型:电针合谷穴治疗组治疗80例,痊愈34例,好转46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钙离子导入对照组治疗49例,痊愈32例,好转17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见表2)。两组痊愈率比较,以B12进行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中的翼外肌痉挛和翼外肌功能亢进,主要是某些刺激因素使颞颌关节周围的神经、肌肉形成过度兴奋性和迅速疲惫性,使之正常活动平衡被打乱而导致关节功能紊乱。合谷穴是治疗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常用主穴,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四总穴之一。针刺通电后,向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输入不同的刺激信号,以调节关节区神经-肌肉的功能紊乱,这些信号同时对翼外肌疼痛扳击点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的疼痛刺激有着干扰作用。下关穴是足太阳与足阳明交会穴,电针合谷配以下关、颊车穴,可以疏通颞颌区经络及气血运行,调整翼外肌的舒缩能力,平衡翼外肌的张弛,以消除翼外肌的功能亢进。钙离子导入法是在直流电的持续作用下,在颞颌关节区形成一个钙离子堆,缓慢地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解除翼外肌痉挛。
本组资料显示,电针合谷为主的治疗组,对翼外肌功能亢进型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翼外肌痉挛型治愈率则低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