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备课“给力”语文课堂

    祖玲玲

    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但课堂效率离不开教师的备课。备课是实现课堂“轻负高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以备课带动教学,从课外延伸到课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的语文“常态课”,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制造障碍;有些老师一味追求的“新、潮、怪”的“奇态课”,也让学生云里雾里。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备课为例,谈谈如何让备课“给力”语文课堂。

    一、立足文本语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课堂的精髓在于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课要教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应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课堂上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阅读不是无根之木、无本之花,它必须立足于深入理解文本。因此,只有在教学中把对文本的理解与创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符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特点。投入情感,体会文本表达的感情;投入想象,体验文本为我们展现的世界;字斟句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语文需要品味,就像品浓茶尝美酒一样,又如品尝美食一般,需要的是细咀慢嚼,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味道,味道才会绵远、浓烈。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从广度和深度剖析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积淀了中国文化精粹,它不仅仅是载体,实际上是意识、思维的组成部分,能够陶冶人的性情,牵动人的情感。不能忽视文本语言教学而空言其他,要深入挖掘语言的潜在魅力,以读带讲,创设情境,揣摩语言,体验文字中的温度,带动学生语感训练。所以,我们要把语文味还给语文课,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

    二、钻研教材掌控内容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因此,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倾注在备课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应该了如指掌,不带一丝疑点进课堂。应该关注、品味文章以及文本语言的精妙,读懂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读出其中的逻辑关系,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读懂其内涵,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且对学习的难点如何引导,如何以学定教。教材是客观呈现的,而学生是主观灵动的,况且必修课程中都有一些选教或自读的文章,给学生课外自学,或者布置相应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是不错的选择。该舍则舍,节省的课时,完全可以集中精力去备好其中经典的篇目。

    面对课文的选择是如此,同样,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文章的解读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多义性的解读显得丰富,我们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多层次的,这当然很好,但也要突出教学的重点,课时是有限的,要把最值得挖掘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花最多的时间来设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之得法有效备课

    语文备课,教师要懂得利用好教材,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是许多教师都能做到,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新课改中提到这种学习方法和途径指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的课堂实际上是对教案的执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实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备好了课,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给力”。

    有效的备课应该是备而有用的,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和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当然 ,课备得怎么样,还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及是否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

    综上所述,深度备课一方面可以为老师节省大量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去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语文课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融入语文课堂,才能获得高效的生态课堂。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