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桥梁
刘 鹏
北京卢沟桥由于历史上的卢沟桥事变而名震中外,实际上它也是北京地区最长、最古老的联拱石桥。金朝在北京建都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6月,下令造石桥,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3月建成,定名广利桥,因为这条河当时叫卢沟河,人们还是叫它卢沟桥。桥身用坚固的花岗石建造,桥长266.5米,桥面宽7.5米。桥面的两侧都有汉白玉石精雕的护栏。
解放前夕,北京市共有桥梁126座,其中市区桥梁有115座,这些桥梁质量较差,大部分。为临时性或半永久性的木结构为主的桥梁,其车行道宽度、排洪标准和载重等级都比较低。桥梁的修建和管理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建国后,北京市建设局建立了桥梁勘测设计组,1952年又设立桥梁施工机构。1956年,改建了北海大桥,并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了一批市区桥梁。958年后,修建了100多座各种形式的桥梁。文革时期,北京桥梁基本上陷入停顿状态。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郊区公路的修建,公路桥建设有了一定发展。
北京建设的桥梁工程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旧桥改造。建国初期,对内外城河上19座桥中的14座进行了拆除改建,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北海大桥(金鳌玉蝀桥)的改造。这座桥位于北海和中南海之间,改建前桥面狭窄,栏杆内宽仅8.5米,桥上交通拥挤,人车混杂,事故迭起,成为东四至西四干道上的“卡脖子”地段。1956年动工,1957年建成,改建后的北海桥面宽34米。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沙河南大桥的改20沙河安济桥原是明代为了帝王北巡修建的一座古桥(于1959年拆除)。1947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为了内战,在安济桥西侧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梁式桥称沙河南夫桥。解放后,1952年对该桥进行整修,加修引桥,正式通车。
二是公园桥的建设。建国以来,在新建和扩建公园的同时,在动物园、陶然亭、颐和园、紫竹院和青年湖等公园内,新建了公园桥19座。桥型有我国传统的圆弧拱桥和近代的双曲拱桥,以及迂回曲折的板式曲桥等。
三是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桥梁。1956年,开始沿永定河引水渠,先后建成桥梁27座。其中三家店桥和高井桥采用了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1960年至1965年,兴建京密引水工程后,先后建成46座桥梁。其标准分为4个等级。一种是可通行17至30吨汽车的重载桥梁,一种是通行8至10吨汽车的轻载桥梁,一种是行驶农用拖拉机的农用桥和行人桥,还有一种是引水渠经过公园的桥梁。如颐和园十七孔桥下游的绣绮闸行人桥和八一湖行人桥,都在设计中注意了风景区的特点。由颐和园至玉渊潭问,所有桥梁都预留了六级通航标准,为航行游艇创造了条件。
四是郊区公路上的桥梁。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修建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公路桥梁。不少桥梁在技术和造型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1958年至1960年,兴建密云水库时。密云至古北口公路部分地段位于水库区,为此修建了大中型桥梁5座。其中辛庄潮河桥单跨长33米,全长256米。
随着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交通阻塞问题,北京市按照城市建设规划修建了立交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从1974年最早兴建复兴门立交桥,到1985年4月,市区已建成52座立交桥,其中道路与道路立交桥13座,道路与铁路的立交桥39座,建成人行天桥7座。立交桥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