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促进选调生政策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任倩++赵爽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选调生政策的推行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选调生政策实施能否突破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理念直接关系到基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梳理选调生政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互动关系,发掘当前选调生政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新形势下选调生政策发展的趋势,着重提出切实发挥选调生作用的四维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选调生政策在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选调生; 基层党组织; 公平理论; 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1.016
党的十八大后重要人事调整密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基层经验丰富的地方领导调任中央,可见重视干部的基层经历已成为当前新形势下非常明确的用人导向。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到街镇工作的选调生所处的位置是真真切切的基层,面对选调生工作在基层一线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现状,在全面领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明确选调生政策的发展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基层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才能为选调生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开创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道路。[1]
一、选调生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互动关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由部分省市拓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对选调生政策的普及和探索之路。从基层民生的角度来说,这一政策的推行是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基层发展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选调生与基层党组织的概念界定
选调生,是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2] 26-28选调生的选拔和任用由各级党委组织部严格负责,作为党政机关后备领导干部,隶属于各级党政机关,其选拔条件严苛,在满足普通公务员报考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求报考者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
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学习、教育管理、监督服务、联系和引导群众工作,是促进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在基层贯彻落实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上级任务的战斗堡垒,长期以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38-42
(二)选调生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基层为我国行政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落实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神经末梢,是各项理论实践最终发挥作用的落脚点。由于长久以来本土制的基层干部选拔和任职制度,使得大多数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具有文化程度偏低、思想守旧、政策水平低下的弊端。这一普遍的现状阻碍了农村干部领导群众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步伐,影响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标的实现。选调生作为我们党的青年干部群体,长期以来受到高等院校综合知识环境的熏陶,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全方位开放性的思维观念,这正符合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所需人才的必备特质。选调生的到来,使知识的力量在基层建设中不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弥补了基层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偏低的缺陷,加速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更新换代,成就了大批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充分优化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结构。
选调生政策的实施,为摆脱农村基层传统落后管理思想带来了新的契机。受农村传统管理思想的制约,基层管理常常出现管理方式单一、法制观念淡薄、民主精神缺失、服务意识不强等阻碍农村基层建设的诸多问题。选调生政策的实施如同雪中送炭般的为基层管理者转变观念、突破治理瓶颈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首先,选调生利用良好的政治法律素养和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得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不断提升,显著提高了基层的依法行政水平。其次,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公众参与的民主氛围日渐浓厚,对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选调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切实尊重群众意愿,树立起民主的旗帜,甘于认真听取基层人民的呼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得到基层群众的尊重和拥护,使得基层人民群众参与集体治理的热情更加高涨。[4] 44-46
选调生政策的实施,成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动基层组织协调发展,健全农村发展一体化体制,健全基层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需要不断增强的市场意识,需要更加高效的工作效率。经过严格选拔的选调生作为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的手段,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和领悟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敏锐察觉市场的变化,降低农民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搏击的风险,营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良好氛围,唤醒了具有陈旧思想的农民的市场意识,改变了农村固步自封的落后面貌。
当前整个社会处都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基层管理改革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期,新挑战不断涌现出来,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基层一线成为选调生了解实际、磨炼作风、提高素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的大考场。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基层一线浓缩了大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党组织一切理论方针全面实践的主体。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的作为才是真正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充分体现了选调生在奉献基层的同时,基层的机遇和挑战也终将成为选调生的政治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5]
二、内外互动:明晰选调生政策发展的两方面问题
(一)选调生制度内环境的适应问题
1. 由于缺乏对基层情况的了解,选调生在基层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困难。一直以来对于党政干部的培养,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所以选调生从城市高校毕业后经过选拔被组织部门有意识地分配到较为偏远的艰苦乡镇或街道工作。由于缺乏对基层当地人文、地理、气候、风俗习惯等的了解,面对农村基层与城市生活方式的极大差距,饮食住宿和语言沟通的障碍成为阻碍选调生开展工作的最大难题,日常生活上的磨合与过度往往需要很长的适应期。
2. 与实践结合不够,选调生的工作熟悉慢。品学兼优的选调生通常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在自己所学专业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但高校对于优秀学生群体的衡量标准与胜任基层纷繁芜杂的工作对干部群体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在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规划的了解,对于基层各项具体工作政策和工作范围的把握比较茫然,再加上缺乏贴近群众的工作经验,使得选调生日常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6]17-19
3.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选调生群体存在普遍的心理落差。选调生作为高校学生干部中的优秀群体,看待和处理问题容易按照熟悉的校园文化环境背景来进行,在解决基层现实的具体问题时,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却又缺乏虚心请教当地基层干部的勇气,使得选调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施展抱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逐渐封闭自己,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状态。
4. 政府部门人际关系复杂,导致选调生易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缺乏归属感。守旧的基础乡镇干部机制往往采取上级对下级传统的压力型体制,处事环境较为压抑,对于选调生来说通常难以把握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度,偶尔也会对基层一些处事方式产生看法,却又疏于及时与他人沟通,这种孤独的心理状态会使得选调生与基层环境格格不入。
(二)选调生制度外环境的保障问题
1. 组织部门的制约因素。首先,由于选调生上调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毕业生虽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加入党政机关后备领导干部人选的行列,却限于基层财力、物力的制约,使得很多基层选调生一直处于选而不调的状态,以至于一些选调生沉寂于基层几年甚至几十年。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提拔难度大成为选调生对前途最为担心的问题。其次,选调生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总体上看选调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培养模式,对选调生群体系统全面的培养方案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选调生在基层工作缺少合理的培训和交流机制,只靠一味地积攒工作经验而没有与时俱进的科学培训,选调生便失去了原有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优势,也使得选调生的工作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意义。再次,缺乏选调生专门的考核机制。地方基层难以落实对选调生工作科学完整的考察管理体系,在地方基层选拔和考核时仍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导致选调生的工作绩效与考核评估界定方法不科学,结果往往有损公平。[7]90-96
2. 基层单位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基层单位对选调生群体缺乏深刻了解。为增强地区选调生资格的吸引力,各地组织部门不同程度附加了对名校选调生的优惠政策,这种尝试在将名校选调生吸纳进基层落后地区公务员队伍方面的成果显著,而“高投入”背后是地方政府对选调生工作绩效的“高预期”,而面对生活质量、工作环境、晋升前景三大问题时,“以人为本”难以落实,管理部门缺少个性化和柔性的目标定位,使得选调生们往往难以如愿兑现预期,这也势必导致了选调生制度的延续出现障碍。另一方面,基层单位缺少对选调生在不同岗位上的培养和训练。曲线上升是选调生成长的普遍规律,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多次的抽调、借调、外援、轮岗、帮助工作等多岗位的交流训练,才最终能从不成熟到成熟,而这正是基层选调生所最为缺乏的。由于缺少多岗位的锻炼选调生们对自身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导致基层的人才配备缺乏合理性。
三、新形势下选调生政策落实的新态势
(一)公平理论逐渐成为贯穿选调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是一种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8]11-12对于选调生群体来说,由于工作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使他们形成了内心强烈的失落感,这种失落表现在回报与长期奋斗预期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难以施展抱负、不能经受真正的锻炼和增强实践、没有平等参与基层选举和竞选的权利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一现状,公平理论的深化逐渐成为解决选调生的基层工作困境所遵守的基本准则,通过公平理论来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待遇模式、福利保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这个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之中,依照公平理论来逐步完善和推进选调生政策的实施逐渐成为促进选调生政策长效发展的核心,是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激励理想变为现实的后备保障。
(二)各级组织管理部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岗位负责制逐渐被基层干部群体所认知,这将有助于将严格的责任意识深入到基层管理工作中,通过逐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把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基层政府预算,有助于对选调生实施“压担子”培养方式,支持选调生开展基层工作的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各项便民利民举措,为选调生在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加大对选调生在基层工作的跟踪督查考核的力度,使得选调生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管理及考核制度越来越缜密,在监督下严格按照基层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的步骤体现分类考核与动态管理的理念。这种集“责、权、利”于一体的培养方式,加大群众对选调生作为基层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干部服务评价的权重,最终将考核结果作为选调生对党组织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侧重选调生从事的基层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发挥选调生的专长,锻炼其领导和组织能力,提高基层的处事能力提供良好的基层环境。选调生应抓住机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的落实。[9]58-60
(三)创新力量不断涌现,成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陈旧的基层一线工作枯燥乏味,而今基层的工作创新体现在以互联网治理促进选调生工作的全面升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10] 近年来,选调生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的选调生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帮助群众进行日常生产,教会基层群众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科学致富的方式,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基层工作的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基层倍增效应的发挥,对选调生群体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要解决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整合滞后、对基层群众需求把握不到位等问题,还需要各级党组织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
四、新形势下全面发挥选调生群体职能作用的四维分析
作为党政基层干部群体,选调生是促进党的各项理论、路线、方针在基层贯彻落实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保障。选调生担负着凝聚群众、激发活力、促进发展,引领基层干部群众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任,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建设,就必须从地方政府主体、社会主体、选调生主体、基层群众四个方面来促进选调生政策的持续发展。
(一)从地方政府主体层面而言,应强化人才观念
1. 建立健全选调生的选拔标准和程序,利用一定的制度和机制择优选拔,最大限度的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确保有志向、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拥有参与选拔和竞争的权利。
2. 加大资金的投入,切实改善基层待遇偏低、生活水平低下、福利保障缺失的现状,这是保证基层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扶持的方式,能够鼓励选调生敢于创新工作,带动基层群众更好地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为顺应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可适当给予选调生在基层申请市场相关研究项目的权利和资金的支持,通过利用基层的有利条件发掘出适应基层发展的研究成果,带动基层干部群众通过科学的知识改善生产生存环境。
3. 明确选调生在基层的岗位职责,改变以往不规范的、枯燥单一的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地加强科学培训和管理,通过基层环境这一平台为选调生提供展现其所学所见的平台,及时满足选调生对汲取基层建设知识的诉求,建立选调生与地方政府畅通的沟通机制。
4.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公开机制和奖惩机制,可以选用“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用工作能力说话,杜绝“平均主义”、人情考核现象的发生。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说话办事有灼见、对上对下实实在在、不玩虚招、清正廉洁的选调生,得到褒奖和重用;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选调生,受到警醒和惩戒。
(二)从社会主体层面而言,只有动员全社会关注选调生政策的发展,才能保证选调生政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 高校作为选调生的人才来源,为加强选调生培养,必须抓好职业规划、教育引导、重点锻炼三个环节,提前在高校范围内做好选调生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有意为基层党政管理贡献力量的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并予以实施,引导他们自觉学习选调生必备的专项业务知识和基层管理知识,以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使他们初步掌握基层工作的基本要求。
2. 社会舆论要引导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让他们明白,越是想要有所作为,越要放眼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展现在基层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的良好舆论导向,将优秀高校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意愿转化为志愿奉献基层的实际行动中。[11]56-61
(三)从选调生个人主体而言,要注重在基层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1. 由高校走向基层工作岗位,选调生要时刻关注和学习党和国家在基层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刻苦钻研农村法律法规和农业专业技术,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尽快转变角色来充分应对新的环境,以务实的工作姿态和饱满的热情鼓足干劲,立足于基层岗位。
2. 选调生应树立端正的群众观念,真心实意地对待基层群众。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心底里敬畏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带着感情贴近群众,与农民以心交心,与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把困难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用群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
(四)从基层群众层面而言,要信任、支持和配合选调生开展各项工作
地方群众是基层一切工作开展的主体,要具有主人翁意识,主动配合选调生尽早融入基层当地新环境,接纳选调生群体,与选调生之间加强沟通,为他们提供当地方方面面的基础信息,让他们在面对基层陌生的、错综复杂的工作时少走弯路,使他们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包容选调生在刚步入基层工作时的不足,积极献计献策,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中方式,给他们提供一个向实践学习、向基层人民学习的契机。
五、结论与展望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为选调生政策的不断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使得基层一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选调生政策落实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新态势。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形势下对选调生要求的方向和准则会不断变化,选调生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只有使得自身努力与组织培养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的有机统一,才能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经受住实践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吴琦.“选调生”对农村基层传统管理思想的冲击[J].江汉大学
学报,2006,23(4).
[3]吴超.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问题研究 [D] .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2012.
[4]孟大川.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实践现状与制度创新[J].成都行政
学院学报,2009,(1).
[5]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8.
[6]潘银磊.地方选调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郑州:郑
州大学,2013.
[7]张学伟.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研究[D].长
春:吉林大学,2012.
[8]阳建国,亚当斯公平理论给我们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1,(4).
[9]林天飞.对省直选调生培养锻炼问题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
学报,2002,14(2).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G].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11]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