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桥中三老”
崔金生 郭希军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立交桥不断增多,以桥命名的地名、站名甚多,桥成为人们生活中每日必经之路、必见之物。北京较早的桥有丰台区的卢沟桥、西城区的万宁桥和昌平区的朝宗桥。这三座古桥可称北京“桥中三老”。
卢沟桥
卢沟桥在“三老”中是最老的古桥,它的名声响遍国内外。这是一座石造的联拱桥,建立在丰台区的永宁河上。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故桥以河命名为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过去是北京西南的咽喉要道。
北京过去的 长途运输绝大部分靠骆驼,这些驮货的骆驼队都不敢在夜间行走,因为路上不安全,劫道的特别多,所以北京城里城外的骆驼队一早一晚都要赶到宛平城里,在这里住宿大车店,第二天早晨赶路。老北京由此引申出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过骆驼——早晚多。”
北京不仅卢沟桥上走骆驼,在市里的大街小巷,随处也可碰到慢悠悠的骆驼队。笔者小时候常见到,在冬天里卧在煤铺和粮店前的骆驼,口吐白气,嘴里总像吃什么。一个个特老实,只有嘴动,身子如小山般卧着。这是老北京的街头景。过去有首歌,歌词就有“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桥上的骆驼丁当响,桥下河水一片流……”因为骆驼脖子底下带铜铃,故有丁当声响。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几经修葺,桥东西两端,各立一石碑,上有铭文,记述康熙、乾隆修桥经过。桥长226.5米,宽7.5米,桥下分11个涵洞孔。在桥身两侧有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4根,在石柱上边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北京以前还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因为有微型小狮密密麻麻很不好数,往往走不到头就搞乱了,故有“数不清”之说,后经几次核对,方统计出485个。大桥非常壮美,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历史悠久,有众多的传说和史实。如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侵华战争,宋哲元的大刀队奋起抵抗,大刀片杀鬼子……明代的常遇春马踏卢沟桥,老侠吴真在卢沟桥上阻战元大将爱林蝶报花,一刀削三首,即一刀将两个鎚头和一个人头都削了下来……还有大量的卢沟桥故事,它是老北京人心中一座神圣的古桥,深深地刻在人的脑海里。
万宁桥
北京“桥中三老”中,继“老大”卢沟桥之后的,是西城区地安门大街上的万宁桥,它建于元代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年),至今已有七百余岁的高龄。万宁桥是它的大名,活在老百姓嘴里的名字叫后门桥,这是因为与它同在中轴线上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地安门称为后门,自然这桥就叫后门桥了。它连着什刹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里把万宁桥称为金水桥、官桥、响闸等,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建成后,万宁桥就走车马行人,至今从早到晚仍然过着各种车辆,说劳苦功高是名副其实,没丝毫夸张。
元灭金后,重建都城时,要选定一条切线作为北京城的中轴线,中轴线的起点就是万宁桥的所在地。万宁桥初为木质结构,后改为石建筑,单孔拱桥,有护栏。桥下有一石柱,柱上刻有“北京”二字,作为水位标志,水位涨在“北京”二字上边时,预示着北京有水灾危险。老北京有句俗话“水淹北京城,火烧潭柘寺”,即指水淹万宁桥石柱上“北京”二字;“火烧潭柘寺”是因该寺熬粥用的大铜锅底下铸有“潭柘寺”字样。因此,万宁桥是研究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年万宁桥是重要的水利建设,桥下有水闸,称为澄清闸,故有“响闸”之称,是元朝大都城内通惠河上重要的漕运水道,是南粮北运的卸粮码头。遥想当年这里是一片水乡景色,景色奇丽,非常迷人,历代不少诗人墨客,留下描写后门桥一带的大量诗词,如《蜕庵集》中张翦所作之诗曰:“立马金河上,荷香出苑池。石桥秋雨后,瑶海夕阳时。深树栖鸦早,微波浴象迟。烦襟一笑爽,正喜好风吹。”许有壬的词《蝶恋花》有“九陌千门新雨后,细染浓薰满目春如绣,恰信东君神妙手,一霄绿遍官桥柳”,等等。
对北京城有重要意义的万宁桥,是北京人永远值得纪念的地方。在清理淤堵河道凿通桥洞后,不少人担心这老古桥还能否承担现代化的交通?人们做了实验,让数十辆满载重物的大卡车,在桥上排列,发现桥梁结构并没有一点变形,人们无不赞叹古桥的质量之好、水平之高。
朝宗桥
朝宗桥位于昌平区沙河镇,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是“桥中三老”中最年轻的一座,至今有五百余年了。在昌平公路上曾有过六座石拱桥,即穿桥、卧虎桥、安济桥、清河桥等,如今保存下来完整的古代桥梁,只有这座朝宗桥了,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朝宗桥全长130米,宽13.3米,高7.5米,是七孔拱券,桥体均用花岗岩石构筑而成,高大雄伟,简洁古朴。在中孔拱券石上雕有吸水兽,桥北端东侧竖有方碑,碑身刻有“朝宗桥”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朝宗桥的命名之说有二:一是因皇家祭祖有朝见拜谒之义,“宗”即祖宗、列祖、列宗之义,故名朝宗桥;二是因为修建此桥的大臣名字叫赵朝宗,因桥修得质高优美,皇帝命名为朝宗桥。
朝宗桥在辽、金时均为木桥,由于沙河每到汛期,水势凶猛,常将桥冲毁,使交通中断,明定都后,又新建了石桥,后来又多次维修,得以巩固。
曾经传说,朝宗桥维修即将完工时出现问题,桥正中的一块石格怎么也装不上,几次换石都未成功,把工匠们急坏了,耽误工期有杀头之罪。工匠们坐立不安,在沙河街里转悠,忽见一家门前放一块石条,几个工匠用手一比划,还真差不多,忙找出主人,主人说:“这块条石不是我的,是一位老人存这里的,他走时留下话说:‘谁要这石条,让他给你留下十两银子。”工匠们连忙答应,连夜运到桥上,他们一装,真是严丝合缝,太合适了,人们才松了口气,大家琢磨那老人一定是鲁班爷。
石桥修建后一直很坚固,数百年来的风雨侵蚀,以及洪水冲击和多次地震,它的姊妹桥早已残毁,朝宗桥依旧坚固如初。特别是1937年7月,侵华的日军,曾用大炮轰炸此桥,也仅留下两块碗口大的伤疤,铭刻下帝国主义的罪行。
北京“桥中三老”,常常唤起人们的回忆,愿这三座老桥,永远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