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践行“三问”于民
叶福林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既是我们党继承以往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党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新要求。领导干部如何践行“三问”于民,能否真诚倾听民声,真实反映民意,真心汇集民智,真正凝聚民心,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一、工作理念上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为此,领导干部践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必须在思想意识和工作理念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牢记服务宗旨
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广大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不管身居何处,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必须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干群众之所盼,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不背离党的宗旨,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三)增强群众观念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在过去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中,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战胜了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党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来完成。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生活上关心群众,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工作实践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孙中山曾指出:“政治,政是众人之事,治是治理,政治就是治理众人之事。”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施政的前提,也是我党执政的基石。为此,领导干部践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一)人民群众是各类政事的主体实践者
党和国家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切实贯彻执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只有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为此,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二)人民群众是政策好坏的切身体验者
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在一线,生活在基层,是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对象和首要执行者。“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关方针政策的好坏、虚实、深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领导干部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样,我们制定的政策才能把准民众的脉搏,切中理政的肯綮,纾解民众的渴盼,满足人民的心愿,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三)人民群众是领导政绩的客观评判者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每一位领导者,在自己的任期内,都想干出一番可知可感、可圈可點的政绩。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考核、评价领导干部的客观需要。可是,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却大有讲究。是虚张声势、轰轰烈烈地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作秀工程”,还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和“长效工程”?天地之间有杆秤,广大人民群众是领导政绩的客观评判者。领导干部政绩的好坏、真假,他们看得最清楚、最真切、最深刻。为此,领导干部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并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来衡量自己的政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依归,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工作作风上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仅影响到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而且影响到实际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效。领导干部践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还必须在工作作风上增强民主意识,求真务实、虚心求教,善于汇集民智解决突出问题。
(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基层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对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基层群众是施政的基础,对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基层群众还是智慧的源泉,对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因此,领导干部要“三问”于民,必须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制定的政策就难以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实现民利,作出的决策也难以做到民主、科学、有效,结果往往是瞎指挥、胡折腾,劳民伤财。因此,领导干部要耐住性子、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深入百姓家中去探实情、寻实策、办实事、求实效。
(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永远是我们鲜活思想的源泉,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没有什么疑惑解答不了,没有什么目标实现不了。因此,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以开阔的眼界、宽阔的思维和广阔的胸襟诚心诚意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要不怕失面子、不怕倒架子,勇于承认自身的欠缺和不足,坦诚面对他人的长处和优势,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努力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三问”于民,问不是目的,行才是关键。光问不答或者答非所问,都不能实现“三问”于民的初衷。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为要务,把问来的关于政策、决策、行政、措施、办法等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解决办法,科学合理地予以采纳。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总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好办法,是我们获取源源不断智慧和力量的好途径,是我国改革发展事业蒸蒸日上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工作理念、工作实践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