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陕西文化先行战略研究

李焕
摘 要: 丝绸之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的地域概念和文化载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沿线各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合作共赢的文化交流带和经济发展带。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文化元素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符号和典型代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陕西应该采取文化先行战略,如出台文化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推动文化资源旅游的整合开发等。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文化交流;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G124;F12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411/j.cnki.sxsx.2015.01.024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的内涵是丰富的,底蕴是深厚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首先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主要文明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过重大作用。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文化交流承担着重要作用。文化是推动开放、加强交流的先导。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文化元素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符号和典型代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陕西应该突出“文化先行”战略,这既符合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本质,又符合陕西文化元素的独特优势。
一、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的地域概念和文化载体。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经过几个世纪的编织构建起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代码。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沿线各国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带、文化交流带。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也被简称为“丝路”,早在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提出。李希霍芬把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中国通往西域的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东起于当时的都城长安。长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向西经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出新疆后,延伸至地中海东岸,经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通达欧洲和非洲。
虽然丝绸之路是一条以丝绸为代表的贸易通道,但是这条通道客观上将中国的文明与财富中心、西域、阿拉伯、波斯串联在一起。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及其织物,同中国原产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文明”、“富贵”、“地位”的符号与象征。张骞两次通西域,成功地打通了东西方交流合作的渠道,各国的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这条通道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丝绸和茶叶,沿着张骞当年的脚步绵延几千里,源源不断地流向中亚、西亚,并通过中亚、西亚,直至非洲和欧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不同的文化在丝绸之路交相辉映、相互激荡。这条传奇之路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众多人心往神怡,当之无愧地架起了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明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建设路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丝绸之路意义基础上构想的一个由多边国家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地缘经济带。这条经济带向东边关联着发展中的亚太经济圈,向西边融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这条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1]
对我国来说,丝绸之路的合作与交流,对于现阶段经济发展、政治互信、文明传播和国际地位都有重要影响。复兴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改善我国东强西弱的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较大差距,进而形成新的开放格局。同时,丝绸之路本身就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的通道,通过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打造优质的周边政治、民族和国防等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地区间和谐稳定,提升区域间合作水平。丝路向西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合作有利于化解我国严重的产能过剩,也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形成东西部全面改革的良好局面。
(三)丝绸之路区域间合作交流价值
丝绸之路的内涵是丰富的、底蕴是深厚的。从发展看,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物交流通道,也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丝绸茶叶贸易渠道。它的内涵关系到当时沿路各国的许多领域,是一个全方位的通道。
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中国与中亚各国毗邻接壤,国境线长达 3000余公里。边防安全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其次,丝绸之路沿线各类资源丰富,石油矿产等资源富集,受到各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大,需要通过交流进行融合发展。汉唐时期,中国是文明富强的代表,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受到各国的朝觐。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既有向外“输出”的冲动,也符合丝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吸纳”的期待。可以说,古丝绸之路是以丝绸为代表的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主要商品交流通道,也是中国与丝路各国政治联姻之路、民族团结之路,是中国历史上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走出去”的硬实力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成功的交流与合作,正是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区域间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更在于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是我国向西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首先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主要文明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过重大作用。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正式开始了从中国通往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成为欧亚大陆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2]
(一)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流向西方
早在公元5世纪,丝绸已经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印度和波斯,并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进一步西传。丝绸作为一种生活用品或者艺术品,已经成为西方上流社会表达时尚的象征。“社会事物的流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附流现象,即当社会上某种事物加速流动的时候,必然要带动其他事物前进。”[3] 正是在这样的流动背景之下,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方活跃的交流合作,大大加速了中西方思想文明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虽是一条以丝绸输出为主的贸易之路,然而随之交换传递的,还有其他文化形式及文学艺术。丝绸特有的华美质地极大地彰显了盛唐的气象,随着唐代发达的丝绸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唐诗的传播与流行。遗存于甘肃敦煌莫高窟里大量的唐诗写本,印证了唐诗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和流传。[4]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标志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不同时期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西方国家教育的普及,对当时欧洲的宗教、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及传播都产生深远的影响。[5] “造纸工业为中国之专利,自此役之后,大食人把中国俘虏带到康国,造纸之术由是传布于回教诸国而流传至西方……此物一兴,遂使埃及之草纸及皮纸一概消灭……大抵一切国家之人,皆利赖之。”[6] 四大发明的广泛传播加快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使西方许多国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向文明的跨越。[7] 传统中国医学深受信任,诊脉这一中医诊断手法就传到了阿拉伯。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人利马窦、汤若望等人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介绍到欧洲,东西方医学的会通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7]
(二)西域文化途经丝绸之路融入中国
丝绸之路将中国文化传播西方的同时,也将西域文化带入中国,融入中华文化。最为典型的就是丝绸之路成为中西宗教文明的交流纽带。
丝绸之路为西方国家以及南亚等国家的宗教传入中国提供了便捷通道。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为文明扩展着新的内容。西方佛教的东来,对中原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层面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难怪有专家说佛教是丝绸之路带给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物。[7]
19世纪初期,虽然西方海权国家兴起,但强权们依然认为丝路不仅能带来贸易利润,更重视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客观上极大地加快了世界各国相互融合的步伐,为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地球村”作出了极其重要的铺垫。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成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代表性货物、文化的相互交流,极大地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社会认同、文化生活。尤其是给当权者因为政治需要而关闭甚至阻挠臣民的思想文化开放当头一击。丝绸之路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合作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全球进行国际化交往有着重大贡献,也为近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8]
三、陕西文化元素是丝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符号和典型代表
历史上的陕西,曾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心,陕西具有并保存着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物、遗迹最多、最为完整。古长安在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无可比拟。
(一)陕西具有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说:“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9]
古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两千多年前,陕西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中国古代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山脉地区,进入中亚。汉朝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的一半,汉长安城拥有50多万人口,据记载汉长安未央宫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城的3倍,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显示国力,特意邀请来长安的多个国家的宾客前来参观。“令外国宾客偏观各仓库藏之积, 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史记·大宛列传》)。国之富强,由此可见。盛唐时期,汉长安城拥有人口达到百万,常住外国人口达到5万余人,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文化交流中心。
(二)陕西丝路遗址是丝路文化的代表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为近两千年以来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0] 据相关资料报道,丝绸之路沿途现存历史文化遗迹48处,陕西就占到了四分之一,达到了12处。其中,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张骞墓、彬县大佛寺、汉阳陵、大雁塔、小雁塔、法门寺、草堂寺、西安大清真寺、兴教寺、西安碑林等文化遗址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和繁荣。作为丝绸之路遗址中的大型文化线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在第一批申报点中就囊括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境内的33处遗址遗迹,其中陕西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7处遗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11] 这些遗迹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在世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大文化价值。
(三)历史上的长安是中亚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东方文化中心,成为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聚集了相当多的各国各色人等。长安城,尤其是在隋唐时期的300多年岁月中,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文化最为丰富的都城,它的城市建筑风格为当时的日本、新罗等国家和民族建造都城的模板,至今这些城市还存有遗风。
当时长安的藁街出现外国商人聚居的蛮夷邸。根据《东观汉记》一书记载,东汉时期光武帝驾崩,长安城的“西域贾胡,供起帷帐设祭,(京兆)尹车过帐,贾牵车令拜”。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居住着大量的西域留住生(留学生)以及众多求法、求学的僧人,其中大多数人长期居住。
唐朝时期的长安皇城,从含光门至朱雀门内设有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和鸿客馆(国宾馆),另外还有典客署和礼宾院等外事机构。[12] 如今在西安的朱雀大街依然立有遗址牌显示当年的辉煌。史料记载东罗马帝国(大秦国)曾7次派遣使节到唐朝长安;毗邻的日本从 630 年到 894 年,260 余年正式派出遣唐使共计达 12 次,如今西安的兴庆公园、青龙寺也有当年遣唐使中的代表人物的雕像。 在唐朝皇帝的陵墓中也存有各国使节的雕塑,如唐太宗昭陵祭坛内有 14国宾王像。唐高宗乾陵 61 尊宾王使臣等。
(四)陕西引领着丝路沿线文化的交融
古长安引领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交融。长安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宗教传播、演变的始点,是宗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首传之地和本土化的策源地。陕西不仅是印度佛教的始传地,也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还是道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文化儒释道的主体结构。丝绸之路不仅赋予长安商品集散地的功能,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也已经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主体。
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要突出文化先行战略
“文化先行”战略是丝路经济带合作区域国家形成的共识。凭借文化交流合作,唤起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丝绸之路”情结,重新缔结沿线各国两千年来形成的世代友情和亲情,进一步宣传中华文化,进一步增进彼此了解,赢得相互信任,赢得合作伙伴,实现民心相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大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软环境。[13]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心,具有文化方面的天然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的当年,《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列为年度陕西文化旅游10大新闻之首,这也证明了文化先行战略的共识和大众的期待。正所谓:世界要想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陕西;要想了解中华文化,必须先了解陕西文化。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中,陕西应该突出“文化先行”。
(一)出台文化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
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推动陕西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不断创新政策、发挥引导职能。制定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笔者建议陕西在现有文化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规划》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工程、运作机制及政策体制等内容,并在文化扶持、保护、奖励办法,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方面形成指导政策。
(二)推动文化资源旅游的整合开发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将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联合西北五省区和中亚各国,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沿线跨国文化品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功用。目前,文化部正在研究制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积极策划促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产业的对话,谋求丝路沿线各国文化市场的相互开放和文化资源的相互整合,进一步提升各国文化产业领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一方面,陕西要加大丝路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陕西区域内相关丝路遗迹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散点状的“文物”、“文化”成为“资源”,形成旅游资源的合力。
(三)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机制,对于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也要用市场机制来推动。要加强对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努力克服文物、文化和旅游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和共促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机制。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做法和经验受到文化部的肯定,要注意总结推广,推动更多的文化企业参与到丝路文化产业发展中,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区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四)打造文化旅游丝路交流平台
历史上陕西是开启丝绸之路、传播东方文明的起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提丝绸之路的发展,陕西在贯通欧亚的大陆桥的地理位置上,依然是唯一的中心城市。汉唐盛世的古都,西安具有先天优势和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担当将中华悠久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神圣使命,并成为西部重要的对外交流的关隘。为此,西安可以打造成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丝路文博会等会展产业,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搭建高端平台。
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升级版,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涉及交通、能源、科技、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工程。文化是丝绸之路的纽带,文化要素的开发与合作具有承先启后的基础。以古都西安为中心,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搭建纵观古今的文化沟通桥梁,激活丝绸之路各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寻求现代东西文明的共生共荣之路,将会极大增强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合作向广领域、深层次、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马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编辑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J].西部交通科技,2014,(1).
[3]曾艳红.丝绸文化视阈中的唐代丝绸与唐诗[J].广西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金华亮.丝绸文化对唐诗的渗透和影响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12,(15).
[5]李健超.古都西安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二)[J].三门峡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0,(2).
[6]﹝法﹞沙畹.西突厥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张少华.试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J].理论观察,2005,(6).
[8]王红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J].丝绸之路,2010,(4).
[9]党柏峰.文化先行 共建新丝绸之路[N].中国妇女报,2014-03-12.
[10]沙莎.陕西七处遗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N].陕西日报,2014-
06-23.
[11]刘博.浅析丝绸之路旅游文化[J].丝绸之路,2009,(7).
[12]王少华.中国丝绸之路上古关隘旅游开发的现状和思考[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3]李利安.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N].光明日报,
2014-08-06.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