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大王的致富经“挖洞种蘑菇”
在全国最大的反季节鸡腿菇生产基地——平阴县孔村镇食用菌特色品牌基地,从一条窄窄的土路盘着弯下到二三十米深的沟底,走进村民曹广仁的鸡腿菇土洞,不禁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一串灯泡发着柔和的黄晕的光,从洞顶向里延伸。地上堆满营养袋,一簇簇雪白鲜嫩的鸡腿菇长得正旺。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土洞风光的美景,享受到“仙洞采珍品”的愉悦,还能品尝到别样“鸡腿”盛宴。
鸡腿菇是高产、口感好的草腐菌,因其形如鸡腿,肉质肉味似鸡丝而得名。菇体洁白,肉质细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特性。
曹广仁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食用菌大王”,“在我这个蘑菇洞里每迈一步,就能收获两张百元大钞。”
“不务正业”的庄稼汉
曹广仁在电视上看到外地有人养植平菇,效益不错,于是也建了个塑料大棚,借钱买了3000斤棉籽皮和菌种。周围的群众不理解,说他不务正业,对此他一笑了之。他调整蘑菇成熟日期,使其集中在春节前五天上市,获利颇丰,当年收入6000多元。以往说三道四的村民见他发了财,也都纷纷上门求教,第二年就有十几户跟着他养起了平菇。
由于平菇的养殖受季节影响,夏季不能养,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又考虑种植旱作西红柿,4月中旬开始育苗,5月中旬定植,8月初开始上市,正赶上普通的西红柿下市,卖了个好价钱。卖完柿子又能接着养植平菇。到年底一算账,纯赚两万多元。
“恒温库”拓宽致富路
1999年,曹广仁去旧县走亲戚,看到当地养殖鸡腿菇,效益更好,他又动了心。回家后,他学着养了一棚鸡腿菇,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只能在春秋两季生产,满足不了冬夏两季的市场需求。后来,他了解到鸡腿菇的生长习性最适宜于12-18摄氏度之间,且有氧生长,无氧条件下可保存4-5天,越是反季节价格越高。
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一次,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无意之中说起,过去住在土洞里冬暖夏凉。这让曹广仁这位有心人记在心里,动开了脑筋。他到村里废弃的土洞里考察。里面的温度果然如老人所说。于是,他在村南沟边上打了个“U”形洞,长100米,宽2.4米,开始试验。第一茬鸡腿菇长出来后,乐得他满地转圈,他又尝试把鸡腿菇做成真空包装,发往北京、济南等大城市,两个多月净赚2万多元。
土洞里的温湿度适合蘑菇生长,一年四季都有收获。这让曹广仁成了村里人学习的榜样。大家纷纷效仿——在山脚下挖洞养鸡腿菇。土洞养菇除了冬暖夏凉外,另一个优点是不占用耕地。土洞距地面有一定距离,上面种什么都不耽误。什么地瓜、玉米、花生长在地里,脚下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蘑菇的存在。这是名副其实的立体养植。
集群效应喜迎八方客
土洞养鸡腿菇获得成功,全镇农民争相效仿,几年间,30个村建成冬暖式食用菌大棚1596个,土洞近3000条。土洞整齐划一,还有编号,蔚为壮观。70%的村民靠养菇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到村里,成了养菇能手。孔村镇的反季节鸡腿菇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一大批食用菌经纪人也应运而生,收鸡腿菇,每天开着三轮车跑七八个村,收1000多斤货,当晚利用配货车发给郑州和青岛的客户,每月稳稳当当收入上万元。农户们不出洞口,就能把鸡腿菇卖出去。2008年全镇年食用菌产量达1000万公斤,产值7千万元。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场的鸡腿菇,包括运动员所食用的食用菌85%来自于孔村镇。
在食用菌生产基地,收菇的、拌料的、建大棚的、挖土洞的,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村里老年人、妇女们都有了用武之地,70岁的丁吉兰老太太,也拉起一支10多个人的中老年妇女打工队,每人每月能挣500多元,像她们这样在自家门口的打工族有1000多人。孔村镇成为济南市食用菌生产第一大镇,在全国鸡腿菇市场也是一枝独秀。
每隔几个土洞前,都会有一个小广场,上面堆着一些插着孔的土。那些插有孔的土便是从厂里拉来的原料,因为发酵完热量大,上面插几个孔可以散热。而袋装土的则是鸡腿菇长过两三茬后再也发不了菇的剩料。这些剩料都可以二次利用给庄稼上肥用。鸡腿菇的生产是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拿原料来说,以前酒厂最头疼产后垃圾酒糟的处理了,都是酒厂自己出钱处理。现在鸡腿菇种植形成规模了,酒糟现在还跟着涨钱。玉米芯、牛粪等都能替代酒糟做为生产原料。
为避免老百姓盲目挖洞出现类似安全隐患,孔村镇政府及时出台了挖洞的规章制度,规定两个洞口之间的距离必须在4米以上,确保不再出现两洞挖通的情况。同时还对洞口上部的土层厚度、高度等进行了规范,“洞的上部到最上面中间的厚度应该是在5-6米,超过了4米的厚度,符合安全的要求,总的宽度不能超过2.4米,那么这个高度不能超过1.8米,必须是拱形的,它的承重能力最强,安全系数最高。”
一个100米的土洞,投资几千元,同样面积的大棚投资虽然减少一半,但土洞属一次性投资,一年12个月不间断生产,收入是大棚的好几倍。
现在孔村镇的老百姓不光能在土洞里种蘑菇,还学会了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出蘑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