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践论》一文的几点意义
摘 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开实事求是风气之先河的代表作就是毛泽东于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探究《实践论》一文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理解。
关键词:认识论哲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实践论》一文最早发表于全民族抗战刚刚开始的1937年7月,毛泽东在新斗争即将开始之际通过此文全面总结了党在过去十几年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革命道路得到了系统性的总结。《实践论》中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理论,还有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关理论,对于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1 《实践论》连接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哲学著作,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夫之的《船山遗书》,该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本体论、实践理性论、社会变易论。
在社会本体论层面,王夫之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是“和两端于一体”的。王夫之重点论证的是“ 和二以一” 的矛盾规律依存“分一为二”的矛盾事实,但他所讲的“分一为二”包含了“和二以一”。1王夫之批判性地继承了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并运用自己所定义的哲学范畴,发展出了独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而其实践观就是在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下产生的,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不局限于个人的道德实践,实际是包括了社会的生产实践和革命实践在内。王夫之区分“古人之行”与“我之行”,认为实践是发展的”2
《实践论》的结尾,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这种知行统一的认识过程,就是矛盾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毛泽东通过对王夫之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找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不仅胜利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同时也丰富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
其次,实践理性论主要体现在王夫之关于“知行合一”问题的论述上,他主张知易行难,即“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4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剧烈,王夫之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致用”色彩。而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我们也能看到“致用”的思想,毛泽东说: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5
第三,社会变易论,所谓“变易”就是变化的规律,王夫之对《周易》一书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其中的“通变”思想被他运用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王夫之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毛泽东看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运动是基于变革的实践产生的: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6
从王夫之到毛泽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进步和发展,由朴素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越辩越明,到了《实践论》发表,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2 《实践论》连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与中国国情
《实践论》一文除了承接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起到了作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但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道路。
当时的情况是中国国内的封建经济尚未完全瓦解,民族资产阶级弱小,外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社会各阶级矛盾尖锐,虽有一代代志士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但在理论层面,如何将先进理论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尚无人做出完善系统的总结,而完成这个系统性总结的,是《实践论》
《实践论》在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上又进了一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将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提,而毛泽东则将这种实践唯物主义运用到了中国革命之中,毛泽东说“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那么才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需表现为从理性认识到革命认识的一个飞跃……”7
抽象的认识论——实践为主体的认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认识论,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论》有力抨击了各种僵化教条的哲学思想: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8
《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起到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实践论》把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充实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新的方式在中国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实践论》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苏联的革命理论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它前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后接新民主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在思想上指导了中国革命,更可贵的是全党也没有唯此书是从,而是将其中的精神转化为了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实践论》被证实、被运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科学思想在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归纳后,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的理论基础并最终使革命取得了成功。
1949年2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决议。9因为此时“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的客观条件已经改变。这也恰好符合《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10
3 《实践论》的当代意义
《实践论》一文以其清晰的思路、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论》在哲学领域是一个里程碑,即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辩证统一。同时《实践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还从认识论角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做了批判,《实践论》加深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实践转向”,所谓的实践转向“并不是指把实践转成现实活动本身,而是在深层次上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可以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世界各种实践变迁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方法。”11
第二,《实践论》对党的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指导意义,在革命年代,我们从革命战争的经典战例、党的重要文献中都能看出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毛泽东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但这“三大法宝”背后蕴含的却是一个道理:坚持以实践为主体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每一代领导人所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在充分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后得出的,当代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如果不及时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跟不上步伐,改革和建设就要受阻、停滞不前。
第三,《实践论》在当代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论》一文所提倡的唯物主义实践论,不仅是毛泽东对全党同志的要求,更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的就是对实践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实践的作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认为的本体是物质而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像有些理论家所批评的那样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
树立正确的实践观能够帮助我们甄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科学理论,而在马克思之前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知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些哲学家或是研究抽象的人,或者是片面夸大人与世界的对立,而没有将人与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直到马克思主义的问世,才把实践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些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过程。
以上就是《实践论》一文的三点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萐父.《略论王夫之的矛盾观中的“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J].江汉论坛,1979(3).
[2]吴乃恭. 《王夫之的实践观》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7页
[4]郭凤莲、刘洋《从船山历史哲学的视角解读毛泽东的实践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页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9]张启华、张树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36页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11]张婷.《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D].延安大学 2013年
作者简介
李洋(1993-),男,陕西省洋县,硕士,西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认识论哲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实践论》一文最早发表于全民族抗战刚刚开始的1937年7月,毛泽东在新斗争即将开始之际通过此文全面总结了党在过去十几年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革命道路得到了系统性的总结。《实践论》中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理论,还有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关理论,对于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1 《实践论》连接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哲学著作,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夫之的《船山遗书》,该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本体论、实践理性论、社会变易论。
在社会本体论层面,王夫之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是“和两端于一体”的。王夫之重点论证的是“ 和二以一” 的矛盾规律依存“分一为二”的矛盾事实,但他所讲的“分一为二”包含了“和二以一”。1王夫之批判性地继承了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并运用自己所定义的哲学范畴,发展出了独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而其实践观就是在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下产生的,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不局限于个人的道德实践,实际是包括了社会的生产实践和革命实践在内。王夫之区分“古人之行”与“我之行”,认为实践是发展的”2
《实践论》的结尾,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这种知行统一的认识过程,就是矛盾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毛泽东通过对王夫之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找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不仅胜利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同时也丰富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
其次,实践理性论主要体现在王夫之关于“知行合一”问题的论述上,他主张知易行难,即“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4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剧烈,王夫之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致用”色彩。而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我们也能看到“致用”的思想,毛泽东说: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5
第三,社会变易论,所谓“变易”就是变化的规律,王夫之对《周易》一书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其中的“通变”思想被他运用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王夫之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毛泽东看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运动是基于变革的实践产生的: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6
从王夫之到毛泽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进步和发展,由朴素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越辩越明,到了《实践论》发表,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2 《实践论》连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与中国国情
《实践论》一文除了承接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起到了作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但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道路。
当时的情况是中国国内的封建经济尚未完全瓦解,民族资产阶级弱小,外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社会各阶级矛盾尖锐,虽有一代代志士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但在理论层面,如何将先进理论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尚无人做出完善系统的总结,而完成这个系统性总结的,是《实践论》
《实践论》在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上又进了一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将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提,而毛泽东则将这种实践唯物主义运用到了中国革命之中,毛泽东说“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那么才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需表现为从理性认识到革命认识的一个飞跃……”7
抽象的认识论——实践为主体的认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认识论,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论》有力抨击了各种僵化教条的哲学思想: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8
《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起到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实践论》把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充实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新的方式在中国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实践论》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苏联的革命理论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它前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后接新民主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在思想上指导了中国革命,更可贵的是全党也没有唯此书是从,而是将其中的精神转化为了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实践论》被证实、被运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科学思想在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归纳后,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的理论基础并最终使革命取得了成功。
1949年2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决议。9因为此时“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的客观条件已经改变。这也恰好符合《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10
3 《实践论》的当代意义
《实践论》一文以其清晰的思路、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论》在哲学领域是一个里程碑,即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辩证统一。同时《实践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还从认识论角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做了批判,《实践论》加深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实践转向”,所谓的实践转向“并不是指把实践转成现实活动本身,而是在深层次上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可以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世界各种实践变迁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方法。”11
第二,《实践论》对党的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指导意义,在革命年代,我们从革命战争的经典战例、党的重要文献中都能看出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毛泽东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但这“三大法宝”背后蕴含的却是一个道理:坚持以实践为主体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每一代领导人所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在充分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后得出的,当代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如果不及时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跟不上步伐,改革和建设就要受阻、停滞不前。
第三,《实践论》在当代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论》一文所提倡的唯物主义实践论,不仅是毛泽东对全党同志的要求,更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的就是对实践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实践的作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认为的本体是物质而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像有些理论家所批评的那样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
树立正确的实践观能够帮助我们甄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科学理论,而在马克思之前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知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些哲学家或是研究抽象的人,或者是片面夸大人与世界的对立,而没有将人与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直到马克思主义的问世,才把实践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些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过程。
以上就是《实践论》一文的三点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萐父.《略论王夫之的矛盾观中的“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J].江汉论坛,1979(3).
[2]吴乃恭. 《王夫之的实践观》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7页
[4]郭凤莲、刘洋《从船山历史哲学的视角解读毛泽东的实践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页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9]张启华、张树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36页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11]张婷.《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D].延安大学 2013年
作者简介
李洋(1993-),男,陕西省洋县,硕士,西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