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焦虑,澎湃的激情
谢莉
摘 要:乔治 爱略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但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前却内心矛盾重重,怀着对自身身份强烈的焦虑感。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乔治 艾略特激情澎湃,一挥而就地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乔治 爱略特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最初从身份的焦虑、困惑又到贯穿创作过程的洋溢激情,最终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巨作。
关键词:爱略特;《米德尔马契》;焦虑;激情
1 《米德尔马契》创作的时代背景
1.矛盾的爱略特
在艾略特的一生中,她都试图在心中确立起一种对上帝的态度。她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充满了对基督教的怀疑和叛逆;她既不信上帝,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她既无法完全接受基督教,也无法完全抛弃上帝和宗教。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她对上帝的质疑与依赖彼此共存,相互交织。最终,在批判宗教神学及形式的过程中,乔治·艾略特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基本宗教思想 —上帝就是爱。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只不过上帝的概念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已发生了变化。她心造的、理想的上帝是一个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在她的宗教中,“爱”具有起源的意义。人的本质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和人对自然的爱。
2.爱略特的声音
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卑微而低下。乔治爱略特的叙述声音正是对当时男权社会这种状态的描述。作品中话语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而正是这种叙述声音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时妇女的卑微地位。
乔治·艾略特无法脱离她说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述常规和社会习俗,但她从中却超脱出来建造了女性作者的叙述声音。通过文学创作,让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演绎出其无奈的卑微和无力的抗争,借此爱略特颠覆和批判了男权制度,打破了女性几千年来的“失语 状态”,进一步唤醒了欧洲进步的女性意识以此她成为当之无愧的女权主义的先驱。
2 身份的焦虑
在《米德尔马契》小说出版之前,乔治·艾略特已经是功成名就了。《米德尔马契》本身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以及政治性,这些源自这部小说创作的本体。小说创作之初,虽然乔治·艾略特已经赫赫有名,但女作家还是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依然纠结于“我是谁“? ”我该如何下笔“?Gilbert 和格巴把这种困惑总结为”身份的焦虑”。它从女性作家作为独立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入手,消除颠覆以”超我“形式出现,父权制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
写作是女性的一种自我拯救方式,是对那个还不就是“无”但行将成为“无”的“自我”的拯救,是对淹没在他人话语之下的女性至真的拯救。作为 自我拯救方式的对抗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行动上的反叛,它还根植于意识和潜意识(及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意识)的深层。
在父权制社会的统治之下,女性在行动层面上的反抗总是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文本文学中女作家及女主人公在潜意识的反抗尤其值得关注。女性被父权统治,处于父权中心社会的边缘地带,她的这种统治,受压迫地位使她一方面有可能更多地在意识、潜意识层面与男性社会对抗,另一方面这种被放逐导致游离于中心的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又使得她得以保持她自己的思维本色 — 感性思维。
在婚姻方面,丈夫的统治地位仍为法律支持,妇女处于无财无权地位,她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对传统的既反抗又依赖,既鄙弃又尊从的二元对立心态折射着时代的局限性,这一点在爱情、婚姻的思想行为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茜亚、罗莎蒙德及卡苏朋的姨母、威尔的外祖母朱丽娅实际上结成了一个反抗父权中心的女性同盟。
3 澎湃的激情 --《米德尔马契》中激情力量的呈现
诚如奥登所言,激情可以体现在一个人吃东西,开窗户或者是闷头走路之时。研究乔治·艾略特的艺术的激情,也许从其所言的“一个人的激情可以从另外一个人的激情世界里看出来”中更能准确地感受到。乔治·艾略特的激情正是通过小说人物中平凡的经历体现出来。
《米德尔马契》中激情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更重要表现在人物的情感上。女主人公多萝茜亚身上一直有着一种激情,凭借这种激情她一直不懈地寻找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方法。“长期以来,她要求自己的生命放光发热,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像夏日的烟雾一样笼罩在她的心头“。他只想奉献自己,就像圣女特蕾莎。
《米德尔马契》勾勒的画面是平凡的,但能激起我们最大的热情和我们每天的责任。它是宗教的,但它没有伪善和不宽容。爱略特的语言是农民的、农场主的、和仆人们的,并非是虚构的语言。
爱略特的创作是具有人道主义的道德激情的,她曾说“写作……是我信仰的一部分,我不会写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她认为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表现生活自身,而非其它。早在做《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时,爱略特就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庸俗无聊小说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尤其对那些淑女作家们为了附庸风雅,关在闺房中虚构那些千篇一律的太太小姐与伯爵侯爵们的爱情故事,而不走入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是的不道德的创作倾向进行了讽刺。关注社会,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的人本主义思想,激发了爱略特创作的潜意识,她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回击那些庸俗的淑女小说。
乔治·艾略特 在写这部小说的笔记里曾表述过:她认为这些事情是改革法案实施的几个阶段。在米德尔马契的世界里,改革是自外向内的一种入侵,一直渗入米德尔马契镇。乔治·艾略特只想给米德尔马契这样的乡村生活一个全景式的描述,每一个信号不同的接收者诠释成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athlyn Stockton. God Between Their Lips: Desire Between Women in Irigaray, Bront and Eliot. 1994
[2]Barbara Hardy. Middlemarch and the Passions Ed. Ian Adam This Particular Web,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and Buffalo, 1975
[3]Ellin Ringer. Middlemarch: A Feminist Perspective. Studies in the Novel. 1983
[4]Dorothea Barret. Vocation and Desire: George Eliots Heroine.1989
摘 要:乔治 爱略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但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前却内心矛盾重重,怀着对自身身份强烈的焦虑感。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乔治 艾略特激情澎湃,一挥而就地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乔治 爱略特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最初从身份的焦虑、困惑又到贯穿创作过程的洋溢激情,最终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巨作。
关键词:爱略特;《米德尔马契》;焦虑;激情
1 《米德尔马契》创作的时代背景
1.矛盾的爱略特
在艾略特的一生中,她都试图在心中确立起一种对上帝的态度。她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充满了对基督教的怀疑和叛逆;她既不信上帝,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她既无法完全接受基督教,也无法完全抛弃上帝和宗教。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她对上帝的质疑与依赖彼此共存,相互交织。最终,在批判宗教神学及形式的过程中,乔治·艾略特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基本宗教思想 —上帝就是爱。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只不过上帝的概念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已发生了变化。她心造的、理想的上帝是一个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在她的宗教中,“爱”具有起源的意义。人的本质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和人对自然的爱。
2.爱略特的声音
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卑微而低下。乔治爱略特的叙述声音正是对当时男权社会这种状态的描述。作品中话语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而正是这种叙述声音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时妇女的卑微地位。
乔治·艾略特无法脱离她说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述常规和社会习俗,但她从中却超脱出来建造了女性作者的叙述声音。通过文学创作,让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演绎出其无奈的卑微和无力的抗争,借此爱略特颠覆和批判了男权制度,打破了女性几千年来的“失语 状态”,进一步唤醒了欧洲进步的女性意识以此她成为当之无愧的女权主义的先驱。
2 身份的焦虑
在《米德尔马契》小说出版之前,乔治·艾略特已经是功成名就了。《米德尔马契》本身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以及政治性,这些源自这部小说创作的本体。小说创作之初,虽然乔治·艾略特已经赫赫有名,但女作家还是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依然纠结于“我是谁“? ”我该如何下笔“?Gilbert 和格巴把这种困惑总结为”身份的焦虑”。它从女性作家作为独立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入手,消除颠覆以”超我“形式出现,父权制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
写作是女性的一种自我拯救方式,是对那个还不就是“无”但行将成为“无”的“自我”的拯救,是对淹没在他人话语之下的女性至真的拯救。作为 自我拯救方式的对抗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行动上的反叛,它还根植于意识和潜意识(及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意识)的深层。
在父权制社会的统治之下,女性在行动层面上的反抗总是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文本文学中女作家及女主人公在潜意识的反抗尤其值得关注。女性被父权统治,处于父权中心社会的边缘地带,她的这种统治,受压迫地位使她一方面有可能更多地在意识、潜意识层面与男性社会对抗,另一方面这种被放逐导致游离于中心的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又使得她得以保持她自己的思维本色 — 感性思维。
在婚姻方面,丈夫的统治地位仍为法律支持,妇女处于无财无权地位,她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对传统的既反抗又依赖,既鄙弃又尊从的二元对立心态折射着时代的局限性,这一点在爱情、婚姻的思想行为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茜亚、罗莎蒙德及卡苏朋的姨母、威尔的外祖母朱丽娅实际上结成了一个反抗父权中心的女性同盟。
3 澎湃的激情 --《米德尔马契》中激情力量的呈现
诚如奥登所言,激情可以体现在一个人吃东西,开窗户或者是闷头走路之时。研究乔治·艾略特的艺术的激情,也许从其所言的“一个人的激情可以从另外一个人的激情世界里看出来”中更能准确地感受到。乔治·艾略特的激情正是通过小说人物中平凡的经历体现出来。
《米德尔马契》中激情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更重要表现在人物的情感上。女主人公多萝茜亚身上一直有着一种激情,凭借这种激情她一直不懈地寻找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方法。“长期以来,她要求自己的生命放光发热,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像夏日的烟雾一样笼罩在她的心头“。他只想奉献自己,就像圣女特蕾莎。
《米德尔马契》勾勒的画面是平凡的,但能激起我们最大的热情和我们每天的责任。它是宗教的,但它没有伪善和不宽容。爱略特的语言是农民的、农场主的、和仆人们的,并非是虚构的语言。
爱略特的创作是具有人道主义的道德激情的,她曾说“写作……是我信仰的一部分,我不会写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她认为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表现生活自身,而非其它。早在做《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时,爱略特就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庸俗无聊小说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尤其对那些淑女作家们为了附庸风雅,关在闺房中虚构那些千篇一律的太太小姐与伯爵侯爵们的爱情故事,而不走入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是的不道德的创作倾向进行了讽刺。关注社会,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的人本主义思想,激发了爱略特创作的潜意识,她以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回击那些庸俗的淑女小说。
乔治·艾略特 在写这部小说的笔记里曾表述过:她认为这些事情是改革法案实施的几个阶段。在米德尔马契的世界里,改革是自外向内的一种入侵,一直渗入米德尔马契镇。乔治·艾略特只想给米德尔马契这样的乡村生活一个全景式的描述,每一个信号不同的接收者诠释成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athlyn Stockton. God Between Their Lips: Desire Between Women in Irigaray, Bront and Eliot. 1994
[2]Barbara Hardy. Middlemarch and the Passions Ed. Ian Adam This Particular Web,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and Buffalo, 1975
[3]Ellin Ringer. Middlemarch: A Feminist Perspective. Studies in the Novel. 1983
[4]Dorothea Barret. Vocation and Desire: George Eliots Heroine.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