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旅游产业促进阿里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蒋光辉

    

    摘 要: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人力资源素质、保护生态等方面将产业巨大的综合拉动效益。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是喜马拉雅兴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相汇聚的地方,又是境内外几条著名江河的发源地,故而,阿里又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地区蕴藏丰富的、高品位、独风格的旅游资源,而生态十分脆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解开这个矛盾的结的切入点就在于发展旅游业。阿里培育旅游业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造福于地区几万人民。在“十二五”期间,阿里将打造普兰“神山”、“圣湖”宗教朝觐游、札达土林观光游、古格王朝遗址访古追忆游、日土班公湖观光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作为阿里旅游的拳头产品和重点开发项目;确立了“神山”“圣湖”旅游景区主题口号“神山圣湖——洗净心灵的地方”,力争将“神山”“圣湖”旅游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构建神山圣湖为主线,象雄文化和古格王朝为辅的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关键词:阿里地区;区域经济;旅游资源;大旅游;精品景区

    引言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与拉萨相距1655公里;全区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1/4。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为4500米以上,为青藏高原之最。该地区年大风天气达180天以上,是西藏自治区生存条件最恶劣、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阿里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阿里交通极为不便,距新疆叶城1085公里,距拉萨1655公里,路况复杂,崎岖难行,每年只有5~10月份可以通行,被称为“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区。

    阿里是喜马拉雅兴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相汇聚的地方,又是境内外几条著名江河的发源地,故而,阿里又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原野辽远无际。主要河流有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等外流水系和措勤藏布等内流河,其中森格藏布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马甲藏布是恒河的主要支流。湖泊多为咸水湖,较大的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玛旁雍错(圣湖)、拉昂错等,其中扎日南木错为西藏第三大湖泊,班公湖为青藏高原唯一的国际湖泊。

    一 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8亿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2%,比“十五”时期平均加快1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同期平均增速高3.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级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9:15.5:60.6调整为2010年的20.6:24.9:54.5,第二产业比例明显上升,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特色畜牧业、矿业、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15元,“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长1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1元,年均增长13.9%。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年均增长10.7%。

    (一)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慢于西藏平均水平

    2010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15%,是2005年的1.9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16亿元,年均增长13%,是2005年的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万元,年均增长14%,是2005年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21%,是2005年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7亿元,年均增长17%,是2005年的2.1倍。由数据分析得知,“十一五”期间,5年的时间里,投入的增长大于经济增长,另外经济产值没有翻翻。可见发展速度太慢。

    (二)近十年来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

    近十年来,阿里地区政府曾推出“富民强县”、“阳光工程”、科技特派员聘任制度、“五项富民工程”,“12315”民心工程,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等一批项目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但结果表明,到“十一五”结束,经济发展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三)未来发展面临重重挑战

    目前,除了阿里的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以外,未来地区经济发展也受到各方不利因素的制约。1.耕地资源贫乏

    阿里地区草原面积约4亿亩,占总面积的87%,实际可利用草原2.8亿亩,共有耕地3.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55亩,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全地区林地面积10万亩,主要分布在普兰、札达、日土县。

    以传统农牧业支撑的人口增长给本身脆弱的生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退化和边境地区生产条件落后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地区高山多、湖泊多、草原多,阿里位于我国及南亚地区大江大河的源头和全球环境变化“驱动器”的中心,生态屏障战略地位举世关注。可用于发展农业的资源贫乏,另外,地区气候干燥、空气稀薄,对草被生长不利,发展牧业也受到极大影响。渔业、林业就更无法大力发展。

    2.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是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场环境的的行程要经历一个漫长自然的发展发展阶段,不可能一朝而就,阿里地区就缺乏这方面的条件;同时,即使政府做招商引资的优惠行动,受地理条件影响,进不来。虽然,阿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30多种,其中有盐、硼、铝、芒硝、铬、银、金等,以硼矿为主的矿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平均年产量8.5万吨左右,但还是受到技术条件制约,产量突破不易。发展工业困难

    重重。

    3.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有限

    传统第三产业以服务、金融为代表,一般发达国家是在完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达到成熟的情况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因为第三产业为基础产业服务。如电力、通信、金融等都服务于基础产业。脱离基础市场而存在的的传统第三没有发展

    空间。

    (四)旅游业是促进阿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性产业

    1.发展旅游业,是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人力资源素质、保护生态等方面将产业巨大的综合拉动效益,近年来,阿里地区旅游业致力于提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发展质量,突出阿里特色,旅游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培育以旅游业为首的支柱产业、吸引社会投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点。2009年,阿里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2338人次,同比上升134%,其中接待国外游客18251人次,旅游总收入直线上升。2010年,全地区接待海内外游客60887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1.5万元,创汇376.96万元,与上年相比,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4%和43%。

    2011年,阿里地区各级有关部门深入实施“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带动旅游景区建设,深挖文化内涵,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及线路,延长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以神山圣湖为龙头,土林—古格为重点的成熟旅游产品体系,超额完成了年度发展目标任务,真正实现了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旅游富民的目标。一年来,全地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4337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0%和67.9%。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参加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群众达到2037人次,旅游增收670.4万元。

    2.旅游业是阿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性产业

    在阿里,生态脆弱,是我国及南亚地区大江大河的源头和全球环境变化“驱动器”的中心,生态屏障战略地位举世关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解开这个矛盾的结的切入点就在于发展旅游业。从长远来看,阿里发展旅游业,不仅拉动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造福于地区几万人民,而且在整个西藏地区,甚至对国家长远的发展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 旅游业发展条件

    阿里以其奇特的地貌、多元化的高原生态以及神秘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系列高品位、独风格的旅游资源,有许多是世界罕有的奇观。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国际重要保护湿地1处,国家级保护湿地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登记在册文物3000多件(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自治区风景名胜区2处;已开发具备接待能力的景区(点)30余处。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阿里地区有着十分独特的旅游资源,这里河流纵横,雪峰林立,山峦连绵起伏,原野辽阔无际,湖泊星罗棋布,百川奔突于万仞之中。既有代表藏民族历史渊源的象雄文化等,也有景色迷人的自然风光。冈仁波钦是“神山之王”,素有千山之首、万水之源之称;被称为圣湖的玛旁雍措(国际重要湿地),是朝拜之圣地;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的札达土林,其势磅礴跌宕;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加寺和托林寺都是千年古寺;景色怡人的班公湖,夏季时万鸟飞翔,颇为壮观;有宽广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野驴、黄羊、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的乐园;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有狮泉河——雅鲁藏布地热带,昆仑山——可可西里地热带,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热带。有人说,不到阿里等于没有真正到西藏。不到阿里不能成为真正的探险家。阿里是信徒们的圣地,探险家的乐园,登山家的向往,

    (二)位于亚欧板块连接点和宗教圣地朝圣地纽带位置

    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雄踞青藏高原西北角,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托起的雄伟高原,号称“世界第三极”。东起唐古拉山脉以西,西南抵达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印度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毗邻;南抵岗底斯山中段;北倚昆仑山南麓,与新疆接壤。地理优势造就“千山之王”与“万水

    之源”。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和“苯教文化”等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体系,历史上阿里还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圣地。同时,阿里素有“雪山围绕的地方、土林围绕的地方、湖泊围绕的地方”之美称。

    (三)美好的旅游发展前景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把西藏打造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积极打造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西藏旅游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

    阿里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发展阿里旅游业,于2008年4月召开了阿里地区首届旅游产业大会,会议通过了《加快发展阿里旅游业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阿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同时自治区旅游局近年来加大了对阿里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阿里将大力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旅游产业素质,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由旅游产品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

    三 阿里地区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自然环境恶化,灾害频发

    有人说阿里是“生命的禁区”。阿里平均海拔较高,朝拜圣地“圣湖”玛旁雍错湖海拔都在4500米,整个地区平均海拔也在4500以上。高原反应难免成为困扰游客的制约因素,成为旅游者心理和身体上的阻碍。年平均气温低至0℃,早晚温差显著,多地震,风沙大,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辐射强,全年降水量相当少,且季节性强。每年可旅游的季节较短。阿里的春节开始于5月,每年的5—6月、9—10月是去阿里最好的季节,7、8月份是雨季,车陷泥泞中的次数最多,行程很容易被延误。阿里的冬季漫长而又严寒,当地民间有句俗话,“十一月(藏历)大地;东裂,十二月石头开口”,其严寒程度不言而喻,大风大雪犹如家常便饭,来势凶猛。冬季新藏公路会大雪封路,所以进阿里的旅游车。

    (二)基础设施条件差

    阿里区位偏、人口少、各项市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旅游区内的乡镇大多存在供电、供暖不足、饮用水矿物质含量偏高等问题,此外,医用制氧、医疗急救、卫生、通信、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都急需改善。主要景区之间的道路状况条件差,游客进入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游客兴趣。从路上交通来看,现有道路路途遥远,状况不佳;空路上,没有直飞内陆和海外的航线,游客必须先到拉萨转机甚至停留,加上初到高原的前两天基本需要卧床休息以适应高原环境,无形中增加游客进入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三)地区开放度低

    从反映旅游开发程度的地接社及住宿业规模看,阿里现有经营出境业务旅行社1家,比起全西藏旅游发展形势看,开放程度相当低,如下表所示。具有星级评定资格的酒店3-5家,其他酒店、旅馆150余家,床位总数约4500张,各种旅游营运车辆100多辆。这样的开放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的需要。

    地区 拉萨 山南 林芝 日喀则 阿里 那曲 昌都

    旅行社数量 73 0 4 2 1 0 1

    (数据来源:根据http://www.xzta.gov.cn西藏自治区旅行社名录整理)

    四 旅游开发战略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品牌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旅游精品,发展生态观光游、民族风情游、登山探险游、科学考察游、朝圣旅游等项目。树立大旅游观念,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注重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将旅游业作为启动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依托阿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带动相关产业,促进阿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从西藏来看,全区上下对发展旅游经济形成共识,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日益增强,旅游经济有很大发展。阿里的旅游经济发展等是等不来的,靠是靠不住的,伸手要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对西藏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做好旅游大旅游工作。

    大旅游观念是当今对旅游带动经济的思想,就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关系,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内引外联,加大投资,努力改善旅游硬环境,首先,利用好国家对阿里的投资倾斜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尽快实现交通主干道与主要旅游景点道路的硬化。其次,通过招商引资,投资融资,加大旅游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金融机构应着力解决旅游资金流通不畅的问题,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景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此外要尽快抓住商机,积极参与到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开发中去,对于风险小的项目可做长线投资,对于短、平、快的餐饮、服务及旅游小商品等项目也应瞄准机会,大胆支持。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每年向金融机构通报旅游发展规划、推荐旅游开发项目,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争取银行贷款的支持,抓住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积极研究解决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信用问题的措施,加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全面疏通旅游行业贷款的途径。再次,旅游部门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引进先进的旅游业经营理念,吸收内地旅游业管理经验,加大旅游企业改制力度,强化自我生存意识,全面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真正使阿里旅游业成为带动一片,富足一方的主导产业。

    (二)构建神山圣湖为主线,象雄文化和古格王朝为辅的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十一五”期间,地区旅游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世界屋脊的屋脊”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精心培育了“神奇的阿里、心中的天堂”等旅游品牌,利用多种现代媒体,有意识、有重点地打造旅游精品,如神山、圣湖、古格遗址、象雄文化等作为特色旅游品牌,试探在国内外打造知名度。

    在“十二五”,阿里地区旅游局、文物局等部门将打造普兰“神山”、“圣湖”宗教朝觐游、札达土林观光游、古格王朝遗址访古追忆游、日土班公湖观光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作为阿里旅游的拳头产品和重点开发项目;确立了“神山”“圣湖”旅游景区主题口号“神山圣湖——洗净心灵的地方”,力争将“神山”“圣湖”旅游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构建神山圣湖为主线,象雄文化和古格王朝为辅的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1.神山圣湖——心灵回归之旅

    在冈仁波齐峰的注视下,漫步于碧波如海的玛旁雍错边,释放心灵,回归纯净。

    神山圣湖是阿里最为著名的景点,也是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海拔6656米,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著名的那木纳尼峰与其隔湖相望。而玛旁雍措自古以来都被佛教信徒和苯教徒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旁边还有被称为“鬼湖”的拉昂措,形成双湖辉映的美景。

    线路1:拉萨--(270公里)日喀则--(145公里)拉孜--(110公里)桑桑镇--(180公里)萨嘎--(145公里)仲巴--(70公里)帕羊镇--(285公里)霍尔乡(圣湖)--(30公里)塔钦(神山)

    线路2:阿里昆莎机场--(200公里)--塔钦(神山)--(30公里)霍尔(圣湖)--(100公里)普兰县--(15公里)科迦寺

    2.土林国家地质公园——寻梦古格之旅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札达土林上雕刻出千奇百态的造型,穿行其间,荡漾那个名叫古格的遐想。札达土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以托林镇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其面积约888平方公里,札达土林分布的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古格王国的发源、繁荣、消失在历史界仍是一个谜,其遗址位于扎达县城以西18公里处,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其精美的壁画。

    线路1:拉萨--(270公里)日喀则--(145公里)拉孜--(110公里)桑桑镇--(180公里)萨嘎--(145公里)仲巴--(70公里)帕羊镇--(285公里)霍尔乡--(20公里)巴嘎--(80公里)门士--(55公里)巴尔兵站--(180公里)札达(札达土林)--(20公里)古格王国遗址

    线路2:阿里昆莎机场--(80公里)--巴尔兵站--(180公里)札达县城(札达土林、托林寺)--(20公里)古格王国遗址

    3.穹窿银城——象雄文明之旅

    古象雄王国曾经是横跨东亚、南亚大陆的帝国,孕育了古老的象雄文明,象泉河畔穹隆旧城遗址相传为其都城;古格王国时阿底峡大师在朗达玛灭佛后弘扬佛法,千年古寺----托林寺、科迦寺,无不浸润着历史的风雨,记载着传承的文明,这些遗迹依然诉说着昨天的辉煌。

    线路1:拉萨--(270公里)日喀则--(145公里)拉孜--(110公里)桑桑镇--(180公里)萨嘎--(145公里)仲巴--(70公里)帕羊镇--(285公里)霍尔乡--(20公里)巴嘎--(80公里)门士--(8公里)直达不日寺--(20公里)古如甲(苯教寺庙)--(30公里)穹窿银城(穹窿寺)

    线路2:昆莎机场--(135公里)门士--(8公里)直达不日寺--(20公里)古如甲(苯教寺庙)--(30公里)穹窿银城(穹窿寺)

    4.班公湖——赏鸟休闲之旅

    班公湖是是日土县与印度克什米尔交界的国际性湖泊,呈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最窄处仅五米,湖水东淡西咸,日土县境内为淡水,西部与克什米尔交界处为咸水。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鸟岛就是因有水鸟在岛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目前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日土县大力建设旅游休闲产品,已经开发出旅游度假村、高原漂流、游艇观光等多个旅游项目,让国内外游客在高原之巅享受别样的旅游休闲度假服务。

    线路1:拉萨--(270公里)日喀则--(145公里)拉孜--(110公里)桑桑镇--(180公里)萨嘎--(145公里)仲巴--(70公里)帕羊镇--(285公里)霍尔乡--(20公里)巴嘎--(80公里)门士--(185公里)狮泉河镇--(120公里)日土(班公湖、旅游度假村)

    线路2:阿里昆莎机场--(50公里)狮泉河镇--(120公里)日土(班公湖、度假村)

    5.羌塘草原——自驾观光之旅

    神山圣湖、古格王朝、班公湖……阿里并不仅仅只有这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如果您厌倦了重复别人的道路,如果您喜欢寻求新奇、探索未知,如果您热爱秘境探险、生态观光,那么这两条全新发掘的自驾游线路绝对会带您体验一个不一样的

    阿里:

    线路1:(神山最美峡谷之旅)扎日南木措-(140公里)麻米乡(麻米湖-“玛旁雍措右眼”)-(160公里)亚热乡-(140公里)219国道-(20公里)霍尔乡(圣湖-玛旁雍措)-(45公里)塔尔钦(神山-岗仁波钦)

    线路2:(穿越羌塘野生动物观光之旅)洞措-(100公里)改则-(150公里)先遣乡(先遣连遗址)-(120公里)盐湖乡(盐湖)-(185公里)扎普村-(70公里)多玛-(8公里)水晶洞(莲花生大师修行洞)-(54公里)班公湖。

    6.穿越边境线——边疆风情游

    阿里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连接西藏与新疆,而西藏与新疆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阿里可打造边疆风情游产品,在边境线上分布着神山(岗仁波钦)、圣湖(玛旁雍措)、那木纳尼峰、班公湖、界山大阪、红旗拉普口岸等众多重要景区,同时也可领略到西藏、新疆不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服饰展示等。

    樟木口岸--(1200公里)霍尔(圣湖-玛旁雍措)--(30公里)塔钦(神山-岗仁波钦)--(240公里)狮泉河--(120公里)日土(班公湖及鸟岛)--(940公里)叶城(219线零公里)--(270公里)喀什--(40公里)红旗拉普口岸。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点)的建设,重点完善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土林、神山、圣湖、班公湖鸟岛、岩画等自然人文景观的配套设施。着力建设环旅游公路、旅游通讯和医疗救护网络。

    1.加大政府投入,优先安排旅游建设重大项目

    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旅游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依据经批准的景区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应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和专项建设计划。对那些开发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要纳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优先安排。切实加强农牧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牧区旅游发展条件。

    2.加快建设旅游交通网络

    围绕“四条环线”、“两大旅游走廊”以及两个跨省(区)旅游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阿里各县、各旅游区以及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公路等级。改扩建机场运营能力和质量;积极规划重点景区的旅游机场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改善旅游通达条件。政府应加强与民航、铁路等方面的协调,充分发挥好昆莎机场、219国道、拉日铁路(未来延长至阿里)等基础条件,增开旅游专列,适时增加旅游包机业务。

    3. 建立健全旅游配套设施

    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购物、通信、邮政、银行、医疗、环保等设施,设立旅游景区(点)、旅游交通沿线的路标、路牌、旅游标示牌,完善停车场、观景台、旅游景区厕所等配套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进程,建立西藏旅游信息平台,实现与国际、国内旅游网和宾馆饭店、旅行社的互联互通,着力推进网上销售服务,提供天气、住宿、出行、购物、景区(点)、娱乐场所、银行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进藏游客集散中心,科学合理疏导客流,为大量散客提供及时、有效、周到的公共服务。尽快建立在藏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改善通关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方便游客出入境。

    (四)建设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到2015年,把八一镇、泽当镇、昌都镇、那曲镇、狮泉河镇、江孜镇等中心城镇,建成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优秀旅游城市。结合阿里发展旅游的需要,将狮泉河镇建设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同时重点建设噶尔县、普兰县、措勤县、革吉县、改则县、扎达县、白土县等多个连带辅助卫星城。制定科学旅游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富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由地区行署牵头,地区旅游局搭桥,和各重点旅游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级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阿里各地编制的旅游规划和详规应送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评审把关。在编制和执行规划中心城市时,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并贯穿始终。

    同时,应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界限,以重点景区(点)或骨干旅游企业为龙头,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企业集团,尽快提升西藏旅游企业的整体实力。各县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想,强化“西藏旅游一盘棋”的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借外力、用内力、重合力,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营造加快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继续强化地区、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成立旅游发展改革协调委员会,建立健全重点旅游县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强化对规划、产品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信息咨询、救助救援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组织人事部门应把发展旅游业的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标准,逐步形成旅游中心意识,构建旅游中心城市。

    总结

    阿里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定要真正树立起抓旅游就是抓开放、抓旅游就是抓富民、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大旅游”思想,以更加执著的奋斗精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西藏旅游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阿里地区带动一片经济,富足一方的主导产业。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