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李欣桐+房国忠
摘要:在各种社会形态与社会关系之中,人类的生活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实现全面、整体的和谐共处。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相比于人口数量,人口的质量更为重要。随着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教育资源、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下,本文针对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 基础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C912.68;G5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即一对夫妇无论城乡、民族、区域都可生育两个孩子,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1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物质、资金投入,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1]。在之前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萎缩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因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现存的不合理状态,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因此,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全面二孩”政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影响。
1.1缓解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
经国家统计年鉴查询,我国2015年65岁以上人口数为143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5%,远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若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到2050和2080年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6%和37.2%[2],老龄化程度难以想象。而且老年抚养比较高,2015年达到14.3%。人口加速老龄化使得劳动力本身老龄化现象严重。在现代化的时代,老龄化劳动力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相比于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地位,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所以,劳动力人口的老化是通过对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回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3]。
1.2为劳动力供给提供后续保障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口红利”的影响。但自2013年起,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意味着2012年成为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劳动力丰富带来的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将会消失,劳动力资源萎缩严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人口恢复持续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为日后的劳动力供给提供保障。
1.3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状态,使劳动力市场性别比均衡
全世界公认正常出生性别比是105—106。我国20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性别比正常,八十年代初开始偏高,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仍高于正常水平。在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部分家庭还会选择性地生育男孩,造成了性别比偏高,由此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男女比例。而“全面二孩”政策能够很好地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达到合理的性别比例,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2 基础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对基础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以适龄儿童的數量变化为基本依据[4]。基础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探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到“全面二孩”政策下基础教育发展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教学资源短缺现象严重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从广义上讲,教学资源可以看作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育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因此从中我们可以将指标细化为教学基础设备、教育经费以及教育人员等指标。
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全面,其他地区相对较弱,但总体上都能够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普遍教育。但随着生育政策的微调,大量的适龄儿童对教育设施的需求增加,教学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显现。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少。但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全面性的,无论经济发展如何,都要接受人口增加带来的教育经费需求考验。在教育人员方面,从地域上来看,沿海地区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普遍较高,与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关系。在这种较高的人口密集度下,学生的数量增长高于教师的配备,使得学校的生师比大大增加,教育的效果有所影响。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本地区的知识型人才外流严重,学生上学趋于城镇化,加重发达地区教学压力,激化教学矛盾。
2.2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公平无法落实
2.2.1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现象
就目前来看,城乡教育差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城市与农村地理环境、居住人口以及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的教育设施、教育人员配置以及教育发展前景远高于农村。由于教育水平上的不同,更多的家庭离开农村,将孩子的教育自然迁移到了城镇。但仍存在一部分家庭,虽身在农村,却将孩子送往城市接受教育,这样间接地增加了城市的教育压力。同样,“全面二孩”政策下,城市与农村新增人口同等比例增长,城乡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更加明显。
2.2.2区域间教育不公平现象
在国家的整体教育投入之下,各地区对教育政策的落实存在不同的表现,加之教育基础水平的不同,各区域间所呈现的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就存在了教育强省和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与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现象相同,区域间的教育不公平也会带来迁移现象。群体的选择具有从众的心理,因此就存在教育资源闲置与教育资源不足的不合理现象。在“全面二孩”时代,对于区域间
教育不公平现象仍需进一步调节。
2.3国家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压力巨大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加之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近十年将会迎来人口生育的高峰期,随后逐渐回落,达到一个稳定的生育水平,但也普遍高于目前的生育率。在人口生育高峰中,既包含了适龄的生育人群,还包含之前受政策影响无法生育的高龄生育人群。因此对基础教育设施以及教育人员的需求是急剧增加的。但高龄生育人群的教育需求并不是持续性的,如果学校盲目地扩大教学规模,最后将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有较好的学校得以存留,相对较弱的学校则无法生存,不利于教育整体发展。长远来看,学校不会盲目地打破现有状态。因此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更多的责任落在了国家投资方面。基础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而且“二孩时期”对教育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为此需要国家的进一步调节。
3 “全面二孩”政策下基础教育发展应对策略
3.1国家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地区指标相结合
从整体来看,人口的分布决定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因此需要根据人口的分布,结合各地经济状况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同时对人口密集区域给予足够重视。在考虑人口地区分布的前提下,还要关注到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问题,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但并绝对性的影响。仍存在经济发展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对教育的投入较低,教育发展不全面, “二孩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因此,面对人口生育政策的转变,各地区更应该将教育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3.2保障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公平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短期内难以大幅度缩小,因此缩小城乡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差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根本在于完善基础教育的财政体制。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底子薄,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农村教育的需求。保障农村拥有充足的教学设施和教育人员,留住学生,实现农村地区就近上学。另一方面,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大量的新增人口出现,最先接受考验的就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按照需求配备教育设施、教学人员,实现基础教育的城乡间公平至关重要。与城乡间教育公平相同,调节区域间的教育公平根本在于建立合理的教育区域分配政策,使得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同时增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育区域间的差距。
3.3在国家大力投资的前提下,鼓励个人家庭对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
教育人力资本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针对基础教育主要是国家投资和个人家庭投资占主要地位。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全面的、持续性的,但范围过大,因此无法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投资。同时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国家的教育投资压力巨大,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个人家庭的投资需求显现出来。为实现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特长的培养,也可以进行基础性的教育,缓解“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政府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秋成.人口政策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J].西北人口,1998,3(73):30- 32.
[2] 曾毅.关于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若干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3(5):24-31.
[3] 关蓉.人口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浅析——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對经济影响的博弈[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9):19- 21.
[4] 王智勇.生育政策调整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3):28- 37.
摘要:在各种社会形态与社会关系之中,人类的生活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实现全面、整体的和谐共处。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相比于人口数量,人口的质量更为重要。随着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教育资源、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下,本文针对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 基础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C912.68;G5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即一对夫妇无论城乡、民族、区域都可生育两个孩子,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1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物质、资金投入,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1]。在之前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萎缩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因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现存的不合理状态,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因此,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全面二孩”政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影响。
1.1缓解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
经国家统计年鉴查询,我国2015年65岁以上人口数为143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5%,远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若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到2050和2080年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6%和37.2%[2],老龄化程度难以想象。而且老年抚养比较高,2015年达到14.3%。人口加速老龄化使得劳动力本身老龄化现象严重。在现代化的时代,老龄化劳动力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相比于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地位,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所以,劳动力人口的老化是通过对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回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3]。
1.2为劳动力供给提供后续保障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口红利”的影响。但自2013年起,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意味着2012年成为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劳动力丰富带来的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将会消失,劳动力资源萎缩严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人口恢复持续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为日后的劳动力供给提供保障。
1.3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状态,使劳动力市场性别比均衡
全世界公认正常出生性别比是105—106。我国20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性别比正常,八十年代初开始偏高,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仍高于正常水平。在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部分家庭还会选择性地生育男孩,造成了性别比偏高,由此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男女比例。而“全面二孩”政策能够很好地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达到合理的性别比例,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2 基础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对基础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以适龄儿童的數量变化为基本依据[4]。基础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探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到“全面二孩”政策下基础教育发展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教学资源短缺现象严重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从广义上讲,教学资源可以看作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育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因此从中我们可以将指标细化为教学基础设备、教育经费以及教育人员等指标。
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全面,其他地区相对较弱,但总体上都能够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普遍教育。但随着生育政策的微调,大量的适龄儿童对教育设施的需求增加,教学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显现。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少。但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全面性的,无论经济发展如何,都要接受人口增加带来的教育经费需求考验。在教育人员方面,从地域上来看,沿海地区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普遍较高,与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关系。在这种较高的人口密集度下,学生的数量增长高于教师的配备,使得学校的生师比大大增加,教育的效果有所影响。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本地区的知识型人才外流严重,学生上学趋于城镇化,加重发达地区教学压力,激化教学矛盾。
2.2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公平无法落实
2.2.1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现象
就目前来看,城乡教育差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城市与农村地理环境、居住人口以及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的教育设施、教育人员配置以及教育发展前景远高于农村。由于教育水平上的不同,更多的家庭离开农村,将孩子的教育自然迁移到了城镇。但仍存在一部分家庭,虽身在农村,却将孩子送往城市接受教育,这样间接地增加了城市的教育压力。同样,“全面二孩”政策下,城市与农村新增人口同等比例增长,城乡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更加明显。
2.2.2区域间教育不公平现象
在国家的整体教育投入之下,各地区对教育政策的落实存在不同的表现,加之教育基础水平的不同,各区域间所呈现的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就存在了教育强省和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与城乡间教育不公平现象相同,区域间的教育不公平也会带来迁移现象。群体的选择具有从众的心理,因此就存在教育资源闲置与教育资源不足的不合理现象。在“全面二孩”时代,对于区域间
教育不公平现象仍需进一步调节。
2.3国家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压力巨大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加之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近十年将会迎来人口生育的高峰期,随后逐渐回落,达到一个稳定的生育水平,但也普遍高于目前的生育率。在人口生育高峰中,既包含了适龄的生育人群,还包含之前受政策影响无法生育的高龄生育人群。因此对基础教育设施以及教育人员的需求是急剧增加的。但高龄生育人群的教育需求并不是持续性的,如果学校盲目地扩大教学规模,最后将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有较好的学校得以存留,相对较弱的学校则无法生存,不利于教育整体发展。长远来看,学校不会盲目地打破现有状态。因此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更多的责任落在了国家投资方面。基础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而且“二孩时期”对教育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为此需要国家的进一步调节。
3 “全面二孩”政策下基础教育发展应对策略
3.1国家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地区指标相结合
从整体来看,人口的分布决定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因此需要根据人口的分布,结合各地经济状况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同时对人口密集区域给予足够重视。在考虑人口地区分布的前提下,还要关注到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问题,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但并绝对性的影响。仍存在经济发展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对教育的投入较低,教育发展不全面, “二孩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因此,面对人口生育政策的转变,各地区更应该将教育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3.2保障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公平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短期内难以大幅度缩小,因此缩小城乡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差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根本在于完善基础教育的财政体制。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底子薄,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农村教育的需求。保障农村拥有充足的教学设施和教育人员,留住学生,实现农村地区就近上学。另一方面,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大量的新增人口出现,最先接受考验的就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按照需求配备教育设施、教学人员,实现基础教育的城乡间公平至关重要。与城乡间教育公平相同,调节区域间的教育公平根本在于建立合理的教育区域分配政策,使得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同时增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育区域间的差距。
3.3在国家大力投资的前提下,鼓励个人家庭对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
教育人力资本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针对基础教育主要是国家投资和个人家庭投资占主要地位。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全面的、持续性的,但范围过大,因此无法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投资。同时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国家的教育投资压力巨大,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个人家庭的投资需求显现出来。为实现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特长的培养,也可以进行基础性的教育,缓解“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政府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秋成.人口政策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J].西北人口,1998,3(73):30- 32.
[2] 曾毅.关于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若干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3(5):24-31.
[3] 关蓉.人口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浅析——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對经济影响的博弈[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9):19- 21.
[4] 王智勇.生育政策调整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3):28-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