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探析
姚立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参考文献方法研究分析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探析
引言: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不确定性,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在高校的整个体育管理中一直都是一个难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就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目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或者模型。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一、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分析
据相关调查分析,提高身体素质是高校大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这就说明不论男生和女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较高的主动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很不理想,男生一般每周进行两到三次课外体育,女生每周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有一到两次,而且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都不超过一个小时,只有很少一部分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三次以上,能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一个小时的人就更少了
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分析。体育竞赛型管理模式是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老师结合运动场地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多样化的小型竞赛,如跳绳、拔河、长跑接力及小场地的足球、篮球比赛等。体育竞赛中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并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给予一定指导,竞赛的裁判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承担。小型体育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起来较简单,且参与面广,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学生个人角度上来讲,体育竞赛因参与机会有限,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时间上也很短暂,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自主锻炼能力。
(二)课外辅导组织管理模式分析。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以及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因此在这样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为更好的巩固体育课的学习内容,需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辅导型管理模式。在辅导型管理模式中,由任课老师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体育活,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体育课堂上的学习项目。因为任课老师和学生一般是固定的,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有基本了解,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的发挥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指导和管理。
(三)发展体能活动管理模式分析。部分高校针对一些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组织起来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重点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体能方面的锻炼。发展体能型管理模式的组织时间和组织地点都是固定的,由任课教师进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发展体能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一些平时不爱运动或者很少运动的体育基础较差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但是发展体能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及应试性,涵盖面较窄,只是涉及到了很少一部分学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持久性锻炼,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需要发展体能型管理模式与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相结合,实施针对性管理。
(四)自选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分析。自选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时间和活动项目,并且由学校各个运动场地所设辅助站的值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安全监督,并负责学生的课外锻炼考勤。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中,学校对学生一定时间内的体育锻炼次数提出量的要求,并由值班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考勤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依据。
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学生进行自行活动,活动考勤由体委负责记录,学期结束后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情况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成绩评定。自选型体育管理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大学生的特点,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锻炼时间和锻炼项目进行自主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而且适用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自选型体育管理模式要想在各高校有效开展,必须要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并且有自觉锻炼意识,不然很难达到实际效果。
(五)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分析。部分高校利用学校有利的运动场地开设体育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实现体育学习锻炼课内外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体育社团型的管理模式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求,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体育社团需要的大量体育设施所用的经费较高。另外,体育社团应该接纳各年级没有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并加强体育活动管理,在吸纳体育社团成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承受能力。
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其实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同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化工程,其主要工作由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相关部分负责,同时也需要学生会、团委、学生处、各院系以及各个体育社团的共同协助和相互配合,并采用一定手段和措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工作的顺利发展。第二,要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很必然的。学校体育教学部门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检查制度,明确责任,把工作的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工作内容细分化到个人。第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制定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条件,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平台。同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第四,进一步规范课外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都要给予正确指导。另外,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体育锻炼和活动组织的相关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例如有关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方法、裁判知识等等体育信息的传播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就可以在体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实现科学健身,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运用互联网有利于加强对高校课外体育社团的管理和监督。
结语: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因体育教学受多方因素影响,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受到较大制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在巩固体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身体素质。结合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革建议,有助于完善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严华,李蓉蓉.略论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J].湖北体育科技,2012(3).
[2] 聂环玲.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组织形式新思路[J].内江科技,2010(11).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参考文献方法研究分析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探析
引言: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不确定性,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在高校的整个体育管理中一直都是一个难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就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目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或者模型。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一、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分析
据相关调查分析,提高身体素质是高校大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这就说明不论男生和女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较高的主动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很不理想,男生一般每周进行两到三次课外体育,女生每周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有一到两次,而且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都不超过一个小时,只有很少一部分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三次以上,能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一个小时的人就更少了
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分析。体育竞赛型管理模式是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老师结合运动场地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多样化的小型竞赛,如跳绳、拔河、长跑接力及小场地的足球、篮球比赛等。体育竞赛中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并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给予一定指导,竞赛的裁判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承担。小型体育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起来较简单,且参与面广,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学生个人角度上来讲,体育竞赛因参与机会有限,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时间上也很短暂,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自主锻炼能力。
(二)课外辅导组织管理模式分析。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以及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因此在这样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为更好的巩固体育课的学习内容,需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辅导型管理模式。在辅导型管理模式中,由任课老师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体育活,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体育课堂上的学习项目。因为任课老师和学生一般是固定的,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有基本了解,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的发挥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指导和管理。
(三)发展体能活动管理模式分析。部分高校针对一些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组织起来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重点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体能方面的锻炼。发展体能型管理模式的组织时间和组织地点都是固定的,由任课教师进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发展体能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一些平时不爱运动或者很少运动的体育基础较差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但是发展体能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及应试性,涵盖面较窄,只是涉及到了很少一部分学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持久性锻炼,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需要发展体能型管理模式与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相结合,实施针对性管理。
(四)自选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分析。自选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时间和活动项目,并且由学校各个运动场地所设辅助站的值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安全监督,并负责学生的课外锻炼考勤。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中,学校对学生一定时间内的体育锻炼次数提出量的要求,并由值班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考勤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依据。
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学生进行自行活动,活动考勤由体委负责记录,学期结束后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情况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成绩评定。自选型体育管理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大学生的特点,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锻炼时间和锻炼项目进行自主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而且适用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自选型体育管理模式要想在各高校有效开展,必须要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并且有自觉锻炼意识,不然很难达到实际效果。
(五)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分析。部分高校利用学校有利的运动场地开设体育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实现体育学习锻炼课内外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体育社团型的管理模式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求,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体育社团需要的大量体育设施所用的经费较高。另外,体育社团应该接纳各年级没有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并加强体育活动管理,在吸纳体育社团成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承受能力。
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其实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同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化工程,其主要工作由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相关部分负责,同时也需要学生会、团委、学生处、各院系以及各个体育社团的共同协助和相互配合,并采用一定手段和措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工作的顺利发展。第二,要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很必然的。学校体育教学部门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检查制度,明确责任,把工作的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工作内容细分化到个人。第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制定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条件,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平台。同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第四,进一步规范课外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都要给予正确指导。另外,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体育锻炼和活动组织的相关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例如有关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方法、裁判知识等等体育信息的传播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就可以在体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实现科学健身,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运用互联网有利于加强对高校课外体育社团的管理和监督。
结语: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因体育教学受多方因素影响,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受到较大制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在巩固体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身体素质。结合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革建议,有助于完善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严华,李蓉蓉.略论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J].湖北体育科技,2012(3).
[2] 聂环玲.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组织形式新思路[J].内江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