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及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王萍
摘 要: 陕北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调查数据表明:公众的生态理念有所树立,但不够深刻,在日常的商品消费中仍以关注商品本身为主,而为生态环境支付成本的意愿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 生态文明认知; 消费行为; 经济性;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3-0043-04
陕北是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区,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对当前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给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使原有就比较严酷的生态环境更加负重前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一、陕北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征
对陕北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要放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中进行考察。需要明确的是,“五位一体”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概念并不是具有严格上下属关系的逻辑概念,也不是五个严格区别的概念,而是从实践出发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基本概念。
陕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除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量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构成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丰富的矿产资源给当地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同时使本就严酷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严重,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该地区发展充满变数。
陕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入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广泛参与,共同打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社会。在其中,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个体行为是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要素,具有重大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在宏观上、陕北公众消费作为全国消费的构成部分,对再生产的有效实现、质和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观上,陕北公众的生态文明认知和行为将对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行为、企业的生产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和监督,他们将成为构建生态文明的最终力量。当前各地所发生的由于公众反对而产生的高污染项目下马就已经证明这一点,没有比生存其中的人更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更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在微观上, 社会公众的生态认知和个体行为决定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他们本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具体实践者。
二、 陕北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和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公众生态文明认知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为客观、具体、深入了解相关情况,课题组利用2013年暑假时间,组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北籍学生开展了此次调研。调研对象以当地年轻人为主,同时也兼顾其他不同人群。年轻人大都受过现代教育,对生态文明的感知较为敏锐和明显,代表着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能够反映该地的长远趋势。从调研的可行性考虑,本次调研采取了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为96.8%,有效率为96%。被调研对象情况如图1,图2所示:
(一)公众对生存家园的担忧
图3、图4表明,陕北公众对当地的生态状态高度重视,并表示了深深的担忧。58.82%的被调研对象选择了生态环境作为自己所认为的地区重大问题,21.5%和46.7%的对调研对象认为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这种状况的出现既和陕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相关,又和随着这些年重工业化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发展性需求不断提高相关。同时,从陕北公众视野来看,生态环境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单一重要因素,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都在调查中得到一定的关注。这和人们日常的感觉有所差异,从政府这些年实践来看,陕北政府在教育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从调查看,公众依然有所需求。这说明。陕北教育可能在教育质量、 地区差异等结构性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有待于解决。就业问题则可能由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国有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图5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态势,39.46%和40%被调查对象分别认为未来陕北生态环境将变好和变坏,二者旗鼓相当,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对此问题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陕北经济、产业、社会、心理的结构性差异。虽然此差异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减缓和消除上述差异成为陕北地区进一步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步骤。
(二)陕北公众的浅生态意识和背后成因
图6和图7表明,陕北公众的生态意识确实是模糊不清的。对政府已提出和建设多年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21.9%的人理解深刻,而剩余被调查对象了解一点点,甚至不了解。对深层次的较为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半数以上的人仍然将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工具,思想充满人类中心主义特征。更令人担忧的是65.77%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或大学以上,如此高的受教育程度却没有正确的生态文明认知,从侧面说明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宣传教育非常薄弱,政府在实践中大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边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视和保护。以上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将深刻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个不能够尊重、顺应自然的地区虽然局限于现实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和要求,但由于其骨子里不能够真正认识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缺乏应有的敬畏和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图8表明,陕北公众对自身生态意识的不足或淡薄是相当清醒的,并主动自觉认识到生态意识的不足和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等原因共同成为生态破坏的原因。在形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上,尽管企业是生态破坏的直接实施者,公众认为政府比企业行为要付更多的责任,这表达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缺乏。图6、7、8调查结果共同要求政府纠正自身行为,摒弃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视公众生存环境的思维方式和做法,重新用整体和长远眼光审视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官员考核体系,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作为考核标准,自觉主动地进行生态文明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宣传教育工作。
(三)陕北公众自身消费经济性特征
图9调查数据呈现一种非常好的调查结果,65.78%的被调研对象会有意识地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图10却呈现另外一种现象,只有23.66%的被调研对象十分关注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剩余的被调研对象要么只考虑一点点,要么完全不关注。仔细分析两题的结果差异发现,当前社会公众在对待自身的消费问题时仍然主要以个人为基点,在特定的生态意识下,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使用行为和环境保护行为。资源目前大多都是有偿使用,因此资源的节约和自身利益的考虑是一致的,而环境问题则表现为一个公共问题,对环境的保护自我激励则显不足,需要设计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图11和图12从侧面印证了上述两图反映出来的可能性,陕北公众在绿色消费和价格之间往往从商品的经济性进行考虑,50%的被调研对象对于接受高价格有点勉强,20.43%的被调研对象明确选择不愿意。在更广泛的拒绝绿色产品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价格原因、质量原因,这种选择明确告知在当前发展阶段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依然是经济因素,经济性考虑是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27.27%的人表示不会识别,代表了仍有一部分人愿意选择,但苦于相关知识的不具备而无法选择,生态文明知识的匮乏再次凸显。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 出于自身生存家园的担忧,陕北公众面对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日益遭到破坏的生存环境,普遍表示深深的担忧,这种担忧将构成该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动力。
2. 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和其他社会问题综合在一起,不相上下,说明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纠结在一起,不同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的措施和手段,而这些措施和手段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既要求社会公众能够跳出狭窄的个人立场从整体和长远来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求政府有较强的执政能力,能够有效妥善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
3. 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仍待于进一步提高。表现在理念上,大部分陕北公众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口号阶段,并没有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内涵和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大多是从征服、利用的视角去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认知。在具体的生态知识上,公众也是缺乏的,很多人不知道绿色环保产品的识别。同时根本就没有垃圾的分类,更不要说让公众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4. 公众的生态意识虽不深刻,也不丰富,但具有自觉性,同时公众对政府表达了自身的不满意。虽然公众的生态意识不够深刻,但公众对此有着清醒、自觉的认识,这种清醒、自觉认识和整体依然脆弱的生态系统会促使公众不断深化其认识。在对当前生态问题和危机的成因上,公众认为政府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这种强烈认知要求政府转变思维方式、执政理念,同时改变官员考核方式,以及实践中对资本的重视。
5. 陕北公众的消费行为的经济性特征明显。这种经济性特征反映出在当前阶段,公众的消费层次仍然很低,对环境等发展性、舒适性消费需求不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和收入领域改革来解决。同时,这种消费特征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除了生态理念的树立和生态知识的掌握外,需要政府采取一些了经济、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二)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陕北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改进个体行为,以生态文明千千万万个参与者为逻辑起点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广大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掌握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商品消费的经济性。同时,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个体行为的改进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作用的积极发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
1. 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整个社会要就“生态是谁破坏的”,“谁是生态破坏的受害者”,“谁来保护生态”几个问题反复拷问和反思,使所有参与主体都能够感受到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休戚相关的感觉,克制物质欲望,注意消费行为,从思想深处真正转变,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要明确认知:人是自然进化到某一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要受制于自然界的运行状况;人类和其他生物不同,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人尽管能够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从根本上决定和约束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要以自然界的正常运行和承受范围为前提和底线;人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是渺小的,是有限理性的,人最好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在自身不了解的自然领域最好不要恣意妄为。
2. 运用经济、法律各种手段克服社会公众行为的经济性。陕北公众,乃至全社会公众消费行为中明显的经济性特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应苛责。当前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较之过去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仍处于生存性阶段,发展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面对消费行为中的经济性特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强社会总体消费能力,通过消费需求的转变来实现社会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收入分配改革的意义在于,在现有收入水平下提高总体消费能力,抵消生态文明建设对中下层人群的影响;二是通过资源税、环境立法等经济、法律手段使生态成本反映到商品成本和价格中去,使商品的经济性本身就包含有对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在生态消费的法律手段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税(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税的改革)和环境立法,改变资源免费使用和生产污染环境的局面,理顺定价机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能够有效合理反映其成本,通过价格改变生产商和消费者行为来保护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消费的经济手段方面,利用税收、补贴、信贷等各种手段引导消费者选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性产品消费,自觉抵制浪费、污染等一系列行为。
3. 科学发挥政府作用,从更广泛意义上改进公众认知和个体行为。政府作用要从资源配置领域退出,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角色主要定位在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建设,具体包括社会管理、宏观经济稳定、重大结构调整以及战略性产业发展、市场环境维护和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具体到公众认知和个体行为,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民众思维和行为不言而喻的逻辑出发点和前提。政府需要克服公众在生态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不足,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平台,使广大民众能够及时、有效、充分了解各种具体信息和知识。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情况、对环保标识的鉴别能力、政府政策的宣传现状、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深刻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消费型商品。[1]121-125例如各种资源的高效率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类产品的具体识别,日常物品的分类和可回收情况等等。同时还要提供各种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各种设施,比如声控电源、感应自来水、垃圾分类回收箱等,形成行为和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除了专门针对消费者的相关措施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促使生产者履行“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是指厂商在生产中必须贯彻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利用(recycle)的原则及其先后次序,明确生产者对于生态环境的责任。“生产者责任”强调社会不是在下游(消费)、而是在上游(生产)考虑问题。[2]91-96生产者责任从源头上解决消费问题,和公众认知和消费性行为相互影响,构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朱洪革.居民生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1).
[2]岩佐茂.环境的思想和伦理[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