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教学片段设计与创新

施生晶






摘 要:《光电效应》的教学设计中:用学生参与的短视频,进行课的引入和结尾,营造很好的教学氛围;师生合作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如何对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进行有效教学?用自制的轨道模型进行类比教学,体现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探究实验;规律;轨道模型;类比法
选修3-5(鲁科版)第5章第一节《光电效应》,是量子理论的入门,是量子理论的有力证据之一,对于刚接触的学生,不易理解本节的知识。笔者参加三明市《光电效应》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并把该课的有关内容上送“一师一优课”,获得2016年度部级优质课(参见http://1s1k.eduyun.cn优课展示的课堂实录),现将这节课若干教学片段展示如下。
1 用視频展示学生研究性成果,引入课题,结束课题
1.1 视频1:学生感受光电效应现象
器材:光伏电池、灵敏电流计、若干导线。
实验:光伏电池朝向日光灯,用试触法判断是否有电流。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偏针明显。
万事开头难,用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短视频作为课的引入,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和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此方法,教师很自然引出课题。
1.2 视频2:改变光照强度,用DIS实验,学生直观感受电流大小
器材:光伏电池、电流传感器、电脑、投影仪、若干导线。
现象:光照强度增加,电流增大,光照强度减小,电流减小。
首尾呼应,用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视频画龙点睛,参与者获得“成就感”,末参与者“蠢蠢欲动”,让学生对物理探究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物理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2 师生合作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
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上做物理实验(见图1、图2),为学生展现直观的物理现象,真实、生动有趣,为学生得出物理规律,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本节课,笔者采用,教师导,学生学,边教边实验,使学生感受更深,教学更有效。
器材:紫外灯、锌板、铜网、光电效应演示器、灵敏电流计、若干导线。
说明:①铜网与锌板接高电压,可使电子朝铜网(正极)一侧移动。②光电效应演示器对微电流放大,放大后电流的大小在灵敏电流计直观显示。
2.1 探究一:光电效应发生跟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用白炽灯照射锌板, 观察电流计。
现象:电流计指针没有偏转。
(2)实验:变换光源,用紫外灯照射锌板, 观察电流计。
现象:电流计指针向右侧偏转。
(3)实验:变换光源,用白炽灯照射锌板, 改变光的强度,增加光照时间,观察电流计。
现象:电流计指针没有偏转。
因紫外线对眼睛有伤害,实验时必须采取措施。把紫外灯装在有缝的纸盒里,防止紫外线射向学生,教师戴上墨镜一瞬间,同时引起学生哄然大笑,用行动教育学生,做物理实验,要注意安全。
紫外灯比白炽灯产生光的频率更大,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很自然得出结论:光电效应的产生跟光的频率有关,跟光的强度无关。
2.2 探究二:发生光电效应后,增加光的强度,观察实验
(1)实验:先用一盏紫外灯照射锌板。
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2)实验:用两盏紫外灯照射锌板,增加光的强度,观察电流计。
现象:两盏紫外灯照射锌板,电流计指针偏转更大。
通过变化灯的数量,改变光的强度,定量测出电流大小。电流计示数,直观呈现给学生,教师无需言语,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发生光电效应后,增加光的强度越大,电流越大,光电效应越明显。
在课堂上,怎样把枯燥的知识更好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合理的设计实验,尽可能让演示过程简单、易操作,充分备课是上好课重要一环。
3 建立模型,用类比法,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有波动说与光子说两种学说。教材只是简单介绍: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的概念,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如果按照教材的设置,教师传授式讲解光电效应方程hν=W+■mv2,教学结果是:学生一知半解,很快遗忘。如何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光电效应呢?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用自制的轨道模型,进行类比教学,这个偿试很好达到预期效果。
3.1 模型一:认识光子能量hν、电子的逸出功W
说明:本模型考虑电子仅吸收光子能量问题,不讨论光子与电子碰撞问题
图3:右侧轨道不同位置的球对应不同重力势能。
图3:要离开左侧轨道的球要克服不同重力做功。
图4:光子能量hν大——右侧轨道高(对应重力势能较大)(类比法)。
图4:逸出功W大——离开左侧轨道高(需克服重力做功较大)(类比法)。
通过类比方法(图3和图4),学生对抽象的光子能量、抽象的逸出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3.2 模型二:电子要获得一定能量,才会发生光电效应
图5:右侧轨道上的球下滑,与水平轨道球碰撞,水平轨道的球获得能量,往左侧上升,球的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问题:水平上的球要离开左侧轨道,球的能量要达到多少?
该问题设计,目对是对电子逸出功W的教学作铺垫。
图6: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克服阻碍作用做功W,剩余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初动能■mv2。
问题:电子要离开金属表面,电子至少要吸收多少光子能量?
该问题设计,目对是让学生分析:电子要获得一定能量,才会发生光电效应。
图7:球获得能量太少,无法离开轨道。
图7: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不发生光电效应。
通过类比方法(图5、图6、图7),学生从能量角度认识:电子需要获得一定能量,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3.3 模型三: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图8:第二、三右侧轨道上的球不会把能量传递给第一轨道球(不会碰撞)。
图8:电子不会吸收不从轨道的电子能量(说明:本节课只讨论单光子的光电效应)。
通过轨道模型的类比:单个电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W,不会发生光电效应。若增加光照强度,增加光子数,但不改变电子吸收的能量(不会吸收不同轨道的能量),仍然不会发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与入射光强度无关”的难点教学,通过此模型突破,达到很好教学效果。
4 教学后记
“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结果,更重在过程。一堂好的课要关注:第一是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状况;第二是看教学目标实现状况;第三是看氛围营造状况。
笔者在《光电效应》的教学设计中,用视频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营造学生想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节课实验要怎么做?”传统器材陈旧,实验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购买器材,对旧器材进行改进提升,保证光电效应规律的探究,改进的器材操作简单,实验现象直观。光电效应方程的知识,传统上是纯理论教学,教师讲解费力,学生获取知识过程,单调、枯燥无味,笔者进行大胆创新,利用模型,进行类比,突破重难点,很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材,知识陈述浅显,不深入,但知识的“背景”内容丰富,有上百年的物理学史,因课堂时间有限,很遗憾进行割舍。因教学条件限制,光电效应的探究实验,课堂上只能进行演示教学,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