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大语文教学的两个关键因素

    李敏

    调研了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后,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新课标存在种种误读和不读的状况,这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既要兼顾到高考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实施大语文教学的方式。而在实施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非常关键:教师和学生,只有他们具备了大语文意识,才能真正实施大语文教学。

    一、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开始有了转变,准确地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在实施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大语文教育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何为大语文意识?我们认为,首先要有“一切生活中皆有语文”的意识;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奉行大语文教法。姜舟斌老师曾说过:“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手捧‘大教材”、“置身‘大课堂”和“胸怀‘大教法”。教师应具有一种“大教材”的观念。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言下之意就是语文的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应把眼光放得宽广点,长远点。语文的课程资源需要全面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调动生活的一切可用作教学的资源。

    笔者在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就曾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节写作指导课——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正当授课教师讲得投入时,突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了一只猫。先是几个同学轻声议论,随着猫的七拐八绕,课堂一下子就喧闹了起来。那只猫被学生一闹,急得冲大家“喵喵”了几声,穿过几位同学的脚边,这才找到了出口,窜了出去,学生一片混乱。听课的老师都在揣测这位青年教师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只见那位教师不慌不忙,待学生安静下来后,该老师顺势一导,让学生把刚才“猫来了”的场面做一番描写,注意在其中运用细节描写。题目就是“猫来了”。学生一听,兴趣就来了。写好之后,我们从文中看到了很多精彩的瞬间。这不就是一种大语文教学吗?当课堂中出现一些新的变故,我们能否因势利导,运用得当,这就是大语文教学的能力。同样,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教师,机械刻板。如果那位“遇到猫”的教师,不闻不顾猫的出现和学生的情绪,只是按着既定的环节讲下去,我们相信学生的思绪不会集中,课堂效果也不会像后来的那样好。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学生增长学识的唯一场所。作为教师,需要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一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母语学科的领航员,他需要这样一种综合能力。借用孔庆东教授在《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论语文教育》中的一句话 “语文教师得是一个杂家、一个专家、一个玩家”。我们认为这也是对欲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综合素养,才会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

    二、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因此除了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意识之外,学生也要有大语文学习的意识: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所指定的学习材料中,而要能把自己的生活,一天24小时中所进行的活动都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要有语文学习的“大教材”意识。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师进行较多的是语文“读和写”的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这就会导致很多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上并不是很优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听与说的能力上相对较差。我们在一份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语文成绩和其口头表达能力成正比吗?全年级460名学生中有48%的学生选择了不是。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情况存在问题。因此,作为学生一方,在日常生活与人交流的时候,就要关注自己的表达,试着多听听别人对某件事的表述,用怎样的语气,使用什么词汇,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当然,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更需要教师的提醒。另外,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有很多也不仅仅来自教材。现行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能力的测试。以2010年全国高考江苏省语文卷第四题为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分)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生活的关注能力和平时的积累。如果学生在参观世博馆的时候多留心一下馆内的雕像,关注一下讲解员的讲解,那么也许情况就会不同。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例,参观世博会时有5人参观了丹麦馆,有2个人关注了馆内人员的讲解,这两个人在这道题上就会比其他同学更得心应手。因此,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对提高其语文的综合素养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养成看书读报时纠正错别字和关注成语的习惯,这些都会在自由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其次,让学生具备“社会大课堂”意识,这个大课堂意识是指让学生把社会这个大环境当成语文学习的课堂。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本身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另外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源泉。王家伦老师在《作文就是生活》一书就写到:教会学生选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说到选材,就牵涉到“生活”,我们认为,不必强求学生如作家般地“深入生活”,只要能立体地观察、分析本属于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生活的某一角度,并循序渐进地表现他们即可。细心观察生活中极其细微的变化,思索探究变化的原因,就能积累很多有用的素材。比如,我们每天上下学途中总要经过几个路口,在等待红绿灯的几十秒中,你曾经仔细观察过路边的广告牌吗?你曾经仔细地观察过身边和你同样等待的人吗?做个有心人,也许就这几十秒,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作为学生,必须具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大语文”学习意识;而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让他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只有这样,语文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