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金瑾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思政教育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帮助学生消除好高骛远的创业激情,强调学生立足构建全方位扎实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稳步前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国家政府创业形势政策系统分析,结合创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性教学方式,快速建立创新思想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机会发现能力,构建纵向创业教育递进模式,引导学生坚定从容开展创业实践。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服务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国家、社会的关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体系。新时期思政教育要坚持时代特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解决社会、高校、学生的实际问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能力,为国家输送真正合格的创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业发展战略。针对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出发,消除好高骛远的创业动机,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创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深入找寻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思维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能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从分析形势、解读政策着手,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创业素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性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快速革新,真正实现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充分融合,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驱动力。
1 思政教育内容反映创业培养发展现状
1.1 创业激情掩盖好高骛远的理想化创业意识
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冷漠应付;二是狂躁热情。对具备创业激情的学生群体的调查显示,表现的创业激情在创业教育中被看成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市场的了解与基本创业知识,依靠成功案例、创业演讲评价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好高骛远、盲目的激情,会大大降低创业成功率。社会中长期的不良风气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一些学生把追求金钱确立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一切向“钱”看,物质追求胜于精神追求,一切过于功利化[1],会让大学生在创业时偏离预定的轨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状着手,努力探索现代创业教育新思路,真正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出发,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追求超越自我理想的更高目标。
1.2 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学生创业稳步前进
创客必须塑造坚定的创业信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创业动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面发挥出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将自身的优秀品德转化为创业道路上稳步前进的动力源泉;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把自身的创业梦想与社会发展结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者;三是,将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为帮助创业者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的人才会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人,自由的人[2];四是,引导学生扎根于基层,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推动学生从实践出发,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发挥出才干。
2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关系
2.1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起积极推动作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生成,促进了学生的创业能力。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前期的教育功能,要注重改变学生思维习惯,引导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使得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创业活动中所肩负的责任,形成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这些因素都为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意识提供主观条件[3],正确认识创业、理解创业,建立广泛的创业者理念。引导大学生从更高层面解读自身的创业理念,将自身的创业梦想与中国梦结合,构建大环境下的创业化学反应,形成的创业教育、思政教育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2.2 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心理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评价。高校创业教育要改变大学生一直以来形成的“适应性教育”习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立体化地指导和传授各种创业必备的知识、方法,建成产学研相衔接的稳定培育链[4]。一是思政教育在授课观念上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强烈的创业动机。二是思政教育培养创业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毅力。三是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敏锐力。四是思政教育助力创业大学生搭建创业资源。
3 深化思政教育构建体系 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3.1 注重创业形势政策分析,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当今高校大学生缺乏对整体创业环境、创业政策等内容的系统分析理解,无法在创业过程扎根基层,难以获取广阔的市场基础。结合创业案例可知,一二线大城市是广大创业者的首选地,这导致创业压力、难度剧增,无法全面获得国家、地方政府相关创业政策和创业程序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帮助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引导认知与规范行为,帮助学生塑造理性创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觀,激发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梦想,能够教育学生认清创业目标,形成适当的创业情感和认知态度,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现能力,激发独立的创业行为,赢得发展的先机与主动权[5]。
一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地方政府改革等实际情况的变化,会对高校学生创业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创业政策的解读,发现有价值的创业领域亦是高校创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政策内容正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形势政策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与认清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减少创业前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进而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创业理念,引导学生消除“假、大、空”创业理想,要能够扎根基层,将创新创业与老百姓脱贫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这是创业成功的保障力。诸如在现今“互联网+农业”的风口浪尖上,各地区政府纷纷打出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税费减免等优惠福利政策,吸引大量优秀创业人才进入,是现代高校创业人才的创业发展路线。
3.2 推动思政与心理健康共融性,引导大学生坚定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可以发挥其正向的引导、转化、规范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励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职业生涯中的个人核心竞争力[6]。一是现阶段大学生获取的思政教育大多来自于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受制于自身职业特性,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创业心理资源更是一门极为专业的学问,需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创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组织相关的专业培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专业心理教育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创业心理常见问题,才能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提高创业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情绪抚慰,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困境,及时与同伴、老师、朋友进行沟通,虚心接受意见,树立自立、自强、自主的创业精神。三是加强学生心理情况综合调查。开展不同类别、不同籍贯、不同专业学生做心理普查,形成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辅导,特别针对学生在创业中面对的特定心理问题,能够给予必要与快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确保高校学生在未来创业道路上更加稳健。
3.3 快速革新思政教育理念,强化创业能力培养服务性思维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重点突出创业教育的时代主体性,能够有效处理继承和创造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继承传统理念和知识中的精华,不能一味幻想创新而不脚踏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这会造成创造基础的缺失。坚持实践、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创造活动,才能取得较大成就[7]。一是坚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学生是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职业规划等工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能力的了解程度,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熏陶氛围,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思维理念,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素质。二是充分结合创业教育实际情况。思想政治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切合实际,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单一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价值理念,重视说教、缺乏实践、脱离实际,难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思政教育实践性,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潜能调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接受思政教育知识内容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清晰、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发挥思政教育自身优势。在高校领导统一管理下,创建以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引入与选拔具备创新思想的思政老师和创业老师,利用进修、继续教育、外派学习等模式对教师队伍重点培养,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3.4 提升思政教育和创业培养融合性,推动创业教育纵向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相互合作、融合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模式,是时代发展必要的教育改革思路,教育内容、教育模式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旨在从研究对象、内容、理论方向逐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坚持与社会、经济、技术的紧密联系。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围绕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规划的基点,探寻思政教育和创业培养之间的融合点与突破点,构建融合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深化创业人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建设创业主力军。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创业能力体系,强化学生的创业认知态度和形成创业目标,让学生具备独立的创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角度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业素养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知。相互协同作用推动高校教育覆盖面与深度,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二者在教学手段上互为补充。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实践手段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实践,切实建立起“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传承和拓展[8]。
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促使人才培养合理科学,根本目标和方向是围绕创业人才培养的纵向发展路线。一是创业教育开始阶段,主要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借助各种渠道加强创业内容宣传,通過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了解创业、肯定创业、愿意创业。二是创业能力培养阶段,围绕创业基本技巧、创业精神、创业品质等内容。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诸如市场分析、财务知识、风险管理、经验管理等课程,引导学生由想创业变为敢创业。三是,开展创业计划实践阶段。借助市场调研、项目开展、商业谈判、成本控制等创业实施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检测创业知识,不断丰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
4 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创业行为的前提,基于正确的思想理念才能确保学生创业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得更远。最大化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需坚定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秉承创新的精神理念、健全的人格,进而让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大程度展现自身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芬.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30):43- 45
[2] 林致远.高校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2):115- 117.
[3] 陈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6(20):79- 91
[4] 农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6):37- 38
[5] 宋妍,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意义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65- 165
[6] 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6):100- 102
[7] 杨琳,袁志华.创业力培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7):42- 44
[8] 王占仁,吴晓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6(8):33- 37.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思政教育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帮助学生消除好高骛远的创业激情,强调学生立足构建全方位扎实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稳步前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国家政府创业形势政策系统分析,结合创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性教学方式,快速建立创新思想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机会发现能力,构建纵向创业教育递进模式,引导学生坚定从容开展创业实践。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服务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国家、社会的关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体系。新时期思政教育要坚持时代特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解决社会、高校、学生的实际问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能力,为国家输送真正合格的创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业发展战略。针对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出发,消除好高骛远的创业动机,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创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深入找寻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思维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能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从分析形势、解读政策着手,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创业素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性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快速革新,真正实现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充分融合,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驱动力。
1 思政教育内容反映创业培养发展现状
1.1 创业激情掩盖好高骛远的理想化创业意识
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冷漠应付;二是狂躁热情。对具备创业激情的学生群体的调查显示,表现的创业激情在创业教育中被看成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市场的了解与基本创业知识,依靠成功案例、创业演讲评价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好高骛远、盲目的激情,会大大降低创业成功率。社会中长期的不良风气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一些学生把追求金钱确立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一切向“钱”看,物质追求胜于精神追求,一切过于功利化[1],会让大学生在创业时偏离预定的轨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状着手,努力探索现代创业教育新思路,真正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出发,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追求超越自我理想的更高目标。
1.2 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学生创业稳步前进
创客必须塑造坚定的创业信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创业动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面发挥出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将自身的优秀品德转化为创业道路上稳步前进的动力源泉;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把自身的创业梦想与社会发展结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者;三是,将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为帮助创业者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的人才会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人,自由的人[2];四是,引导学生扎根于基层,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推动学生从实践出发,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发挥出才干。
2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关系
2.1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起积极推动作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生成,促进了学生的创业能力。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前期的教育功能,要注重改变学生思维习惯,引导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使得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创业活动中所肩负的责任,形成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这些因素都为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意识提供主观条件[3],正确认识创业、理解创业,建立广泛的创业者理念。引导大学生从更高层面解读自身的创业理念,将自身的创业梦想与中国梦结合,构建大环境下的创业化学反应,形成的创业教育、思政教育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2.2 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心理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评价。高校创业教育要改变大学生一直以来形成的“适应性教育”习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立体化地指导和传授各种创业必备的知识、方法,建成产学研相衔接的稳定培育链[4]。一是思政教育在授课观念上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强烈的创业动机。二是思政教育培养创业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毅力。三是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敏锐力。四是思政教育助力创业大学生搭建创业资源。
3 深化思政教育构建体系 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3.1 注重创业形势政策分析,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当今高校大学生缺乏对整体创业环境、创业政策等内容的系统分析理解,无法在创业过程扎根基层,难以获取广阔的市场基础。结合创业案例可知,一二线大城市是广大创业者的首选地,这导致创业压力、难度剧增,无法全面获得国家、地方政府相关创业政策和创业程序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帮助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引导认知与规范行为,帮助学生塑造理性创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觀,激发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梦想,能够教育学生认清创业目标,形成适当的创业情感和认知态度,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现能力,激发独立的创业行为,赢得发展的先机与主动权[5]。
一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地方政府改革等实际情况的变化,会对高校学生创业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创业政策的解读,发现有价值的创业领域亦是高校创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政策内容正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形势政策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与认清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减少创业前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进而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创业理念,引导学生消除“假、大、空”创业理想,要能够扎根基层,将创新创业与老百姓脱贫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这是创业成功的保障力。诸如在现今“互联网+农业”的风口浪尖上,各地区政府纷纷打出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税费减免等优惠福利政策,吸引大量优秀创业人才进入,是现代高校创业人才的创业发展路线。
3.2 推动思政与心理健康共融性,引导大学生坚定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可以发挥其正向的引导、转化、规范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励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职业生涯中的个人核心竞争力[6]。一是现阶段大学生获取的思政教育大多来自于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受制于自身职业特性,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创业心理资源更是一门极为专业的学问,需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创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组织相关的专业培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专业心理教育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创业心理常见问题,才能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提高创业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情绪抚慰,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困境,及时与同伴、老师、朋友进行沟通,虚心接受意见,树立自立、自强、自主的创业精神。三是加强学生心理情况综合调查。开展不同类别、不同籍贯、不同专业学生做心理普查,形成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辅导,特别针对学生在创业中面对的特定心理问题,能够给予必要与快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确保高校学生在未来创业道路上更加稳健。
3.3 快速革新思政教育理念,强化创业能力培养服务性思维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重点突出创业教育的时代主体性,能够有效处理继承和创造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继承传统理念和知识中的精华,不能一味幻想创新而不脚踏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这会造成创造基础的缺失。坚持实践、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创造活动,才能取得较大成就[7]。一是坚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学生是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职业规划等工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能力的了解程度,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熏陶氛围,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思维理念,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素质。二是充分结合创业教育实际情况。思想政治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切合实际,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单一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价值理念,重视说教、缺乏实践、脱离实际,难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思政教育实践性,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潜能调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接受思政教育知识内容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清晰、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发挥思政教育自身优势。在高校领导统一管理下,创建以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引入与选拔具备创新思想的思政老师和创业老师,利用进修、继续教育、外派学习等模式对教师队伍重点培养,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3.4 提升思政教育和创业培养融合性,推动创业教育纵向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相互合作、融合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模式,是时代发展必要的教育改革思路,教育内容、教育模式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旨在从研究对象、内容、理论方向逐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坚持与社会、经济、技术的紧密联系。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围绕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规划的基点,探寻思政教育和创业培养之间的融合点与突破点,构建融合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深化创业人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建设创业主力军。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创业能力体系,强化学生的创业认知态度和形成创业目标,让学生具备独立的创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角度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业素养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知。相互协同作用推动高校教育覆盖面与深度,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二者在教学手段上互为补充。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实践手段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实践,切实建立起“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传承和拓展[8]。
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促使人才培养合理科学,根本目标和方向是围绕创业人才培养的纵向发展路线。一是创业教育开始阶段,主要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借助各种渠道加强创业内容宣传,通過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了解创业、肯定创业、愿意创业。二是创业能力培养阶段,围绕创业基本技巧、创业精神、创业品质等内容。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诸如市场分析、财务知识、风险管理、经验管理等课程,引导学生由想创业变为敢创业。三是,开展创业计划实践阶段。借助市场调研、项目开展、商业谈判、成本控制等创业实施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检测创业知识,不断丰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
4 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创业行为的前提,基于正确的思想理念才能确保学生创业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得更远。最大化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需坚定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秉承创新的精神理念、健全的人格,进而让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大程度展现自身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芬.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30):43- 45
[2] 林致远.高校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2):115- 117.
[3] 陈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6(20):79- 91
[4] 农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6):37- 38
[5] 宋妍,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意义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65- 165
[6] 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6):100- 102
[7] 杨琳,袁志华.创业力培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7):42- 44
[8] 王占仁,吴晓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6(8):33-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