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杨晓艳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要考虑学生实际;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学生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略。
1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例如,某著名语文教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呢?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是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提问设计,因为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因而达到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再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时,首先要把握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课堂提问应围绕它在设置。而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中正好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弄清了这个问题,文章的结构特征和段落划分也一目了然,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以说明事物特点为内容的说明文普遍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
2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实际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寸,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所以在设置问题时,切忌空乏,切忌太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应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借助“梯子”一步一步往上爬,那么即使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到最后也能迎刃而解了。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时,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①“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③为什么
“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置问题,那些一味的照搬、照抄他人模式的教学最终会走向死胡同,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通过合理的设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他们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如何把握好这几个“度”?我们不妨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借鉴著名教师的经验,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定性分析与量化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课堂提问设计的操作标准。
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更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也可以多题一问。课堂提问的难度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思维水平等)为检验标准,应该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效度,亦称有效性。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在确保其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看其能否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问与答是否到达点子上或要害处。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级升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而学生提问的密度应逐步提高。
4 巧设情境,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爱莲说》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展示课件,配上音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同学们看这幅图的景色美不美?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在学生纷纷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课件展示以下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留得残荷听雨声”,并展示一幅幅图片,这样的导入,很快把学生融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中,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这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师抓住契机,提问:“似乎”、“确凿”不是有矛盾吗?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思考,最终明确:“似乎”是因年代久,记忆有些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只有些野草,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表现鲁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要考虑学生实际;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学生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略。
1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例如,某著名语文教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呢?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是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提问设计,因为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因而达到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再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时,首先要把握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课堂提问应围绕它在设置。而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中正好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弄清了这个问题,文章的结构特征和段落划分也一目了然,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以说明事物特点为内容的说明文普遍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
2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实际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寸,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所以在设置问题时,切忌空乏,切忌太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应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借助“梯子”一步一步往上爬,那么即使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到最后也能迎刃而解了。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时,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①“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③为什么
“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置问题,那些一味的照搬、照抄他人模式的教学最终会走向死胡同,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通过合理的设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他们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如何把握好这几个“度”?我们不妨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借鉴著名教师的经验,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定性分析与量化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课堂提问设计的操作标准。
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更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也可以多题一问。课堂提问的难度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思维水平等)为检验标准,应该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效度,亦称有效性。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在确保其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看其能否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问与答是否到达点子上或要害处。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级升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而学生提问的密度应逐步提高。
4 巧设情境,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爱莲说》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展示课件,配上音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同学们看这幅图的景色美不美?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在学生纷纷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课件展示以下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留得残荷听雨声”,并展示一幅幅图片,这样的导入,很快把学生融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中,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这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师抓住契机,提问:“似乎”、“确凿”不是有矛盾吗?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思考,最终明确:“似乎”是因年代久,记忆有些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只有些野草,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表现鲁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