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美的审美特性

    谢 灵

    摘要:自然美具有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特点,但其最突出的特点以其形式取胜。客观性彰显大自然的存在美;自然性彰显大自然的内在美;实践性彰显大自然的根源美;社会性彰显大自然的创造美。

    关键词: 大自然;审美特性;自然美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79—03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审美对象,它是在自然领域内,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其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或者“人化的自然”。 大自然的美具有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特点,但其最突出的特点以其形式取胜,自然美以其具体、清晰、鲜明、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令游人留连忘返,但对自然美的特性却难以把握。恩格斯指出,“事情不在于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页)因此,现代旅游者要探究自然美的规律,不能从外部去注入,而必须从自然界本身去找出其审美特性。

    一、客观性:大自然的存在美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连黑格尔那样颂扬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大美学家,也曾洋洋数万言论述自然美。然而,自然美究竟美在何处?又为何而美?黑格尔只是把理念、绝对精神的具体显示,当成自然美之所以美的至高无上的标准,却完全抹煞了自然美之所以为美的客观标准,因而陷入了唯心论的泥潭。

    我们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首先应从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去寻找,然后再从自然同人的联系这个客观存在中去寻找。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不同,它是一种情况复杂、范围广泛、层次多样的自然存在的美。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美;泉水叮咚,鸟鸣啾啾的听觉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动态美;“鸟宿池边树”的静态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的变化美;“江作青罗常,山如碧玉簪”的形象美;“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的感受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江山日出,月明星灿,高山大河,悬泉飞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这一切构成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客观存在美,无不时时刻刻给人类以美的陶冶与感化。究其原因,在于每一个自然物都有自己的内部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又互相制约,相对运动,各种自然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状态,因而产生层出不穷的自然美。

    大自然从不吝惜自己的客观存在物质,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所有的美。虽然天南海比,各处一方,但大自然总是让人享受到各种不同的客观存在美:处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大兴安岭,你会看到野兽出没的情景和高入云端的原始森林。处在明丽如画的江南,你可以尽情领略碧草如绣,绿树成荫,鸟啼蝉鸣,万紫千红的风景。在祖国的西部,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你会在不经意的回首中,蓦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夕阳驻在那里,叫你陶醉在“世间有大美”的写真画廊中。在美丽天山脚下,远远地望去,那白云朵朵似的羊群,以辽阔的蓝天为背景,在山坡飘动着,跳跃着,令你目眩神迷。处在海边的游人,经常看到霞光万丈,喷薄而出的朝阳,领略水天相接的飘渺美,可以看到海鸥从水面掠过,自由自在地飞翔。当你漫步在沙滩时,听到潮水拍打海岸的节奏声,你的脚下有数不清的海螺、贝壳,这是海潮献给的礼物。如果没有富饶可爱的大自然,就没有这峻岭的雄奇、水乡的明媚、落日的大美、戈壁的辽阔、大海的壮丽。或许你的审美心境经常变化,对大海等自然的美视而不见,但总是改变不了大海等自然美的客观事实。如果大海本身不存在着美,那么曹操就不可能写出气魄雄伟的《观沧海》;毛泽东就不可能写出意境高远的《浪淘沙·北戴河》;巴金也不可能写出绚丽清朗的《海上日出》。

    这都说明,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二、自然性:大自然的内在美

    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关键在于它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美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生长、发展规律。如月亮绕地球而行,地球围着太阳而转;春去夏来,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生成,司空见惯。但凡高明的审美者,都善于把握自然美的自然性。

    例如,杜甫共有《望岳》诗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其中一首望东岳泰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现有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句以距离之远极写泰山之高,接着以自然天成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最后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对泰山的礼赞和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巍峨的泰山气势磅礴,历史悠久。这座已有二十亿年高龄的“老人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总面积约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虽然绝对高度并不算高,但它雄踞在辽阔坦荡的黄淮海平原上,异峰突起,东距烟波浩淼的黄海仅仅一百公里,昂首云天,东观大海。这种地理形势,使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山之宗长,五岳之首席。“登泰山,而渺天下”。古往今来,泰山被人们看作是崇高、伟大的象征。

    正因为泰山具有“天下雄”的自然性,因而便为审美者提供了审美的物质基础,审美者的美感即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以自然美的自然性作为审美的依据。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是人们因形而得的感应,这是泰山宏观、整体的景观特征,即远其势。如果登临泰山,近察其“质”, 泰山上遍布五光十色、种类繁多的“泰山岩”,透过泰山岩能够清楚地看到海侵海退、地壳升降、沧海桑田的变动。构成泰山形体的巨大坚硬的花岗岩,变质岩的岩体,如铮铮铁骨,傲然屹立。悬壁千仞的百丈崖,敖来峰、扇子峰、天烛峰,或巨大堆垒;或单然鼎立,给人以雄浑,厚重,坚实的感受。泰山有许多美景,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是泰山的四大奇观。那些生长于山石间的苍松翠柏,俨然如“壮士披甲”,充满豪气,亦给人增加“雄”的美感。

    由此可见,自然美的自然性是人们审美对象必须把握的重要属性,如果没有它,自然美就失去了美的依据。

    三、实践性:大自然的根源美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知道有多少丰富的自然美被埋没着,潜藏着。正是人类不断地接触自然,不断地改造自然,才能越来越多地解读自然的奥秘,欣赏自然美的风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能说:实践性是自然美的根源。

    远古狩猎时期的原始人住在鲜花遍地的地方,为什么不以花为审美对象,不用花束装饰自己,而是用兽骨、兽牙、羽毛等装饰自己呢?因为人类还处在狩猎时期,狩猎生活成为获取食物、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因而便能在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对于动物的审美观念,发现动物的审美价值。而鲜花和当时人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没有影响,没有花的社会实践,所以鲜花对原始人就没有什么审美价值。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同花接触,花变成熟悉的审美对象。“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的过程,是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从狩猎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过渡——的象征。”(艾恩斯特·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转引自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6页)

    由此可见,自然美的产生和人类社会实践有关。作为植物中的花之美,虽然存在于花的本身,但它被发现、承认,却比较晚,正是由于重视人的社会实践,因而自然美才不断地得到开发,它的审美价值才不断得到肯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花的自然美,不断地被人们赞赏、歌咏、描绘。

    当然,在肯定自然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的同时,又必须看到自然美有不同于其它形态的美的特殊性,这就是它自身的某些自然属性、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这是自然美的物质基础。

    人们热爱自然美,总是把自然美的形式特征与人类生活联系在一起,与人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人与自然紧密相联,双方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人才会感受到自然的美。人类的社会实践,虽然不能代替大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美,但却可以强化大自然的美。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自然美的开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四、社会性:大自然的创造美

    自然美在于自然本身,但自然美的挖掘、发现,又要靠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大自然,这就使大自然锦上添花,显得更美。如果说,未经人的美化的自然美还处于粗朴状态的话;那么,经过人的劳动美化的自然美,就更加精致了,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自然的人化”,即社会化的自然美。

    社会化的自然美,其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种在自然对象上直接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如防风林带、园林、牧场、山间梯田等。这一类自然美与社会产物的美很接近,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社会内容的直接显露,在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上,鲜明地打上了人类能动性、创造性的标记。人们从这些自然对象中可以直接观察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而引起愉悦。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自然景物虽然还没有打上人的印记,但人类也是用自己在实现“自然的人化”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美感经验去观赏它。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美就其本质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人们赞美自然,实际上是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赞美自己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

    且看我国杭州旅游胜地——西湖的自然美。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颂咏西湖,而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诗人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游西湖所作,有人称此为“西湖定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西湖秀丽景色的写照。诗的高妙之处在于空灵中写美景,笔端并未停留在一草一木之上,相反,以美人西子比喻西湖,突出其神韵上的特点,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贴切地表达出来,成为千古绝唱。其实,古代的西湖只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以后由于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小,成了一个泻湖,这个湖受山泉活水的冲洗,经历代人工疏浚治理,溶进了社会性,才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西湖。

    此外,大凡在外形上和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动物、植物有某种类似的山光水色,也往往被拟人化,拟物化,被赋予某种生命力。例如旅游胜地桂林,地处南国,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漓江碧波粼粼,清澈见底;群峰突兀峻拔,云霞绚丽神奇,茂林郁郁葱葱,修竹青翠欲滴,这就为桂林山水增添了几多妩媚。经过历代诗人、词人、雕刻家、书法家、民间传说的美化以及人工的饰葺、修理、装点、开凿,把本来就够妩媚的桂林山水,打扮得更动人。难怪游者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谈到社会化的自然美,桂林山水的柔媚,同广西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也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自然美的桂林山水,世世代代被人欣赏着,玩味着,人们便把自己的感情、情趣寄托在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上,使没有生命的山石河流,也变成了有生命力的富于人情的神话。特别是在七星岩上有一块钟乳石,三尺多高,仿佛是一个妙龄女郎,亭亭玉立,人们称它是刘三姐像。经过幻想加工的刘三姐的形象更为动人,为桂林山水的美增加神奇、迷人、秀丽的色彩。

    如果说原始时代的桂林山水是一种纯自然美的话,那么现在的桂林山水就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统一了。当然,这种桂林山水就其基本范畴而言,仍属于一种自然,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自然美,也就是人化的自然美。自然的人化比之于非人化的自然美,除了具有自然本身的美的特性外,还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这种人性美和人情美,正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本身所含有的美,只是经过人们不断的创造性的劳动,才可被不断发现,从而昭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参考文献:

    [1]傅振中,谢灵.军人审美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娇娇]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