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五朵金花”看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般路径

    周向红 周婷婷

    摘要: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其兴起和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五朵金花”乡村休闲旅游为典型个案,探讨了现阶段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指出地方政府应大胆导入市场化方式,积极运用节事活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核心竞争力;制度创新;成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28—03

    一、引言

    乡村休闲旅游,常又称为“农家乐”,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其兴起和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农民在保护环境为前提下进行增收,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为主体的农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乡村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

    虽然乡村旅游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在西方,休闲旅游农业亦称为农业旅游或乡村休闲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称为“农业观光”。我国学者王兵、黄冲平、朱志泉等也对乡村旅游也有一些界定。尽管概念内涵外延略有区别,但关键词都锁定在“农业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农村文化”,“生态旅游”,“农村农业设施”,“休闲”,“农村风情”等,这表明各位学者有着求同存异的认识。

    乡村休闲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乡村度假旅游。到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二战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城市居民到城郊休闲旅游的需求更加强烈。此后,乡村休闲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大力倡导和发展。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以旅游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到20世纪80年代,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并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

    休闲旅游农业在我国作为一种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迄今为止,台湾地区已拥有1 000多家休闲农园。在大陆,休闲旅游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沿海大中城市兴起,并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逐渐向全国推广。

    三、成都“五朵金花”:概况性研究

    “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雅称。这五个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特色农居,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并逐渐形成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花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景点。

    1.发展缘起

    在成都市所辖的区(市)县中,锦江片区的农村较少,农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0.5%,农民也仅有3.7万人。该区地处成都市通风口,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且土质为酸性膨胀土,如果发展定位不准,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区政府经过认真靠,决定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逐步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多渠道增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2003年的4 426元增长到2005年的5 311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

    2.主要措施

    (1)运用BOT等民营化政府工具,建设标准化基础措施。“五朵金花”占地12平方公里,该区充分运用BOT等民营化政府工具,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每平方公里政府投入1 500万元,共计投入1.8亿元兴建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大量社会资金纷纷涌入,共计吸引社会资金1.67亿元,实现了建设投资的多元化。此外,还采取土地租赁的方式,既让城市居民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体验种植;也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

    (2)准确定位,培育核心竞争力。锦江区结合三圣乡的历史,重点对花卉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大力扶持,使其成为龙头企业。该区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一个,5 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三个,引导农民发展花卉产业,为观光旅游业奠定基础。花卉产业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产业。

    (3)利用节事,提升品牌形象。文化是旅游的魂灵,旅游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舞台。锦江区借节会、民间秋季赏菊饮酒的习俗,展现景区魅力,聚集人气,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营造菊文化氛围,拉长菊花产业链。2003年,锦江区以承办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运用市场化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业,花卉产值由2000年的4 124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6 168万元,增幅达49.6%。通过机制创新,“五朵金花”将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走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

    四、分析和建议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一批著名的休闲旅游农业基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城乡一体化重要措施,也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不过各地也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盲目修路建楼、“一窝蜂”式开发,导致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丧失,直接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生命力。有些地方肆意违反法律法规,吃野味珍稀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此外一些旅游产品严重趋同,恶性竞争、低水平竞争时有发生,破坏了整体形象。因此,如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四川“五朵金花”的模式,以及国内外的经验建议:

    1.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战略联盟,纳入解决农村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世界各国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干预程度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多数国家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比如扶贫、增加就业等)放在经济效益之上。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解决农村人口收入不高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更应强调政府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从原来的管制(government)转变为现在的治理(governance)(Goodwin, 1998)。政府应与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合作,并在地方政府层面上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地方政府可采取基于社区参与的产业化开发CBD模式(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使产业链本土化,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

    2.基于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分类、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休闲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在进行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一方面需要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环境。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科学测定生态承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并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单纯强调对脆弱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

    3.采取市场化措施使乡村休闲旅游朝着品牌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类型,如观光旅游型、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疗养健身型、品尝购物型、回归自然型等。不过我国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大多仍为品尝购物型,因此受益最多还是餐饮业。但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因此,我国未来的乡村休闲旅游应注重品牌建设,拓展景点内涵,使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

    五、简短结语

    旅游业是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支柱型产业,其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直接涉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等,影响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中的70多个相关经济部门。它的高附加值令人瞩目。按照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萌芽—兴起阶段,即城市人才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在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启动阶段,资源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如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最大的难点和最艰巨的任务都在县市级政府。因此县市政府一方面应以当代治理理念和思维为基础,依托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应对地方的公共问题,共同推动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另一方面应强调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乡村休闲旅游内生性的动力机制,使村民逐步地、自觉地投入到促进乡村生态品质与文化内涵建设的作用,重视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如此方能使乡村休闲旅游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2]赵长江.家庭旅游与民居旅游资源的开发[N].中国旅游报,1994-11.

    [3]章采烈.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J].民族团结,1994,(11).

    [4]赵良剑.盘点农家乐[N].旅游新报,2001-02-28.

    [5]牧野.从自然中提炼出主题:与农家乐相关的话题[N].经济报(渝),2001-03-14.

    [6]章家恩.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村生态环境,2000,(1).

    [7]贺小荣.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

    [8]何景明.国外乡村休闲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4).

    [9]王淑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研究[J].城市问题,2006,(1).

    [10]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究,2003,(3).

    [11]周向红,王磊.加拿大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07,(1).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