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杨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达六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但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央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将要长期面对的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管理水平较低等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特征,决定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本身就是与传统技术融合的过程。当前,发达国家在已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加快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面对这一形势,我国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路径,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再全面推进信息化,而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难得机遇,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扩大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衍生出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不断提高各产业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产业的配套能力。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自觉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
以大量的资本投入、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维持的传统工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制造业为例,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使汽车、金属加工、纺织等行业节约劳动力30% ~40%,最高可达85%,产品设计一次成功率达90%以上。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分割开来,既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使信息资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
只有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高增长性行业,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催生出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因此,必须利用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力杠杆,在各行业、各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推动融合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不断推动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拓展和丰富工业化内涵,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门类,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突破口。
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要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流动性增强,交通、医疗、治安、户籍管理、工商管理、税务管理等社会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按照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很难取得效果。因此,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迫切需要提高。电子政务是改进政府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金融、医疗、教育等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也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最好手段。要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
(作者单位:百瑞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