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对策建议
赵锋
摘 要: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基于“钻石模型”理论构建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知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在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取决于各动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制的协调运作。
关键词: 流通产业; 发展机理; 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2-0009-04
Mechanism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ese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olvement
ZHAO F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
Abstract: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leading industry, and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reg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diamond model” theo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flow dynamic factors and its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 can see the internal laws of reason and the flow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achieve power. Benign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depends on various dynamic factors into the role of coordinating betwee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power factor.
Key words: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olvement mechanism; diamond model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已达到15.44%,但与发达国家近30%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了加快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之后,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流通业”。商务部出台了建国以来首个国家级国内贸易发展专项规划,将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作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笔者以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归纳了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各动力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以期揭示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
一、流通产业发展的内涵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发育、成长和演进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型态不断创新,产业效率不断优化以及产业效益不断改进。从宏观层面看,产业发展是以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以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中级产业结构演进,继而向以第三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高级产业结构演进。从微观层面看,产业发展是单个产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的自我更新和子产业比例的变化,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都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合理化。
流通产业是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赢利性事业,[2]其发展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即流通产业经历其生命周期的一种过程。一方面,流通产业发展在时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流通企业之间的不断流动与消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流通企业以及流通产业部门在空间地域上的不断流动、集聚或转移。另一方面,流通产业发展又可以直接体现为流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子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流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流通业态和流通技术与效率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构成
一般说来,产业发展包含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二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产业发展。前者涉及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后者涉及产业发展的演进趋势问题。[3]其中,动力机制问题是首要的,它决定了产业的演进方向。因此,研究者们往往将动力因素分析作为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的起点。
流通产业发展动力是引致和推动流通产业产生、发展、升级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4]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流通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从某一方面很难解释流通产业的发展问题。因而,可将流通产业置于社会经济这一大系统中,通过考察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推动流通产业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的经典“钻石模型”,基于产业环境视角,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单个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对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作出了规范解释。近年来,研究者在分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动力因素时,通常将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分析框架作为理论基础。[5]基于“钻石理论”分析框架,可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归结为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而言,这些动力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与要素供给、需求因素、技术创新、政府政策与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内的竞争与协同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反馈作用的合力系统,影响着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结构规模和效率特征。笔者提取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制度政策和相关产业支持等动力因素,分析各动力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以揭示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
(一)要素供给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产业发展实质上就是“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过程的统一,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流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本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都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早期阶段,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数量、质量和结构也决定了流通产业的初始规模和效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则更为显著。按照生产函数:Y=AKαLβO,流通产出与人力资源、资本投入量呈正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本越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就越多,流通产业的发展就越快。此外,流通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将引致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流通产业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供给下将加快发展的步伐;资本充足还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导致流通效率的提高,促进流通产业升级。
(二)市场需求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流通产业更富有需求收入弹性,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将更多地转向流通领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当基本生理消费得到满足而又有消费能力时,消费行为的自主性增强,消费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便显现出来。正是由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市场消费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亦随之变化。日益高级化的消费需求必将催生更好、更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及生产相应产品和服务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这将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最后,产品和服务市场结构及规模的改变将进一步引致流通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的变化,即流通产业在消费需求的牵引下向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需求是流通赖以发展的基础,消费需求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致流通演进的变革,因而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动力。[6]
(三)技术创新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演化经济学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发展和演进的根本力量。[7]在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作用于流通产业。从供给方面看,技术进步和创新使流通产业的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流通产业产出的变化:技术创新使流通产业某部门或某个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生产要素在利益驱动下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导致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张,进而使流通产业结构及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发生变动;此外,技术创新导致流通企业更高的效率,高效率又反过来使流通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形成流通产业规模经济。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能使流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更新换代,刺激和创造了新的社会需求,导致流通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归纳而言,技术进步和扩散使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等创新成果从某一家流通企业扩散到其他流通企业,从一个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从而引致流通产业的分工逐渐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需求和供给亦随之发生变化,两者共同作用推动流通产业向现代化、高层次方向发展和演进。
(四)制度政策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分工产生交换,交换的高级化形成流通。从本质上看,流通产业的发展就是分工在流通产业部门内和部门间的深化和细化。作为配置资源和规范经济活动的“指挥棒”,制度政策促进或限制着流通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和演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制度政策与流通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关系,并且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要求制度政策在规范资源配置和保障有序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制度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决定性因素。[8]
制度政策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机理是通过作用于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等因素,间接地影响流通产业发展。政府通过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一方面干预流通产业部门内部和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引导和规范流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流通技术研发投入、健全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扩大生产要素规模,通过对市场需求施加影响或直接建立产业网络组织和基础设施间接影响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发展。
(五)相关产业支持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外在助推器
根据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理论,产业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完善的内部体系,而且还有赖于上下游关联性产业和辅助性产业的支持作用。关联和辅助性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资收益,将通过扩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促进本产业的发展,进而助其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支持性和辅助性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亦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
三、流通产业发展机理分析
“机理”这个概念最初属于生物学的理论范畴,其本意是生物细胞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以及变化原理。后来用到经济学中,通常是指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如何作用于事物本身,推动、影响或约束事物的发展。[9]流通产业发展机理就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互动作用的原理。如图1所示,流通产业发展机理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内在作用机制,包括三个主导机制: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实现机制,以及两个辅助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基于这些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整个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最终实现流通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图1所示,流通产业发展机理是由内部和外部多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动态系统的核心就是由市场需求拉力和技术进步推力共同构成的源动力。流通产业借助物流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媒介的传导,通过产业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提高要素流动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将源动力转变为现实的能动力。基于此,通过关联产业、辅助产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政府战略规划、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以及各种机制的综合作用,实现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结构优化与效率改善,并最终实现流通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在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取决于各动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制的协调运作。因此,通过对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机理的分析,有助于找出和弥补流通产业动力机制存在的不足,着力完善流通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要改进扶持机制和具体方式,针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基础设施落后等瓶颈因素,加大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特别对西部“老、少、边、山、穷”地区倾斜,优先扶持以上地区商贸流通市场、冷链设备、质量安检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要加快改造和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大力支持农村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计算机网络、城乡流通网点的建设,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
中国农村市场巨大,潜在需求旺盛,快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为此,一要鼓励和支持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二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化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在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进一步发挥农村专业流通市场的作用;三要通过整合流通企业、金融机构和移动通信等资源,建立统一的农村商业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效的多元化农村物流配送、销售、维修体系,促进农村消费转型升级,加快农村流通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流通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流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流通产业信息化进程;二是加强现代流通科学技术的专题研究,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基金,在流通标准化、商业信息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相应的科技经费支持;三是加强流通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推广流通产业新技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流通产业的技术引进,吸收并合理利用国外先进的流通科技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中国流通现代化水平。
(四)推进流通领域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
流通业是高竞争性行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十分显著,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和制度安排,必将导致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等制约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为此,一是建设规范有序的流通产业环境,加快制定规范商品流通主体、商品流通活动、市场行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保障流通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二是制定和完善流通领域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市场监管制度以及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等,为我国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进一步扩大流通产业对外开放
国际因素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外在牵引动力。为此,要进一步扩大流通产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利用开放合作,促进我国流通技术的变革和流通企业经营理念方法的创新,逐步壮大流通产业规模,优化流通产业结构,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我国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完善国内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法规体系,加强对外资进入流通领域的宏观控制,做到既有效利用外资,又能较好保护国内流通企业,趋利避害,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6):10-15,19.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4]黎志成,左相国.产业成长周期与产业成长速度特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75-79.
[5]宋国宇,王锦良,尚旭东.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
动态演进与发展机理[J].技术经济,2008,(11):87-93.
[6]朱发仓.流通演进动力的机理及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7]李微微,温明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国内进展综述[J].生产力
研究,2009,(1):160-162.
[8]〔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9]郑竹叶.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机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摘 要: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基于“钻石模型”理论构建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知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在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取决于各动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制的协调运作。
关键词: 流通产业; 发展机理; 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2-0009-04
Mechanism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ese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olvement
ZHAO F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
Abstract: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leading industry, and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reg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diamond model” theo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flow dynamic factors and its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 can see the internal laws of reason and the flow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achieve power. Benign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depends on various dynamic factors into the role of coordinating betwee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power factor.
Key words: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olvement mechanism; diamond model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已达到15.44%,但与发达国家近30%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了加快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之后,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流通业”。商务部出台了建国以来首个国家级国内贸易发展专项规划,将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作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笔者以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归纳了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各动力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以期揭示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
一、流通产业发展的内涵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发育、成长和演进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型态不断创新,产业效率不断优化以及产业效益不断改进。从宏观层面看,产业发展是以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以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中级产业结构演进,继而向以第三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高级产业结构演进。从微观层面看,产业发展是单个产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的自我更新和子产业比例的变化,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都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合理化。
流通产业是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赢利性事业,[2]其发展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即流通产业经历其生命周期的一种过程。一方面,流通产业发展在时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流通企业之间的不断流动与消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流通企业以及流通产业部门在空间地域上的不断流动、集聚或转移。另一方面,流通产业发展又可以直接体现为流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子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流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流通业态和流通技术与效率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构成
一般说来,产业发展包含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二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产业发展。前者涉及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后者涉及产业发展的演进趋势问题。[3]其中,动力机制问题是首要的,它决定了产业的演进方向。因此,研究者们往往将动力因素分析作为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的起点。
流通产业发展动力是引致和推动流通产业产生、发展、升级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4]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流通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从某一方面很难解释流通产业的发展问题。因而,可将流通产业置于社会经济这一大系统中,通过考察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推动流通产业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的经典“钻石模型”,基于产业环境视角,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单个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对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作出了规范解释。近年来,研究者在分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动力因素时,通常将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分析框架作为理论基础。[5]基于“钻石理论”分析框架,可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归结为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而言,这些动力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与要素供给、需求因素、技术创新、政府政策与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内的竞争与协同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反馈作用的合力系统,影响着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结构规模和效率特征。笔者提取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制度政策和相关产业支持等动力因素,分析各动力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以揭示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内在规律。
(一)要素供给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产业发展实质上就是“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过程的统一,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流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本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都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早期阶段,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数量、质量和结构也决定了流通产业的初始规模和效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则更为显著。按照生产函数:Y=AKαLβO,流通产出与人力资源、资本投入量呈正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本越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就越多,流通产业的发展就越快。此外,流通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将引致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流通产业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供给下将加快发展的步伐;资本充足还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导致流通效率的提高,促进流通产业升级。
(二)市场需求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流通产业更富有需求收入弹性,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将更多地转向流通领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当基本生理消费得到满足而又有消费能力时,消费行为的自主性增强,消费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便显现出来。正是由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市场消费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亦随之变化。日益高级化的消费需求必将催生更好、更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及生产相应产品和服务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这将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最后,产品和服务市场结构及规模的改变将进一步引致流通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的变化,即流通产业在消费需求的牵引下向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需求是流通赖以发展的基础,消费需求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致流通演进的变革,因而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动力。[6]
(三)技术创新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演化经济学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发展和演进的根本力量。[7]在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作用于流通产业。从供给方面看,技术进步和创新使流通产业的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流通产业产出的变化:技术创新使流通产业某部门或某个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生产要素在利益驱动下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导致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张,进而使流通产业结构及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发生变动;此外,技术创新导致流通企业更高的效率,高效率又反过来使流通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形成流通产业规模经济。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能使流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更新换代,刺激和创造了新的社会需求,导致流通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归纳而言,技术进步和扩散使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等创新成果从某一家流通企业扩散到其他流通企业,从一个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从而引致流通产业的分工逐渐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需求和供给亦随之发生变化,两者共同作用推动流通产业向现代化、高层次方向发展和演进。
(四)制度政策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分工产生交换,交换的高级化形成流通。从本质上看,流通产业的发展就是分工在流通产业部门内和部门间的深化和细化。作为配置资源和规范经济活动的“指挥棒”,制度政策促进或限制着流通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和演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制度政策与流通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关系,并且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要求制度政策在规范资源配置和保障有序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制度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决定性因素。[8]
制度政策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机理是通过作用于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等因素,间接地影响流通产业发展。政府通过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一方面干预流通产业部门内部和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引导和规范流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流通技术研发投入、健全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扩大生产要素规模,通过对市场需求施加影响或直接建立产业网络组织和基础设施间接影响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发展。
(五)相关产业支持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外在助推器
根据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理论,产业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完善的内部体系,而且还有赖于上下游关联性产业和辅助性产业的支持作用。关联和辅助性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资收益,将通过扩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促进本产业的发展,进而助其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支持性和辅助性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亦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
三、流通产业发展机理分析
“机理”这个概念最初属于生物学的理论范畴,其本意是生物细胞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以及变化原理。后来用到经济学中,通常是指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如何作用于事物本身,推动、影响或约束事物的发展。[9]流通产业发展机理就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互动作用的原理。如图1所示,流通产业发展机理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内在作用机制,包括三个主导机制: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实现机制,以及两个辅助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基于这些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整个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最终实现流通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图1所示,流通产业发展机理是由内部和外部多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动态系统的核心就是由市场需求拉力和技术进步推力共同构成的源动力。流通产业借助物流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媒介的传导,通过产业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提高要素流动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将源动力转变为现实的能动力。基于此,通过关联产业、辅助产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政府战略规划、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以及各种机制的综合作用,实现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结构优化与效率改善,并最终实现流通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在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取决于各动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制的协调运作。因此,通过对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机理的分析,有助于找出和弥补流通产业动力机制存在的不足,着力完善流通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要改进扶持机制和具体方式,针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基础设施落后等瓶颈因素,加大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特别对西部“老、少、边、山、穷”地区倾斜,优先扶持以上地区商贸流通市场、冷链设备、质量安检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要加快改造和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大力支持农村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计算机网络、城乡流通网点的建设,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
中国农村市场巨大,潜在需求旺盛,快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为此,一要鼓励和支持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二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化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在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进一步发挥农村专业流通市场的作用;三要通过整合流通企业、金融机构和移动通信等资源,建立统一的农村商业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效的多元化农村物流配送、销售、维修体系,促进农村消费转型升级,加快农村流通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流通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流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流通产业信息化进程;二是加强现代流通科学技术的专题研究,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基金,在流通标准化、商业信息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相应的科技经费支持;三是加强流通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推广流通产业新技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流通产业的技术引进,吸收并合理利用国外先进的流通科技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中国流通现代化水平。
(四)推进流通领域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
流通业是高竞争性行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十分显著,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和制度安排,必将导致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等制约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为此,一是建设规范有序的流通产业环境,加快制定规范商品流通主体、商品流通活动、市场行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保障流通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二是制定和完善流通领域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市场监管制度以及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等,为我国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进一步扩大流通产业对外开放
国际因素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外在牵引动力。为此,要进一步扩大流通产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利用开放合作,促进我国流通技术的变革和流通企业经营理念方法的创新,逐步壮大流通产业规模,优化流通产业结构,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我国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完善国内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法规体系,加强对外资进入流通领域的宏观控制,做到既有效利用外资,又能较好保护国内流通企业,趋利避害,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6):10-15,19.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4]黎志成,左相国.产业成长周期与产业成长速度特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75-79.
[5]宋国宇,王锦良,尚旭东.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
动态演进与发展机理[J].技术经济,2008,(11):87-93.
[6]朱发仓.流通演进动力的机理及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7]李微微,温明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国内进展综述[J].生产力
研究,2009,(1):160-162.
[8]〔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9]郑竹叶.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机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