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轨迹探究及其对策
马卓民
单亲家庭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单亲孩子也成为中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的变故,单亲孩子普遍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也表现出孤僻、自卑、自闭、懦弱等特征。有些孩子甚至自暴自弃、误入歧途。这些单亲孩子渐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接触到了不少单亲孩子,一方面对这些孩子的遭遇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对这类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希望能够从中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的表现类型
一是孤僻型。单亲孩子,特别是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与他们交往。甚至成为某些同学揶揄取笑的对象。因而会在心理上愈加孤僻。
二是自卑型。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写学生情况登记表时故意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自卑的心理影响到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渐渐地自我封闭起来,在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性格上也会逐步地发生扭曲。
三是自暴自弃型。学生常某,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之后就与奶奶相依为命,是奶奶一手把他抚养长大。但是奶奶能够给予他的,也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很少能够给他思想上的教育、情感上的抚慰、心理上的帮助。原本聪明活泼、好学上进的他,最后变得玩世不恭、自暴自弃,丝毫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让老师、同学为他惋惜不已。
四是唯我独尊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同学、老师、他人。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五是逆反型。许多单亲学生因为觉得父母离异不光彩,另一方面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家庭产生厌恶感。有些学生对父母师长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加上正处于青春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甚至与父母对着干,并且以此作为要挟父母的有效武器。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甚至仇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都呈现出上述不健康的特征,也不能简单机械地把所有单亲孩子的心理特征都划分为上述几种类型,也有一些孩子呈现出某种复合型的心理特征。但是父母离异、放松管教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
二、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制定合理措施,帮助单亲家庭学生走出困境
一是应协调各种力量,形成一股合力。班主任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单亲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主动配合家长,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二是要促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对于自暴自弃型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班主任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动员班上同学,给予单亲学生心理方面的安慰、情感方面的关心、思想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功课、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他们明确人生目标,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了解那些在挫折磨难中锻炼成长的名人的事迹,来挖掘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因。最后还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周围环境,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三是要努力营造教育的情境。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行为规律,对症医治,一般来说,单亲学生不能享受到与双亲家庭学生同样多的亲情,因此教师要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第二父母。要多做个别交流,切勿恶言训斥,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校外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师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四是对唯我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既要耐心、细致又要严格要求,同时还应辅之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增强法制观念,不做出格的事情,一旦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约束相结合可能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是班主任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法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学习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57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