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刘鲁 孙佼佼 王臻真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在面临消费升级、结构调整、业态融合等新变化、新挑战的新时代,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于2018年10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重点研讨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地管理、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优质旅游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前沿问题,希望能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学刊年会;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11-0149-05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11.020
10月20日-21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及《管理世界》杂志社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500余名旅游人齐聚首都,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在面临消费升级、结构调整、业态融合等新变化、新挑战,大会围绕“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重点研讨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地管理、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优质旅游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前沿问题,希望能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发展之路。
10月20日,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北苑大酒店报告厅举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NelsonH.H. Graburn、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授Chris Ryan、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江小涓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邱汉琴教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邹统钎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研究员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高校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主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高度赞赏了《旅游学刊》多年来为旅游理论研究和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戴斌认为,旅游已经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美好生活正在链接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戴斌期望,新时代的旅游研究,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自觉地把理论研究、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运用到经世济民的时代要求,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期待更多旅游学者能够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呈现更多的“思想起”。
1 主题报告——新时代,新挑战,新战略
1.1 主题报告(一)
10月20日上午举行了第一场主题报告,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美国天普大学李想教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江小涓研究员作了题为《服务经济时代发展的新机遇》的主题报告,对中国各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体育”在服务经济时代到来时的前景进行了评述。目前,我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会带动服务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在需求供给网络和开放等方面具备特别有利的条件,服务业将持续快速增长,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有可能突破现行者的规律,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是重要的服务业,对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美国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Nelson H.H. Graburn的报告“Are RuralVillages Stages in the Theatre of Urban Tourism?”对中国乡村因旅游引致的变迁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将中国当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分为三类:“原始乡村”“农家乐”“乡村表演”,分别对应着“原真的乡村”“商业化的乡村”和“过度舞台化的乡村”。他认为,“文化资本家”们以“文化、民族”的名义,在城市对乡村、对少数民族体验的需求下,展開着资本竞争,而当前对乡村的社会构建和消费并不能真正改善中国的城乡关系和贫富差距。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Chris Ryan教授作了题为“Mistakes Authors SubmittingWork to Journals Need to Avoid”的报告,以TourismManagement现任主编的身份介绍了旅游学国际期刊的一般审稿准则、选择审稿人的过程和投稿人常会忽略的问题,为希望向国际期刊投稿的学者提出了实用的建议。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章锦河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邱汉琴教授的报告题为《新时代中国旅游教育与科研创新》,该报告分享了南开大学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旅游教育平台建设成果,并详细讲解了“微学位”等关键性创新教育项目的操作办法。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作了题为《开创旅游制度学派:契机诉求与方法》的报告,讨论了旅游制度研究的进展,对现实中因制度缺失而存在的问题如“全域旅游政策执行”“景区产权制度与门票”“乡村旅游制度缺失”“智慧旅游制度滞后”等进行了阐释,提出创立中国旅游制度学派的设想,并对旅游理论研究中的制度问题和中国旅游制度研究的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及其理论思考——基于“地方”的视角》的报告,对比了中西方旅游发展历程与旅游学研究中的问题,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将旅游视作一种地方邂逅的场域,在基于地方关系网络的前提下对旅游研究本体进行探讨;在此思路下,旅游知识体系将获得重构,旅游学研究也会更倾向于倡导关注生命健康和诗意栖居的福祉价值观,强调多维行动主体的共在、共建、共荣关系。
1.2 主题报告(二)
10月21日上午,年会举行了第二场主题报告,同样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邹统钎教授的报告《“一带一路”旅游投资逻辑——从追溯资源市场到控制旅游枢纽》认为,面对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巨大的现状,建设旅游枢纽城市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旅游消费回流有着重要意义,旅游投资要实现从资源市场转向旅游枢纽建设。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教授作了题为《旅游: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报告,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旅游活动对人类的心理塑造作用进行了进一步解读,阐述了“旅游的本质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观点。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在题为《旅游的文化效能:社区共同体的构建》的报告中,对旅游影响下的多元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进行了案例分析,启发人们去思考旅游对社区共同体的影响及其在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意义。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白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研究员作了题为《“有形之手”的形与行——欧美主要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政策浅析》的报告,将多个国家的旅游机构设置特点、原因和制度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国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方式,即“有形之手”的“形”;二是国外旅游政策和发展战略,即“有形之手”的“行”。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研究所所长蒋依依研究员《中国正在改变世界?——出境旅游市场视角》的报告认为,中国出境旅游流的位序规模与目的地入境旅游耦合关系体现出了明显的位序和规模排序一致的关系;空间距离是影响目的地接待中国游客及其入境游客位序规模耦合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且签证政策对旅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副研究员在题为《文旅融合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对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的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进行了讨论。报告认为,新时代的文旅融合需要关注6个问题:第一,需要融合文化和旅游的哪些部分;第二,文化和旅游各自的视角是什么;第三,文化和旅游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第四,如何测算文旅产业和旅游产业;第五,如何应对文化和旅游中的原真性与舞台化现象;第六,如何看待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的应用。
2 分论坛——新思想,新探索,新发现
2.1 第一论坛: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地管理
本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陆林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谷慧敏教授、南开大学陈晔副教授评议。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孙佼佼介绍了景观社会范式的理论渊源、内涵,及其与旅游现象的性质关联,阐述了该范式在当代旅游研究的理论、实践与方法论系统中的应用领域与价值。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吕兴洋等梳理了感官印象与旅游体验质量和感知形象的关系,并通过感官印象对忠诚的影响预研究、实地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和验证了到访旅游者的感官印象与忠诚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印象一忠诚”的解释路径。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王德刚等通过研究抖音“带火”旅游目的地的现象,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认知三个维度的地方感进行了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等分析了鼓浪屿居民外迁现象,基于人口流动理论、旅游社区理论和推拉理论,对鼓浪屿居民外迁意愿和外迁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黄潇婷和张琳琳基于以往旅游研究中隐含的“地域人”假设,提出“区域人”的假设;从惯常居住的空间变化、日常生活的边界变化、旅游动机的推力变化和旅游系统的拉力变化4个方面讨论了从“地域人”到“区域人”假设的变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那梦帆论述了目的地体验是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多维互动,可以从旅游者的立场和体验情境的视角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并对旅游目的地体验价值维度进行了辨识,对目的地体验价值量表进行了开发与验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汤利华从北京“非法一日游”的现象切入,构建了“激励一协调”分析框架,关注激励力度与协调能力两个变量,区分了消极型、运动型、速战型、常规型4种协同执行的模式。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吴晓隽和裘佳璐对不同类型城市房源价格影响因素的异同进行了解读,认为游客对房东和房源的信任度及房源对游客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均会显著影响Airbnb房源的价格,明显区别于传统酒店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侯姝或等在阐述旅游IP基本特征、旅游lP内核和营造目的地旅游IP意义的基础上,以黄山为案例地,基于“RCV(resource-cognition-value)”识别体系,结合自身资源要素和游客认知意向提取出的元素,将最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类别进行相互筛选,最终给出最适宜的IP内核元素选取范围。
2.2 第二论坛: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
本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李柏文教授主持,湖北大学马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瑞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研究员评议。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生延超等以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无形之手”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自由市场和产业政策二者关系进行了思辨。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张俊和程励基于居民视角构建了旅游发展与居民幸福的系统动力模型,并以成都市为例,对不同情景下旅游发展与居民幸福的关系机制和演化趋势进行了仿真模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晓宇等以北京环球影城为对象,探查了其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为北京市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品构成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议。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天吴等以海南为例,通过研究夜间灯光的分布分析了旅游业的时空分异格局,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夜间灯光数据可以作为区域旅游化指数的替代变量。河北大学管理学院邢惠斌和马晓以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为案例地,从主体参与和客体获益两个视角下建立了评价体系,实证分析了案例地旅游精准扶贫的绩效。中山大學管理学院罗浩剖析了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分析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等概念间的异同,提出了对“景区质量”的再认识。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朱佳佳等人的研究从影响农民生计的关键性要素的视角考虑,构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减贫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专业集体组织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政府+企业主导型”3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价。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华成钢等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内容感知的易用性和技术感知易用性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针对研究假设提出了移动旅游信息服务产品提升的建议。
2.3 第三论坛: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本论坛由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邹统钎教授、台州学院崔凤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白凯教授评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龙良富等聚焦特殊案例,研究了土地流转中农民集体情感的发展路径。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孟凯以云台山岸上村作为研究案例,对旅游发展引导下的乡村城市化演进特征和规律及其与旅游地演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罗文斌等人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乡村旅游与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关系,检验了农村土地整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张若阳等以“珠玑古巷”为例”,对非正规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张高军通过栾川案例的发展梳理,分析了乡村振兴中基层政府的角色行为,对基层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为进行总结和提炼。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晓龙和代美玲以河北省五道梁为例,研究了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态度变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李燕琴和徐晓的研究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了边疆旅游社区居民满意度变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苏莹莹等研究分析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模式,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王心蕊和孙九霞在关于城乡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研究中讨论了乡村旅游的作用,提出了“城乡经济距离假说”,劳动力在迁移过程中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重影响,认为城乡经济距离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机制。
2.4 第四论坛: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
本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王宁教授、海南大学谢彦君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广州大学朱竑教授评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和黄嘉成的研究对游历的本质和语源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对古代中外游记文学进行综述梳理,认为其适合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韦鸣秋等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分析了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5个主范畴,提出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是一个持续循环、动态演化的过程。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赵红梅以1973-1983年发表在期刊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的文献为材料研究了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李正欢和蔡依良的研究以朝鲜纪录片为例,研究了旅游政治视角下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郑楠对民宿体验者进行深度访谈,将旅游者对民俗体验中的文化元素分为历史民俗文化元素、乡村休闲地域文化元素两种。北京林业大学白冰以故宫为例调查了影视作品对游客旅游目的地认知的影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周永博以柏林为案例地,研究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发现黑色叙事主角与叙事传输对象自我形象一致性构念会显著影响后者对游客一自我形象一致性的判断,进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褚玉杰等以甘肃郎木寺与云南束河古镇的旅游地墙贴作为研究材料,分析了边地旅游的精神性体验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湖南城市学院陈海波对本质相关研究进行追溯,提出了以“一种移动、一种体验和一种位势”为基础的旅游本质观;并基于本质体系和分形理论,提出了学科逻辑关系,从研究成果归纳了当前本质论旅游学学派:移动本质派、体验本质派、位势本质派与二元行为本质派。
2.5 第五论坛: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
本论坛由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蔡红教授、中国科学院钟林生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评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谭益民等人的研究基于VERP理论,对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进行了功能分区和游客容量测算。北京交通大学余青等对美国国家公园百年公园道发展历程进行了分阶段回顾,并提出了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王学基和孙九霞的研究以川藏公路旅行为例研究了流动性视域下道路旅行者群体特征、时尚逻辑和其文化意义。大连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天以典型享乐性旅游产品迪士尼主题为例,从个体角度探讨识别旅游体验的情感触点及其对旅游体验质量和结果变量的影响。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张玲玲等人基于游客的六感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从旅游六要素提出乡村感官体验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张晓等提出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分析了旅游幸福感的组成要素。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刘秋华和刘敏的研究阐述了代际理论内涵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90后”旅游研究。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郑艳芬和王华的研究以乌镇为例,对米歇尔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的创造性破坏模型。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张海霞等分析了国内外特许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项目范围划定、方式选择路径的思考。
2.6 第六论坛:优质旅游:市场成长与政府监管
本论坛由厦门大学林德荣教授主持,青岛大学马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俊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曾博伟副研究员进行了点评。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吴艾凌等的研究对比了九寨沟地震后官方媒体与自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了自媒体负面报道偏差、目的地感知质量和预期作为后悔、情绪易感性对旅游者到访意愿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曾丽等的研究通过剖析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构建了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理论解释模型,阐释了消费者性格特征、享乐消费文化、消费景观、参照群体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宋风霞和庞世明以各省传统旅游旅行社的业务为分析对象,实证了中国旅行社业升级的“雁阵模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叶焕倬和李嫒的研究对艺龙网20家酒店的服务评价进行情感词抓取,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N-逆序概率、分组余弦相似度进行实证研究。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刘啸对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判,分析了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休闲康养、营养膳食康养等旅游的新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孙晓东等人的研究構建了中国邮轮游客出游约束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出了中国邮轮游客个人约束、人际约束、认知约束和结构约束4大出游约束因素。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姚延波和刘亦雪的研究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了扎根理论分析,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概念、内涵与维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旅游市场秩序运行机理模型。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陈劫绮等人以巴厘岛旅游局发布的危机主题导向型旅游宣传片、全景综述型旅游宣传片进行了情景实验设计,研究了宣传片类型与目的地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整体形象、游客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文彤等对旅游中小新创企业与管理团队异质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阐述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的双面性。
3 论文评选——创新思想,扎根实践
3.1 年度优秀论文评选
本次年会评选了《旅游学刊》2017年年度优秀论文和笔谈“火花奖”。与往届的评选规则相同,2017年度优秀论文和笔谈“火花奖”的评审工作由《旅游学刊》编委组成“《旅游学刊》年度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集中闭门评选,共遴选出《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作者:卢冲、耿宝江、庄天慧、杨浩,2017年第1期)、《在线旅游企业的低价竞争与纵向约束控制及其规制研究》(作者:邹光勇、何建民,2017年第3期)等10篇2017年度优秀论文和3篇2017年度优秀笔谈,评选出的3篇笔谈分别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愿景、难题与机制》(作者:邹统钎,2017年第6期)、《农村旅游用地问题的梳理与收敛》(作者:马波,2017年第8期)和《旅游研究的理论家、工程师和缝补匠》(作者:陈海波,2017年第12期)。
3.2 会议优秀论文评选
本次会议从提交了全文的196篇会议论文中遴选了52篇论文分设“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管理”“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优质旅游:市场成长与政府监管”6个分论坛。分论坛现场反响热烈,人选6个分论坛的52篇论文通过《旅游学刊》编委的匿名打分评审,选出了10篇优秀会议论文,并在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
4 研修班——世界眼光,中国研究
此外,10月18-19日,作为“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旅游学刊》还在北京北苑大酒店举办了“第七期国际旅游研究高级研修班”,300多名来自全國各地旅游高校的学员参加了研讨与学习。在研修班上,Nelson H.H Graburn教授以题为“Teaching about Tourism atBerkeley(1977-2018): Courses, Students, Visitors andthe Tourism Working Group”、王宁教授以题为《定性研究资料分析》、林小英副教授以题为《从世界到文本:质性研究中的图像方法》为学员们授课,学员们从授课中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质性研究方法,十分受益。
本次年会以“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为主题,引领旅游研究走进新时代,开启旅游研究发展新篇章,回答国家战略旅游实践的重大需求,无疑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