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视域下雄安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宋歌
摘要: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视域下,基于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布局和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研究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人才队伍建设中众多因素、资源、政策的联动效应,对于形成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聚集的人才保障工作机制,为雄安建设培养和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联动关系的基础上,探析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 雄安新区 创新 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雄安新区国家战略的目标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領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是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实施的双重背景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中众多因素、资源、政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联动效应。抓住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切入点,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以协同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创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是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契机。同时,雄安新区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这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也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实现雄安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建设目标的战略需要。
1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联动关系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上日程。201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两至三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目标,并通过三大任务、三项举措、三个工程、两个试点,规划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实施路径。2015年起,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客观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协同发展模式、合作模式创新等),如何发挥比较优势(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如何做好自己的文章(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对河北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吸引和培养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1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抓手,为雄安建设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雄安新区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积极稳妥承接北京疏解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这同时也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题中之意。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高校会进驻雄安,或在雄安设立分校区,这意味着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陆续向新区流动,这对于吸引高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科研团队聚集雄安,并产生持续发展的力量。雄安新区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吸引和集聚人才,尤其是将北京丰富的各项科技研究资源与人力资本优化组合,最终将新区打造成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起到引领作用的中国“硅谷”[1]。
1.2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契机,为雄安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的主题词是“服务”和“崛起”。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河北要“服务”,更要“崛起”。河北省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努力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基地,培养符合新区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雄安新区教育资源集聚方面,可以引入新的机制,建立一些创新型的学校,实现创新能力的汇聚和提升,探索出一条把科研、教学、产业、人才、资本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形成新模式的教育基地[2]。
2 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1努力破除壁垒,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天津紧随其后,河北不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资源不到北京、天津两地的一半,河北在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中明显处于洼地[3]。河北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努力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以协同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创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建立高校人才互通机制、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机制、联合智库建设机制、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机制等措施,为雄安新区建设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功能互补、区域联动效应。
2.2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雄安新区建设目标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使得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发生改变,应坚持高等教育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原则,高等教育要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改变。河北高校应明确“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激励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形成一套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课内教学与创新训练、课外科技竞赛紧密衔接的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河北省应发挥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比较优势,探索建立适应雄安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人才结构,把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与新区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符合新区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主动培养未来技术和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教育服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3全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河北高校数量规模不小,但人才培养结构布局不合理,培养质量不高。201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在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强调,要把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河北高校應学习、推广、运用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CDIO教育理念、OBE教学模式等),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各高校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重新厘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梳理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为雄安新区建设培养后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2.4大力融合资源,推进高校的区域产学研合作
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大批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处在前沿的高等学校,在京津地区受资源限制的背景下,河北应充分融合资源,建立以河北为核心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视在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增长点或生产链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及项目成果转化率,提高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辐射能力。河北高校要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国内外科研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合作,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完善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4]。
2.5营造良好人才引进环境,加强体制政策创新
雄安新区应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办法,实行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人才政策,提升高层次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努力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环境,形成有利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聚集的人才保障工作机制。具体包括,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环境、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创新[5];注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自主权、科研经费支持、待遇(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等政策创新等。另外,还应稳妥解决京津高校(分校)进驻新区后人才稳定问题,可以实施居住证制度,外来人口不迁户口,工作期间凭工作证明孩子可就近入学,退休后返回原地,做好社保、医保和养老制度区域之间的衔接与转移[6]。
此外,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在营造良好人才引进环境,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政策,做好人才服务等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雄安新区可借鉴这两个新区在制度创新、创新文化建设、人才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关于户籍政策的“绿色通道”、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14条”政策等,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将雄安打造为人才“宜聚”城市。
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均衡的能力。雄安新区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做强河北省高等教育,对河北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吸引和培养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布局需要和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雄安新区担负“创新图强”的重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4-6(001):1- 2.
[2]人民网.教育部将加大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力度[EB/OL]. http:// edu.people.com.cn/n1/2017/1107/ c1006- 29631972.html.2017- 11- 07
[3] 何辉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视阈下的河北省高等教育革新之路[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76- 79.
[4] 张雅光.加快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4(11):58- 60.
[5]沈荣华.三大举措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卫生人才,2014(7):20- 23.
[6]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究,2017(3):1- 3.
摘要: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视域下,基于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布局和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研究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人才队伍建设中众多因素、资源、政策的联动效应,对于形成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聚集的人才保障工作机制,为雄安建设培养和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联动关系的基础上,探析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 雄安新区 创新 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雄安新区国家战略的目标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領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是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实施的双重背景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中众多因素、资源、政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联动效应。抓住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切入点,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以协同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创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是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契机。同时,雄安新区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这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关键,也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实现雄安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建设目标的战略需要。
1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联动关系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上日程。201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两至三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目标,并通过三大任务、三项举措、三个工程、两个试点,规划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实施路径。2015年起,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客观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协同发展模式、合作模式创新等),如何发挥比较优势(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如何做好自己的文章(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对河北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吸引和培养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1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抓手,为雄安建设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雄安新区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积极稳妥承接北京疏解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这同时也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题中之意。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高校会进驻雄安,或在雄安设立分校区,这意味着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陆续向新区流动,这对于吸引高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科研团队聚集雄安,并产生持续发展的力量。雄安新区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吸引和集聚人才,尤其是将北京丰富的各项科技研究资源与人力资本优化组合,最终将新区打造成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起到引领作用的中国“硅谷”[1]。
1.2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契机,为雄安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的主题词是“服务”和“崛起”。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河北要“服务”,更要“崛起”。河北省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努力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基地,培养符合新区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雄安新区教育资源集聚方面,可以引入新的机制,建立一些创新型的学校,实现创新能力的汇聚和提升,探索出一条把科研、教学、产业、人才、资本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形成新模式的教育基地[2]。
2 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1努力破除壁垒,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天津紧随其后,河北不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资源不到北京、天津两地的一半,河北在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中明显处于洼地[3]。河北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努力破除阻碍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以协同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创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建立高校人才互通机制、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机制、联合智库建设机制、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机制等措施,为雄安新区建设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功能互补、区域联动效应。
2.2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雄安新区建设目标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使得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发生改变,应坚持高等教育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原则,高等教育要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改变。河北高校应明确“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激励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形成一套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课内教学与创新训练、课外科技竞赛紧密衔接的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河北省应发挥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比较优势,探索建立适应雄安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人才结构,把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与新区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符合新区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主动培养未来技术和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教育服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3全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河北高校数量规模不小,但人才培养结构布局不合理,培养质量不高。201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在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强调,要把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河北高校應学习、推广、运用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CDIO教育理念、OBE教学模式等),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各高校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重新厘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梳理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为雄安新区建设培养后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2.4大力融合资源,推进高校的区域产学研合作
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大批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处在前沿的高等学校,在京津地区受资源限制的背景下,河北应充分融合资源,建立以河北为核心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视在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增长点或生产链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及项目成果转化率,提高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辐射能力。河北高校要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国内外科研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合作,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完善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4]。
2.5营造良好人才引进环境,加强体制政策创新
雄安新区应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办法,实行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人才政策,提升高层次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努力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环境,形成有利于雄安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聚集的人才保障工作机制。具体包括,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环境、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创新[5];注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自主权、科研经费支持、待遇(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等政策创新等。另外,还应稳妥解决京津高校(分校)进驻新区后人才稳定问题,可以实施居住证制度,外来人口不迁户口,工作期间凭工作证明孩子可就近入学,退休后返回原地,做好社保、医保和养老制度区域之间的衔接与转移[6]。
此外,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在营造良好人才引进环境,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政策,做好人才服务等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雄安新区可借鉴这两个新区在制度创新、创新文化建设、人才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关于户籍政策的“绿色通道”、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14条”政策等,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将雄安打造为人才“宜聚”城市。
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均衡的能力。雄安新区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做强河北省高等教育,对河北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吸引和培养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布局需要和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雄安新区担负“创新图强”的重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4-6(001):1- 2.
[2]人民网.教育部将加大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力度[EB/OL]. http:// edu.people.com.cn/n1/2017/1107/ c1006- 29631972.html.2017- 11- 07
[3] 何辉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视阈下的河北省高等教育革新之路[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76- 79.
[4] 张雅光.加快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4(11):58- 60.
[5]沈荣华.三大举措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卫生人才,2014(7):20- 23.
[6]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究,2017(3):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