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路径选择
林忠心+许云峰
摘要:近些年农民工群体逐渐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农民工数量与比重逐渐上升。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位,农民工的转移方式直接受到家庭决策影响,全面分析影响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因素,有助于推进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实现城镇化建设目标。本文中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现状,给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措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民工 城镇化建设 家庭市民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2.81;D4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满足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我国存在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扩大,逐渐演变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城乡差距拉大,不断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城乡发展的思路。只有持续推进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是转型中国的独特现象,指的是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这是我国户籍制度在经常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形成的烙印,他们只能以农村户籍在城市务工或经商,本身并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相关权利,甚至部分地区存在歧视“农民工”的现象,难以获得同等尊重。本文这样定义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指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与其家属转为市民的过程,家属指配偶、子女及老人,可以一起转为市民并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现有文献研究中主要侧重与解决单个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很少有涉及农民工家庭的文章,但分析现实情况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经商并不再是简单提高收入解决生活问题,而是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提高子女教育质量、实现家庭团聚及提高整体生活水平。基于转移作用分析,我国非农产业GDP贡献率中农民工贡献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移模式与趋势分析,目前呈现出家庭化人口流动迁移的趋势,夫妻携子女迁移数量快速增加,农民工家庭越来越倾向于在城市定居。但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如经济、文化教育等,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2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属性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生存条件等方面出现根本性改变,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程度等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区别,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1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特征
从年龄上分析,现在新生代的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年龄偏小,主要都是一些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取大学,在家务农又不切实际,所以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城务工。而年龄因素又将他们定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成了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偏高,主要因为:农村观念的改变,女性开始寻求经济独立;其次,城市中服务业快速发展,女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促使更多的女性走出农村,进入各行各业中,女性群体规模逐渐扩大。
2.2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现状不甚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家庭劳动力成员技能水平不足
一般情况下,劳动就业能力与受教育水平存在关联,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获得工作。新生代农民工与以前农民工相比,虽然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为中学学历,缺乏专业技能,就业渠道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时间长且强度大,没有时间学习与培养从业技能。
2.2.2家庭劳动力工作稳定性不够
只有工作稳定才意味着收入有保障,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收入。只有保证工作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才能在城市中长期居住,进而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农民工技能偏低,就业渠道狭窄,工作变动频繁,使得其对城市生活满意度不足。
2.2.3家庭收入偏少
近些年农民工收入逐渐增加,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农民工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月工资主要集中在1000-2500元之间。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水平偏低。加上同质性竞争较为严重,有的农民工失去工作后需要2-3个月的时间寻找工作,直接影响家庭市民化。
3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建設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本部分联系实际给出优化措施,具体如下。
3.1优化理念,促进农民工家庭收入增加
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民工个人素质提升、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就是生存,想让农民工家庭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吃住行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收入不够的话根本谈不上融入城市生活。很多用人单位通过压低农民工工资来提升利润、减低成本。农民中做着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收入却赶不上城市职工,而且普遍存在欠薪情况。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重要性,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与公共服务,优化管理理念,做好农民工工作时间、工资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同时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与经济收入。如广东省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的措施,鼓励农民工及随迁人员融入城市生活。
3.2强化培训,增加农民工家庭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工资普遍偏低,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更不要说买房等大项支出。依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应该适当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夯实工资基础,充分满足其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支出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工伤等因素,只有健全相应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
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就业培训体系,依托中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自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渐构建涵盖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时深入开发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心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参与城市竞争的自信心。
3.3提高素質,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学者对“农民工”研究都没有脱离“农民工就是农民”的范畴。这难免造成人们对农民工认识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生活。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意识到当代产业工作人员中农民工是重要组成部分,让其子女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推进城市融入。不断重视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让他们快速融入城市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城市生活。同时学界与社会重新界定农民工家庭群体,重视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推动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
3.4解决住房,加快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
我国宪法规定:居者有其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之后,就必须保证其有权、有能力购房。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房地产价格日益上升,新生代农民工根本负担不起正常的住房费用。城市高房价让大部分农民工家庭望而却步,成为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最大阻碍。
以目前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来说,大部分家庭都买不起商品房,这就很难融入到城市中。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民工家庭居住在工棚或简陋出租屋中,随着城市改造及向外拓展,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家庭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处,对城市认同度较低。由此可以判断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最大障碍就是居住方式与条件,也使农民工家庭对城市认同度高低产生影响。
关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正常生活,可以将国家面向低收入人群建设的经适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样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健全经适房和廉租房购买机制,让新生代农民工业同样有购房能力,通过政府帮助和自身努力,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和安稳的居所。如此,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住进了新房,其自己和家人也能够更好地在城市生活,推进城市发展建设。
总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准。回顾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本身大量城市居民就是农民转变过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流动与转变,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顺利进行。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市民化过程中要引导其向中小城市流动,主要因为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压力较小,其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很多产业将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可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秦立建.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5):45.
[2] 王桂新,胡健.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J].人口学刊,2015(6):92.
摘要:近些年农民工群体逐渐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农民工数量与比重逐渐上升。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位,农民工的转移方式直接受到家庭决策影响,全面分析影响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因素,有助于推进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实现城镇化建设目标。本文中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现状,给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措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民工 城镇化建设 家庭市民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2.81;D4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满足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我国存在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扩大,逐渐演变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城乡差距拉大,不断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城乡发展的思路。只有持续推进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是转型中国的独特现象,指的是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这是我国户籍制度在经常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形成的烙印,他们只能以农村户籍在城市务工或经商,本身并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相关权利,甚至部分地区存在歧视“农民工”的现象,难以获得同等尊重。本文这样定义农民工家庭市民化,指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与其家属转为市民的过程,家属指配偶、子女及老人,可以一起转为市民并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现有文献研究中主要侧重与解决单个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很少有涉及农民工家庭的文章,但分析现实情况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经商并不再是简单提高收入解决生活问题,而是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提高子女教育质量、实现家庭团聚及提高整体生活水平。基于转移作用分析,我国非农产业GDP贡献率中农民工贡献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移模式与趋势分析,目前呈现出家庭化人口流动迁移的趋势,夫妻携子女迁移数量快速增加,农民工家庭越来越倾向于在城市定居。但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如经济、文化教育等,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2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属性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生存条件等方面出现根本性改变,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程度等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区别,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1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特征
从年龄上分析,现在新生代的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年龄偏小,主要都是一些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取大学,在家务农又不切实际,所以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城务工。而年龄因素又将他们定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成了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偏高,主要因为:农村观念的改变,女性开始寻求经济独立;其次,城市中服务业快速发展,女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促使更多的女性走出农村,进入各行各业中,女性群体规模逐渐扩大。
2.2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现状不甚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家庭劳动力成员技能水平不足
一般情况下,劳动就业能力与受教育水平存在关联,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获得工作。新生代农民工与以前农民工相比,虽然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为中学学历,缺乏专业技能,就业渠道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时间长且强度大,没有时间学习与培养从业技能。
2.2.2家庭劳动力工作稳定性不够
只有工作稳定才意味着收入有保障,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收入。只有保证工作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才能在城市中长期居住,进而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农民工技能偏低,就业渠道狭窄,工作变动频繁,使得其对城市生活满意度不足。
2.2.3家庭收入偏少
近些年农民工收入逐渐增加,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农民工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月工资主要集中在1000-2500元之间。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水平偏低。加上同质性竞争较为严重,有的农民工失去工作后需要2-3个月的时间寻找工作,直接影响家庭市民化。
3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建設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本部分联系实际给出优化措施,具体如下。
3.1优化理念,促进农民工家庭收入增加
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民工个人素质提升、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就是生存,想让农民工家庭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吃住行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收入不够的话根本谈不上融入城市生活。很多用人单位通过压低农民工工资来提升利润、减低成本。农民中做着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收入却赶不上城市职工,而且普遍存在欠薪情况。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重要性,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与公共服务,优化管理理念,做好农民工工作时间、工资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同时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与经济收入。如广东省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的措施,鼓励农民工及随迁人员融入城市生活。
3.2强化培训,增加农民工家庭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工资普遍偏低,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更不要说买房等大项支出。依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应该适当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夯实工资基础,充分满足其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支出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工伤等因素,只有健全相应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
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就业培训体系,依托中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自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渐构建涵盖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时深入开发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心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参与城市竞争的自信心。
3.3提高素質,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学者对“农民工”研究都没有脱离“农民工就是农民”的范畴。这难免造成人们对农民工认识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生活。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意识到当代产业工作人员中农民工是重要组成部分,让其子女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推进城市融入。不断重视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让他们快速融入城市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城市生活。同时学界与社会重新界定农民工家庭群体,重视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推动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
3.4解决住房,加快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
我国宪法规定:居者有其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之后,就必须保证其有权、有能力购房。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房地产价格日益上升,新生代农民工根本负担不起正常的住房费用。城市高房价让大部分农民工家庭望而却步,成为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最大阻碍。
以目前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来说,大部分家庭都买不起商品房,这就很难融入到城市中。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民工家庭居住在工棚或简陋出租屋中,随着城市改造及向外拓展,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家庭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处,对城市认同度较低。由此可以判断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最大障碍就是居住方式与条件,也使农民工家庭对城市认同度高低产生影响。
关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正常生活,可以将国家面向低收入人群建设的经适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样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健全经适房和廉租房购买机制,让新生代农民工业同样有购房能力,通过政府帮助和自身努力,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和安稳的居所。如此,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住进了新房,其自己和家人也能够更好地在城市生活,推进城市发展建设。
总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准。回顾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本身大量城市居民就是农民转变过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流动与转变,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市民化的顺利进行。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市民化过程中要引导其向中小城市流动,主要因为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压力较小,其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很多产业将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可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秦立建.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5):45.
[2] 王桂新,胡健.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J].人口学刊,201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