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求”理念的导弹测控专业士官教学资源建设探讨
摘 要: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器材等的建设是士官教育的基础,是教员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本文深入探究了如何结合“三求”教学理念,紧贴实战、紧贴岗位,进行导弹测控专业士官教学资源的建设。
关键词:三求理念;士官教育;教学资源
为贯彻习主席强军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适应实战化的新型军事变革的需要,推进院校教育聚焦实战,紧贴部队,紧贴岗位,军事院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实战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而士官作为武器装备的一线操作者,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其实战化教学方式的研究更为重要和关键。为此,我校提出了“内部原理求简、外部特性求细、应用结合求全”的“三求”教学理念,紧贴实战化需要,大大提升了士官教育质量。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器材等的建设是士官教育的基础,是教员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本文深入探究了如何结合“三求”教学理念,紧贴实战、紧贴岗位,进行导弹测控专业士官教学资源的建设。
1 基于“三求”理念的士官专业教材建设
士官教育与军官学历教育不同,是以任职教育为牵引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区别于学历教育的理论教学,士官教育是一种更为重视操作实践,使学员能用、会操、可修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结合士官的认知特点,士官专业教材在内容组织、结构安排上就要遵循“三求”理念,轻原理、重操作:
1、原理简化
在专业教材内容设置方面,尽可能将相关原理进行简化,侧重点定位在基本功能、组成和工作过程。以执行机构为例,在阐述基础知识时,以执行机构的概念为引入,以结构组成和功能地位为主体,以在各类导弹型号中的应用为扩展,使学员理解各类执行机构的区别和特点,使学员能够建立牢固清晰的认知基础。其中液压伺服系统在国内外各型号导弹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尤其对士官操作非常重要,有部分技术参数是操作测试的重点。因此以图片形式形象描述其构造及原理,以图表形式描述其功能参数,简化公式推导和计算,从现象及工作特点对技术参数进行形象生动的诠释。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大大简化了基本理论,层层递进,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形象直观,可以为士官学员基本理论夯实基础。如图1所示。2、图片信息化
导弹专业教材的教学难点在于各类仪器设备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不能拆解、难以直观,因此基于大量3D仿真模型的建立,将实装中无法直观看到的设备结构以3D仿真拆解的图片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建立与教材对应的辅助教学平台,以3D仿真交互式动画形式展示设备外部特性及内部结构,实现“外部特性求细”的教学要求;以视频和动画形式展示操作动作和对应电路原理,实现“应用结合求全”的教学要求。将文字教材信息化,展示外形、剖析结构、连接电路、学习操作,实现教材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2 基于“三求”理念的士官专业设备半实物仿真装置建设
武器装备中的设备仪器大部分无法拆解,甚至很多弹上设备难窥全貌,仅仅依靠文字图片教材、3D仿真、原理动画,无法解决内部结构的认知问题,构建半实物仿真装置,可将 “宏观结构实物拆解、微观结构虚拟拆解、工作原理动画演示”相结合,由整体到局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符合士官学员的认知规律,实现“三求”教学理念。 半实物仿真装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实物拆解模型、半实物仿真系统。
1、实物拆解模型
利用搜集到的实物模型进行拆解演示。可以基于“外观观察,建立整体印象→分布拆解,弄清内部组成”的宏观结构实物拆解思路,以实现装备功能为牵引,从观察外部结构特征,以外部结构的典型特征递进到内部组成部件上,进行实物拆解,继而认知内部结构组成和连接关系,该方法由整体到局部,体现结构特征和连接关系对认知工作过程的铺垫作用,满足 “外部特征求细”的教学理念要求。
2、半实物原理仿真系统
以测试任务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将无法直观看到的设备内部组成,采用零部件搭建的方式,进行演示重组。例如电液伺服机构的测试任务,利用液压源、电动泵、伺服阀、模拟舵片对电液伺服系统进行实物搭建,同时利用工控机对其进行控制及测试任务,可以在半实物平台上直观观察电液伺服系统内部工作过程,通过软件界面对其实现控制策略和测试模拟操作。同时通过开发工作原理演示系统,进行“工作原理三维演示”,通过动画演示控制信号、状态信号等电气信号,通过模型演示液压传动及机械运动情况,动画和模型同步进行演示,解决了工作原理演示困难的问题。实物与软件结合,与3D仿真、原理动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内部原理求简、外部特性求细、应用结合求全”的教学理念,满足实战化教学需要,有效提升学员技能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校测控专业为适应实战化的新型军事变革的需要,在“内部原理求简、外部特性求细、应用结合求全”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了大量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通过教材信息话和内容重组、建立配套辅助教学软件平台、建设半实物仿真装置,可以大大提高了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质效,对学员认知装备结构、深化原理掌握、锻炼操作技能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作者简介
王超,男,博士,讲师,现在火箭军工程大学士官学院从事测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