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浅析青岛绿色发展的动机
江崇文
摘 要 青岛市是唯一一个GDP突破万亿的非直辖市,青岛发展工业的同时倡导经济绿色发展。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角度,浅析青岛近几年绿色发展的收获。通过案例分析,从青岛工业与旅游并存的城市性质出发,表明了青岛绿色发展的原动力是为了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总结出青岛绿色发展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为青岛未来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旅游业 环境保护
一、青岛绿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青岛绿色发展的现状
去年,青岛市市中心区域的空气中PM10、PM2.5同比分别改善10.6%、17.8%,白天有蓝天,晚上有星星的天数342天,空气质量历史最好水平。随着河长制、湾长制等措施全面推行,2017年胶州湾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到71.8%。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6.57,好于酸雨限值。共淘汰燃煤锅炉86台,完成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52台:近年青岛政府完成新老建筑节能改造220余万平方米,节能工程339余万平方米;燃气管道在市区延伸242公里,新增天然气使用家庭10.4万户。
(二)青岛绿色发展的特点
1.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去年,摩拜共享单车数据显示,每天,青岛出行者当中,低于3公里的中短途出行占18%。最早,在崂山多个区域,出现了另一种共享形式——共享汽车,当时街头常能看到各类喷绘着鲜艳LOGO的共享汽车。如今,青岛市场上有大道用车、小灵狗出行、特来电等多家品牌。有了共享单车打头阵后,共享汽车、充电宝、共享停车等项目纷至沓来,市场热火朝天。这些项目,有的确实方便了生活,将闲散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多方受益。
2.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在海洋方面,海水空调是近年出現的新兴产业,它是在海水供热、制冷的基础上实现工作的,到2012年,建筑面积包含海水空调的达到30万平方米,2015年已经达到80万平方米,同时积极开发海浪、潮汐能、风能等新型电站。
在供热方面,利用空气源供热,更直观的说是曾经燃煤的供电方式,被换成了使用电力的空气源热泵,从空气中抓取热量,然后将抓取的热量通到水中,然后再流到居民家中的暖气片中。除此还有污水源供热、生物质材料供热、地源供热、余热供热、移动蓄热供热等手段。
二、绿色发展的动机
(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于1972年被提出,它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顾此失彼,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中共十五大于1997年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基本战略。中共十六大在2002年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国范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面临着能源供应的难题。据测2016年一次能源中原煤的用量达到1047.76万吨,原油达到549.70万吨,到2020年原煤的消费量更是将达到1414.万吨,原油达到1494.44万吨,需要输入电力72.22亿千瓦时。可以说无论从自然条件的安全性、技术层面的安全性和人为的安全性来说都存在着不可预见的隐患。同时各产业间的能源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节能工作很难全面展开。高能耗能源应用广泛不利于青岛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进行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需要
现代旅游是一种以文化交流为基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青岛拥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景观,是一座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山海城融洽地共生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生态特点,包括空气清新湿润,温度适宜舒适,青岛被称为一个特别适合居住,特别适合生活的城市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和它的环境。青岛主城区也是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原因,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不同国家风情组合的历史使岛城这座城市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人文、历史和建筑。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化日新月异,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青岛举办的帆船赛大大提升了岛城的国内外知名度,而奥运会后青岛经历了几次大刀阔斧的城市规划调整,美丽大青岛已经成为外乡认识青岛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导致发展失衡,而旅游业是生态环境优化与否的主要展现载体,往往自然环境决定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其二者往往存在着直接联系。
(三)调节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青岛污染型工业曾经遍布市区,严重破坏空气质量和环境。如今青岛已将企业外迁划入宏图,并且从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利。青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深圳为例,企业外迁区域选择中,随着经济特区一体化进程加快,龙岗、宝安等地区交通、投资环境、产业配套措施、人居医疗环境等条件水平趋于一致,而企业落户后仍可以享受与福田区一样便利的交通、市场和融资环境,因此,从福田搬迁至深圳其他区的企业意愿较强。青岛市部分产业外迁,带动发展其他区域的交通、投资环境、产业配套,促进了城市整体平衡发展。
三、推行绿色发展措施的意义
(一)提升经济发展收益
2010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666.2亿元,总量列全省第一。GDP占全省的14.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12.9%,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30.2%,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31%。“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去年市委市政府结合青岛市实际,出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目前青岛市政府正加紧实施。“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一是主要着眼于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二是将调整需求结构提上日程,改善并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这是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进一步体现,民企发展更加迅猛;三是加快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使青岛环浮山湾国际化大城市完美宏图基本形成;四是推进两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在重要科技创新技术方面达到或接近国内最先进水平;五是着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居民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1.有利于减少社会医疗保障支出。优良的城市环境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可以极大地减少因环境恶化带来的额外健康医疗支出。
环境质量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呈现正向影响,即环境质量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上涨。青岛市政府在制定健康政策时应从全局出发,看清长远利益,积极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第二,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第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治理并重,控制环境污染。第四,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2.会吸引企业投资,增加GDP和人均收入。在招商领域,现代产业精准招商57条措施已于17年出台,政府提倡建立由市级行业领军部门牵头、各县区市及其相关经济功能区等协助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30个专业定向招商团队,并梳理出57个新兴产业工程,重点招商项目,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展开精准招商,国内外投资规模据估计可达650亿美元。
据资料显示,去年岛城全年财政总收入3222亿元,同比增长13.4%。公共预算以及收入约1157.1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823.9亿元,增长11.4%;增值税309亿元,增长31.7%;企业所得税146.5亿元,增长18%;其中,国内税收1017亿元,增长19.3%。地税各项收入623.3亿元,剔除“营改增”因素影响,同口径增长17%。
青岛对外开放在现阶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预期只可能越来越国际化,青岛市政府最近确定的国际化城市战略目标,推动青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宜人宜居的国际化大都市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各大城市打造宜居现代化国际城市同样具有样本意义。
(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級
青岛市通过高举发展绿色经济的大旗,着力构建了高技术、低能耗低碳化的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以青岛港为例,走出了一条兼顾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管理精细型的科学发展之路。几年来,由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青岛港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不仅振兴了国有企业,而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直属油港分公司被评为全国现场管理五星级现场,大港分公司被评选为全国现场管理四星级现场,上述等等荣誉都体现了其细致高效的质量管理,实现了集约型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了青岛绿色发展的动机。首先简述了青岛绿色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引用材料说明了青岛近几年绿色发展的收获是巨大的,表现了青岛在这方面的决心与动力。中间从几个角度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动机,从青岛工业与旅游并存的城市性质出发,表明了青岛绿色发展的原动力是为了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最后与动机一一对应得出了绿色发展的意义,为青岛未来的政策提供参考。希望青岛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再接再厉,争创全国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王媛.2017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R].青岛:青岛市环境保护局,2016.
[2] 李刚.2016青岛市统计年鉴[M].青岛:青岛市统计局,2016.
[3] 邓玉勇,王小瑞.青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与政策[J].青岛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25-28.
[4] 陈建军,韩靓.深圳企业外迁问题探析 ——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3):62-65.
[5] 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2010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青岛:青岛市发展改革委,2010.
[6] 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2017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青岛:青岛市发展改革委,2017.
[7] 武常岐.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报告--基于GNP(GNI)测算的研究[R].北京: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2016.
[8] 穆玮.青岛港的管理精细化实践研究[J].对外经贸,2014(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