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河南优势产业
梁红军
河南地处中原,既是传统农业和资源大省,更是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大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并通过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的崛起。当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河南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但在产业发展中也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就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优势产业特征与河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优势产业的基本特征
优势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取附加值能力强、资本积累能力强、对本国和国际经济有较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产业。一般来说,优势产业应该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独特优越的地位,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第二,优势产业的形成是市场、自然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多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优势是关键点,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诸多优势;第三,优势产业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优势;第四,优势产业的运行主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河南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下述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小型企业仍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河南产品整体上层次偏低,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产品少;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多,低能耗、低污染产品少;一般农产品多,优质高效农产品少。产业发展中仍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
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速度较为缓慢。在“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确立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优势产业群;成为全国重要的彩电玻壳、新型电池、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材料和超硬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高成长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思达科技、雪城科技、华美公司等一大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壮大,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仍存在亟须破解的系列难题。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不易产生集聚效应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且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河南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政府主导作用的切实发挥
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和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育和发展一批面向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逐步完善创新服务门类。
借鉴深圳“四个90%”经验(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中的专利出自企业),改革对重点企业的扶持政策。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全民专利发明等纳入政府责任和管理,建立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制度。
(二)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制度体系的真正构建
河南省要在科技自主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在体制上根本改变固有的技术创新方式,建立促使技术进步各受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体制,使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投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打破行业地域界限,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实体等,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转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机制。
(三)适应战略技术和优势产业的有效选择
国家战略技术,通常是指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技术。国际发展实践表明,战略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积极作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与产业竞争力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并因此在国际或地区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赢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作为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可以节省自主研制开发所需的时间。技术引进是缩短技术差距的阶梯,但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只有把引进的技术很好地消化,切实地吸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促进本地企业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产业升级。
(四)人的创造性的充分激发
人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政府应该在创业环境、企业制度、融资条件和收入水平等方面采取“一揽子”措施,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和华裔技术人员回国工作。同时,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参股来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分配制度上保证技术拥有者、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取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报酬。
要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有针对性地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和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河南优势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优势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一方面,河南省要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把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工程项目作为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和显示度的重大举措,在具有优势和条件、国家战略必争的领域,要勇于争先,争取有较大的作为;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围绕优势领域和重大需求,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和跃升,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化体现,是保护科技优势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法律手段。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促进知识产权的流动,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依法保护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和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许可权益。
(二)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鼓励自主创新
目前,与周边省份比较,河南省的研究与发展(R&D;)指数还很低,这不仅严重影响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来河南省工作,还会造成大量人才的外流。河南省距科技大省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各级决策部门要有长远眼光,科学规划,给出政策和具体鼓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尽快扭转科研开发能力不强的局面,使河南省的经济保持长久的活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从河南省的实际出发,围绕解决科技工作中最关键、最普遍和最迫切的问题,突出财政科技经费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投入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财政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科研机构发挥自主创新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引导高等院校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三)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要大力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努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河南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方针,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绿色生命工程、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争以局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要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的适度集中。
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河南省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创业环境好的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辐射极。要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政策优势导向向集群优势导向的发展方向转变。要建立面向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等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聚集。
(四)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放开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规模效益突出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有优势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三是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继续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要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通过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影响国民认识和市场行为,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 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是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要“ 以人为本”,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发现、培养、凝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互动,携手努力,确保“引才”、“引智”、“引资”工程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创新工作方式,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发挥优势,培优扶强,重点突破,加快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进一步吸引出国留学人员、省外人才携带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团队来河南创新创业。
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要大力弘扬创新求实、敢为人先、允许失败、循序渐进的科学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克服浮躁倾向,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浮夸、压制学术民主等不端行为,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行为规范,营造学术气氛浓郁、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的研究环境。
【本文为2007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093),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刘玉忠、谭坤艳等】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