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学刊》创刊30年的中国旅游研究特点与趋势

汪德根 李凤 徐银凤 牛玉



[摘要]作为旅游学科标志性期刊,《旅游学刊》能大致反映中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章从1986—1995年、1996—2005年他2006—2016年3个阶段,分析《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的总体特征、研究领域特点、演变趋势、研究展望等方面。研究发现,中国旅游研究尚未形成强大的核心作者群,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9个方面,且呈现“五降四升”的演变趋势,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树立核心作者群、关注热点趋精细化和前瞻化、研究领域趋引领化和理论化、研究方法趋定性和定量唇齿相依化等4方面成为《旅游学刊》的主要展望。
[关键词]《旅游学刊》;旅游研究;特点与趋势;创刊30年;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8-0133-14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8.019
引言
中国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內学术界已具有一定的地位。回顾与探索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旅游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期刊文献是旅游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文献综述是对学术文献的阶段性梳理和成果展示,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献通过文献之间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将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为中国旅游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提供科学基础。
国内学者对中国旅游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已取得一定成果,通过对一种或多种期刊文献的综述研究,阐述旅游研究历程,总结旅游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或分析文献的内容类属,绘制旅游学科树,分析旅游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特点。此外,学者还研究国外旅游期刊文献,比较国内外旅游研究演变特征,了解国内外旅游研究差别,以期对国内旅游研究的发展有所启迪。旅游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描述法,在简单文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说明。随着旅游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综述研究中,学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利用社会网络方法(Ucinet)和知识图谱(Citespace)对文献信息进行网络结构、研究热点和可视化分析等,更加多元化地挖掘旅游研究的相关内容,得出旅游研究的时空特征和内在关系。
《旅游学刊》于1986年创刊,在“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中排名第7,在全国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名列第1,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作为领域内专业性和标志性期刊,《旅游学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旅游学刊》是大多数学者进行旅游期刊研究的选择对象,主要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文献进行相关研究,归纳并总结了学科和系统分类体系,认为定性研究是国内旅游研究的主导范式,通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金资助等指标进行分析,揭示旅游学研究的主要知识领域,并运用科学计量法研究《旅游学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由此,对《旅游学刊》的综述研究一直是旅游类期刊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这些研究的时间阶段较早,时间序列长短不一,缺少自创刊以来较为完整段的《旅游学刊》文献综述。基于此,本文以《旅游学刊》1986—2016年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思想脉络,以期展现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期刊文献总体特征、研究领域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方法等内容分析,并展望旅游未来研究,以扩大旅游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为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学术借鉴。
1数据处理与阶段划分
本文以《旅游学刊》30年来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学术会议类、主题讨论类、笔谈类以及增刊类等文章,共计3327篇文献。主要从文献总体特征、研究领域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旅游研究领域参考已有成果的分类标准,分为理论与方法、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经济、旅游地、综述研究、旅游市场、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者、旅游文化、旅游影响、休闲旅游、旅游政策、旅游管理、旅游接待、事件旅游、旅游教育与培训、商务旅游和旅游交通20类标准。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概念性、描述性、构造模型、数理统计、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5种方法。载文作者主要分为文献第一作者和合作者两类,统计第一作者的发文数量可分析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是指在刊物上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根据美国科学史学家Price的理论,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计算模型为:N1=0.749(Nmax)。其中,N1为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的论文数,M取整数;Nmax为统计年段内最高产的那(几)位作者的论文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N1以上的作者,才能被称为核心作者。
为了分析《旅游学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趋势,大致按照10年为一个阶段,把《旅游学刊》30年来的旅游研究成果分为3个阶段,即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6年3个阶段。
2总体特征分析
2.1主要特征值
图1显示,从3个阶段看,《旅游学刊》30年来年载文量大体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尤其是2006年相比于2005年发文量增幅非常明显,由2005年的138篇增加到2006年的222篇,主要原因是2006年由双月刊变为单月刊,载文数量增加明显,但在20068—2016年年载文量呈下降趋势。从论文发文量、作者数、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等指标看,第一阶段(1986—1995年)这些指标的特征值均较小,分别为阶段论文载文量594篇,作者731人,被引频次5276次,下载量125 388次,平均作者数1.2人,平均被引量8.9次,平均下载量211.1次,在3个阶段中均最小,因此属于旅游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1996—2005年)的论文量和作者数以2倍速度增加,论文平均被引量约是第一阶段的7倍,在3个阶段中最高,平均论文下载量约为第一阶段的5倍,属于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与第二阶段相比,《旅游学刊》在第三阶段(2006—2016年)的论文载文量、作者数、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等指标的主要特征值的增幅呈放缓趋势,属于旅游研究的成熟稳定阶段,主要特征值中变化较大的为平均作者数提高,表明这一阶段合作研究成为一种新趋势,平均下载量在3个阶段中最高,约为第二阶段的1.5倍。
2.2高被引频次与高下载量
论文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是衡量文献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其中,高被引频次能客观地反映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而高下载量反映了文献被关注度,是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文献的影响力。以被引频次在100次以上作为高被引频次标准进行分析,《旅游学刊》30年来高被引频次文献共246篇,占文献总量的7.39%。高被引频次论文主要产生于1996—200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也是以“旅游”为主题的文献被引频次的高峰阶段(表1)。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共被引845次。以下载量大于1000次的文献作为高下载量进行分析,表1显示,高下载量的文献共1298篇,占文献统计总量的39.01%,其中,下载量在1000~2000次的论文量最多,共850篇,占文献统计总量的25.55%;高下载量文献主要产生于2006~2016年的成熟稳定阶段,共975篇,占高下载量文献总量的75.12%。下载量最高的文献是《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被下载26 677次。
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为主题搜索文献,按被引频次排序,在位居前10的文献中,《旅游学刊》发表文献有4篇,分别位居第3、第5、第7和第9位;在排序前20的文献中,《旅游学刊》发表文献有10篇,占50%。按下载量排序,在位居前10的文献中,《旅游学刊》发表文献有5篇,分别位居第1、第5、第6、第8和第10位;在排序前20文献中,《旅游学刊》发表文献8篇,占40%。由此,通过横向比较发现,《旅游学刊》高被引频次和高下载量论文在涉及旅游研究的所有期刊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旅游学术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3载文作者
2.3.1作者空间分布
本文以文献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所在省份进行统计,分析《旅游学刊》文献的空间分布特征(图2)。总体上,作者地域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点,位序前16位省份的文献数量约占总量的93%。其中,高富集区(文献在150篇以上)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陕西和浙江6个省份,北京共拥有文献913篇,占总量的27.4%;较高富集区(文献在100~150篇)主要集中在湖南、天津、福建、四川和山东5个省份;一般富集区(文献在50~100篇)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辽宁、云南和广西5个省份。在3个阶段中,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等省份始终是作者的高集中区域,但作者地域集中度逐渐下降,主要表现为位序前列省份的发文累计比例逐渐下降,位序前4位省份的发文累计比例分别为63.07%、57.43%和47.79%。可见,旅游学术研究者主要来自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旅游发展水平高,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2.3.2单位机构分布
统计《旅游学刊》第一作者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发现,第一阶段,位序前5位单位机构的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分别是北京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前身,92篇,占总文献的15.5%)、国家旅游局(27篇,4.6%)、南开大学(20篇,3.4%)、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12篇,2.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0篇,1.7%)。第二階段,位序前5位单位的发文数量均在20篇以上,分别是北京联合大学(107篇,占总文献的10.6%)、国家旅游局(40篇,4.0%)、中山大学(35篇,3.5%)、北京大学(33篇,3.3%)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0篇,3.0%)。第三阶段,位序前5位单位的发文数量均在50篇以上,分别是中山大学(134篇,占总文献的7.8%)、北京联合大学(102篇,5.9%)、陕西师范大学(66篇,3.8%)、南开大学(58篇,3.4%)和安徽师范大学(50篇,2.8%)。可见,作者单位主要为高校科研单位,旅游研究与拥有雄厚旅游人才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密不可分,且这些高校科研单位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高或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是形成作者单位空间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在旅游初步发展阶段,旅游研究与旅游接待和行业管理密切相关,所以,第一阶段的很多作者为旅游管理机构和宾馆酒店的管理人员;此外,在前两个阶段中,国家和地方旅游局发文量也占了重要比重。
进一步统计1986—2016年发文总量排序前50单位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这里只统计每篇文献前3位作者单位间的合作联系,结果如图3所示,单位机构问的网络结构松散,节点中心度排序前5位的单位为中山大学(点出度为6,点入度为13)、北京大学(点出度为7,点入度为11)、南开大学(点出度为8,点入度为7)、北京联合大学(点出度为4,点入度为10)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点出度为4,点入度为10),这些单位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时,说明单位间合作的次数大于以第一单位合作的次数。而北京旅游学院、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等单位发文数量虽较多,但主要是本校内合作,与发文数量前50的单位结构间无合作情况。
2.3.3核心作者群与合作情况
当一篇论文单独出现时,并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规律,只有大批论文形成的文献流才能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统计各阶段的核心作者群,结果显示:第一阶段,Nmax=12,N1=3,发表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30位,核心作者群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重为19.02%。第二阶段,Nmax=23,N1=4,发表4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34位,核心作者群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重为18.48%。第三阶段,Nmax=21,N1=4,发表4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76位,核心作者群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重为22.67%。计算近30年所有文献的核心作者群,Nmax=42,N1=5,发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100位,核心作者群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重为21.37%。与Price定律的50%相比,总体以及每一阶段的核心作者群的论文数比重均较低,说明《旅游学刊》尚未形成强大的核心作者群。
从作者的合作情况看,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合作文献占总文献的比重分别为18.90%、33.50%和69.39%,表明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期间,《旅游学刊》载文主要是独作形式,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相对较少。在2006—2016年,统计除第一作者外的合作者后,位序第1位的学者为保继刚,拥有论文29篇,但第一作者的论文数仅3篇;并列第2位的学者为吴必虎、陆林和张捷3位,拥有论文均为22篇,但第一作者的论文量仅分别为3、2和1篇。这种统计路径的结果展现了更具有影响力和指导力的作者群体,他们引导着学术研究的新思想,不断将学科研究推向新阶段。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旅游学术界有很强影响力的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旅游学刊》发表成果偏少,他们将一些重要成果发表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等具有影响力的地理类期刊上,如保继刚、吴必虎和陆林等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上发表旅游类论文累计量分别为18篇、11篇和19篇。这也是导致《旅游学刊》核心作者群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比重低于Price定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一步分析位序前100位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图4),这里只统计文献前3位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结果显示,位序前100位学者中只有65位存在合作情况,合作者网络的整体结构相对松散,形成各小团队合作网络,但各团队合作网络结构联系度不明显。部分团队由中间作者的关系链而产生重要连接,如节点保继刚、陈钢华、黄远水、宋子千、吴必虎、马耀峰与冯学钢等因为合作关系而相连成线。
2.4关键词热点
因《旅游学刊》从2000年开始文献才有关键词,由此这里分析2000—2005年和2006—2016年的关键词统计。关键词是文献作者对文献主旨的高度概括,反映了旅游研究的关注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其中,某个词汇与其他词汇的连线越多,则说明这个词汇代表的旅游现象越复杂,越被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们共同关注,越具有学科交叉性。图5显示,两个阶段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均为“旅游”和“旅游业”。除此以外,对词频10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在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图5a),主要分为5类,分别是:(1)旅游资源开发类:旅游规划(17次)、旅游开发(11次)和旅游资源(11次);(2)旅游教育类(15次);(3)生态旅游类(15次);(4)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12次)、旅行社(13次)、发展(11次)和对策(11次);(5)综述研究类:旅游研究(11次)。可见,在快速发展阶段,旅游资源、旅游教育、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等是研究热点,综述类研究文献也逐步增加。
在成熟稳定阶段,主要分为7类关注热点(图5b),分别是:(1)旅游目的地类:旅游目的地(28次)、社区参与(16次)、旅游影响(27次);(2)旅游者类:旅游体验(20次)、服务质量(13次);(3)旅游管理类:旅游企业(19次)、酒店(16次)、旅行社(23次)、旅游合同(10次)、旅游产业(12次);(4)综述研究类:旅游研究(23次)、研究进展(17次);(5)旅游市场类:乡村旅游(23次)、休闲(17次)、入境旅游(11次)、出境旅游(10次);(6)旅游開发类:旅游开发(13次)、旅游发展(13次);(7)理论与方法类:因子分析(17次)、结构方程模型(13次)、扎根理论(11次)、影响因素(27次)。在成熟稳定阶段,旅游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一步扩展,一是不再局限于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等传统旅游研究范围,对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研究增加;二是对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深入,注重旅游影响因素和旅游理论的运用;三是旅游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重视定量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研究领域特点与演变趋势
统计发现,《旅游学刊》的旅游文献研究主要分布在理论与方法、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教育与培训、旅游接待、旅游地、综述研究、旅游市场和旅游者等领域中,累计比重占总文献的77.4%(图6)。在其他研究领域中,一是对涉及地理空间尺度的文献较少,如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交通等领域的文献量较少;二是对部分具有热度时效性的旅游领域研究较少,如对旅游政策、事件旅游和商务旅游等领域研究较少;三是对某些领域的单一研究转变为热点领域研究的相关组成部分,随着对旅游系统研究的深入,在休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影响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等领域的研究更多渗透到理论与方法、旅游地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中,如在理论研究体系中,主要进行休闲、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概念等辨析,在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研究领域中,也更加注重挖掘旅游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下面主要对9大热点领域进行主要内容分析。
3.1主要领域的研究特点
3.1.1理论与方法
经过30年发展,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旅游学刊》关注理论与方法主要表现在3方面(表2):(1)概念体系。任何学科建立都是在解决学科概念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旅游学概念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和智慧旅游等。(2)理论体系。旅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其借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使旅游经营者更好地把握游客需求变化和市场动态;另一方面是通过归纳法,在实证性研究中形成旅游学理论,如在研究旅游者中形成的旅游者行为模式、顾客忠诚和顾客价值等理论,研究旅游地形成的目的地竞争力、目的地形象与品牌化等理论。(3)方法与模型。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是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测评,如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分析等,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手段;第二类是构建模型定量分析,如旅游者决策模型、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和景区门票的定价模型等,常用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构模型;第三类是对不同的方法和模型进行比较和评价,如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与分区旅行费用法的比较及应用、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和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等。
3.1.2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一直是旅游学者的研究热点。《旅游学刊》对旅游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3方面:(1)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企业管理。旅行社的管理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经营绩效、人员管理、品牌信誉、行业竞争和产权改革等内容,其他旅游企业管理主要涉及资本管理、规模报酬、社会责任、文化制度和组织设计等。随着旅游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旅游小企业的关注度提高,主要研究旅游小企业的社会与环境影响、旅游小企业主与类型、旅游小企业经营和绩效评估等。在网络化时代,旅游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兴商务模式,改变着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旅游管理的技术和理念正在变革,旅游网站、旅游App和网络营销成为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2)景区管理。基于遗产旅游地和风景名胜区等案例地,研究内容涉及价格管理、资源管理和经营制度管理等,如景区门票价格、景区收费模式、景区环境容量、景区经营权转让和管理体制改革等。(3)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涉及导游管理和旅游解说系统管理两方面,导游服务质量是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中的一块“短板”,研究导游管理从探索导游个人素质和技能培养到关注导游的权利维护与满意度调查,以及导游服务问题;旅游解说系统有保护资源、教育和服务大众的功能,是一种信息传递服务,学者对解说媒介以及解说系统的构建、优化与评价均有研究。
3.1.3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是旅游业发展基石,《旅游学刊》所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分为3类:(1)山水资源开发。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如武陵源、黄山、九华山和泰山等山岳型旅游资源成为热点开发对象;相对而言,对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要少于山岳景观,主要涉及长江三峡、古运河和中小型湖泊水资源的旅游开发。(2)特殊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如地质型、火山型和祭天型等旅游资源开发。(3)新型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如海滨型、乡村型和温泉型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主要涉及旅游资源调查、分类、特征、价值、优劣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评价。
3.1.4旅游教育与培训
中国旅游教育蓬勃兴起,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旅游学刊》对旅游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的研究内容为:(1)教学和课程体系。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课程设计,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语言和形象教育等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先进性。(2)教學评估与比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评估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效果,学习国外旅游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3)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随着旅游业发展,出现旅游人才的“供需失衡”现象,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满意度降低,旅游行业的离职率升高,学者高度关注高等院校的“产、学、研”体系,研究实习生管理模式、实习满意度和实习效益等内容。
3.1.5旅游接待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学者对酒店业的研究较早。《旅游学刊》对旅游接待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方面:(1)饭店的经营管理。主要涉及内部管理如组织机构设置、财务管理和管理改革等;外部管理如市场竞争、市场营销与发展战略研究等;酒店发展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和集团化战略等。(2)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对象为管理者和员工管理两类,如研究管理者的职能作用、职业素质与职业路径等,研究员工的满意度、敬业度、离职意愿和心理契约等内容;还有研究领导者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和变革型领导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影响。(3)饭店的接待服务。研究主要涉及饭店服务质量的方法模型,如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和饭店内部服务质量模型;饭店的网站设计、在线营销和网络评价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协调饭店业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人员投入是影响饭店业运营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3.1.6旅游地
旅游地是发生旅游现象和旅游关系的主要场所。《旅游学刊》的旅游地研究主要分为4方面:(1)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条件及现状。这方面的研究注重实证调研分析,随着旅游地的不断开发,学者更加注重旅游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2)旅游地居民和旅游社区。居民是旅游地开发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主要研究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凝视行为、居民感知和态度等;旅游社区是一个多群体介入的场所,学者主要研究社区的参与式管理、权利关系和社区增权等内容。(3)旅游地形象与品牌。主要研究涉及旅游地的形象构建、感知形象和空间意象等;旅游地品牌资产、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等。(4)旅游地发展模式及演化。主要包括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欠发达地区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和新城市旅游发展新模式等领域;旅游地演化主要研究旅游地的演化机制和阶段特征。
3.1.7综述研究
《旅游学刊》一直记录着旅游研究的整体态势,综述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期刊文献、课题项目或研究成果等。《旅游学刊》的综述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方面:(1)旅游研究的总体评述与回顾。(2)专项旅游或某一类旅游的综述研究。专项旅游如遗产旅游、影视旅游、宗教旅游、医疗旅游、邮轮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等;某一类旅游如按目的地分类的城市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和海滨旅游等。(3)旅游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涉及对理论与方法的综述研究有需求预测方法综述、结构方程模型综述和闲暇经济理论的综述等;对旅游地的综述研究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映像研究述评、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综述和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等;对旅游者的综述研究主要涉及女性旅游者、旅游者认知地图和顾客忠诚等;对旅游影响的综述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影响研究进展、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和旅游扶贫研究述评等。由此,综述研究主题呈现出全面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综述研究体系。
3.1.8旅游市场
中国旅游市场已呈现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足鼎立的局面。《旅游学刊》的旅游市场研究主要分为3方面:(1)出入境旅游市场。中国旅游业发展早期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开始,学者研究关注入境旅游市场,主要涉及影响因素、客源结构与游客量预测等。中国的出境旅游始于1984年,随着政策环境的放松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目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出现了火爆局面,学者与时俱进,关注焦点涉及出境旅游的变动趋势、阶段特征和发展战略等。(2)特殊旅游市场。主要研究涉及如体育旅游、邮轮旅游、蜜月旅游和奖励旅游市场等特殊市场的市场现状、市场特征、发展问题和解决对策等。(3)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市场竞合、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等;由于危机事件、旅游政策和经济波动均对旅游市场影响明显,因此,这些也成为旅游市场研究关注的领域。
3.1.9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产生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旅游业和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旅游学刊》的旅游者研究主要分为4方面:(1)旅游者行为。主要研究包括旅游决策、目的地选择、旅游购买、购后行为、旅游环保和休闲行为等旅游个体行为,以及旅游者社交与互动行为等旅游群体行为。(2)旅游者满意度。主要涉及游客满意度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和推荐行为。(3)旅游体验和游客感知。主要涉及游客对服务质量、旅游景观、异地文化的感知;顾客感知质量和价值成为顾客忠诚的重要驱动因素。(4)旅游动机和旅游者心理。主要探索特定群体或特殊旅游的动机特征,如影视旅游者的动机细分、遗产旅游的动机结构和饮食旅游动机等;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注重内在关系和影响机理的探讨,如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系,购物环境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影响机制、游客游憩体验与重游意愿作用机制研究等。
3.2研究领域演变趋势
从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6年3个阶段看,《旅游学刊》9个主要研究领域出现“五降四升”趋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接待、旅游教育与培训、旅游管理和旅游市场等领域研究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在理论与方法、旅游地、综述研究和旅游者等领域研究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图7)。
3.2.1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和旅游接待的研究比例逐渐下降
在旅游发展的初创阶段,旅游研究最早关注的领域就是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随之关注旅游接待方面。在1986—1995年,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和旅游接待的研究比例最高,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山水资源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到了1996—2005年和2006—2016年阶段,学者对两个领域的研究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被不断丰富,旅游资源类型更加多元化,文化和遗产旅游资源受到重视,乡村旅游、节庆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型资源开发成为研究热点。旅游资源开发也转向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关注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性,对古村落、遗产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等人文资源的开发中更加注重旅游影响与资源保护。
在旅游接待方面,因打破政府机构“招待所”和小型社会旅馆的大众印象,中国饭店业迎来合资酒店、星级酒店大发展期。在1986—1995年,学者对旅游接待的研究主要是一些老牌饭店的考察报告或经验汇总,研究内容涉及饭店服务管理、经济效益和发展战略等。到了1996—2005年和2006—2016年2个阶段,酒店业面临着新常态下的缓增长、调结构以及动力转型等挑战,酒店合并与收购、互联网+、战略联盟和分享经济等成为业界谈论的热点。虽然旅游接待的研究比例下降,但研究体系更加复杂。新一代消费人群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催生了传统星级之外的业态,旅游研究对象有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精品酒店和客栈民宿等不同类型,学界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和信息化管理,对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更多关注员工满意度、敬业度、离职意愿和心理契约等内容。
3.2.2旅游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比例先升后降,旅游管理和旅游市场比例逐渐下降
1994年以前,国内关于旅游教育的研究还处于零星探索阶段,学者主要研究旅游服务人员的技能培养。到了1996—2005年,中国旅游教育已初具规模,旅游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比例达到17.28%,学界对旅游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增加,旅游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成为研究主题。
在旅游管理领域方面,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企业始终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旅行社约27621家,比上年末增长3.6%。我国旅行社业务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研究内容主要关注旅游企业功能从单纯的经济功能扩展到复合的社会文化功能、旅游企业服务管理、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和企业绩效等。在1996—2005年,学者主要关注旅游业管理研究,包括旅游业部门管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在2006—2016年进入智能信息化时代,智慧旅游带动了旅游业发展的升级,2016年高等级景区互联网渗透率达到31.5%,网络销售尤其是移动端门票销售端口(微信/App)因为快速便捷的优势更受旅游消费者青睐,旅游攻略网站及在线旅游网站成为游客了解国内景区的重要途径。因此,这一阶段研究重点是旅游企业的网站管理、旅游App和网络营销等。
在旅游市场领域方面,1986—1995年期间,学者主要研究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對出入境旅游市场研究较少。1996—2005年期间,除了研究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内容外,学者逐渐研究市场竞争、市场信息、市场结构与市场定位等内容。在2006—2016年期间,中国入境旅游呈现出下滑、全面恢复转向持续增长等波动变化趋势,出境旅游则从高速增长步入成熟稳定期,主要研究出入境旅游市场,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等内容。此外,在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化和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因素的叠加下,学者对特殊旅游市场的研究增加,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自驾车旅游市场等,主要涉及市场规模、市场绩效、市场演变、市场竞争与细分等内容。
3.2.3理论与方法和综述研究的研究比例上升
随着旅游研究深入,学者对旅游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迅速增加,在2006—2016年,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比例达到16.31%。《旅游学刊》所刊文献重视质性研究与理论探索,除了理论与方法领域的文献外,在其他领域的旅游研究中,理论运用与方法创新也成为文献贡献的重要内容。在综述研究领域方面,《旅游学刊》发表综述类文献经过由无到占有重要比例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由一年中旅游现象的统计性描述到几十年旅游研究的进展分析,研究对象也更加集中于热点研究领域的旅游现象。在1986—1995年,综述类文献数量很少,主要涉及某一年的旅游业发展、游客投诉和旅游研究的综述;在1996—2005年,关于旅游研究进程的综述研究增加,既出现了旅游期刊的文献综述,又有对理论与方法、旅游学科、旅游规划与开发和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等研究领域的综述研究。在2006—2016年,综述研究比重明显增加,研究内容增加了旅游者、旅游地、理论与方法和专项旅游等领域的文献综述。
3.2.4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研究比例上升
旅游地和旅游者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创造和映射地方社会、文化、心理新的内涵,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联结下,不同旅游地被重新构造,“非原真性”的旅游空间出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社区和居民需求与利益被逐渐重视,旅游地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深入和多元化。在1986—1995年,学者主要研究旅游地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在1996—2005年,学者较多研究旅游地的发展现状和旅游地形象,少量文献关注旅游地规划、区域旅游以及社区居民等内容。在2006—2016年,涉及旅游地研究的比例迅速增加,主要研究对象为旅游地社区与居民、旅游发展模式与现状、旅游地形象与品牌、旅游地空间演化和区域旅游竞合等。
在旅游者领域方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旅游者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之中,通过旅游大数据,旅游者行为和选择被重新记录和运用,游客感知和满意度测量成为旅游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两个阶段,学者对旅游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第一阶段,涉及旅游者的环境认知、旅游动机、决策行为、顾客心理和旅游团队等研究内容。在第二阶段,主要研究涉及旅游者行为,包括旅游行为特征、决策行为、购买行为和休闲行为,以及旅游社交、旅游需求和旅游者满意度等内容。在2006—2016年,涉及旅游者的研究文献大幅度增加,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者满意度、游客感知、旅游行为与旅游动机等。
3.3研究方法比较
3.3.1 3个阶段的研究方法比较
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其中定性方法包括概念性和描述性两种,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构造模型、数理统计、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等。《旅游学刊》创刊以来,运用概念性、描述性、构造模型、数理统计、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研究方法的文献所占比重分别为2.22%、60.97%、2.41%、21.38%和13.02%。整体上,《旅游学刊》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比重为63.19%,而定量研究方法比重为36.81%,但从发展历程看,《旅游学刊》文献的研究方法在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6年3个阶段上有较明显变化。图8显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的描述性方法为主,比重分别为86.70%和80.34%。在第二阶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文献比例明显增加,构造模型、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等定量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到了第三阶段,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成主流,尤其是数理统计、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显上升,占第三阶段整体的比重分别为31.22%和23.84%。
3.3.2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比较
进一步比较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在1986—1995年期间,各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在理论与方法、旅游文化和旅游政策的研究领域中,概念性方法的比例较高,在旅游经济和旅游影响领域中,部分文献运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在1996—2005年期间,旅游经济、旅游市场、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影响和旅游者5个研究领域运用定量研究比较明显,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比重均超过了30%;理论与方法和旅游发展规划领域也有5%的文献运用了构造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在2006—2016年,超过一半研究领域文献运用了数理统计、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尤其在旅游交通、旅游经济、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市场和旅游者5个领域运用定量方法凸显,数理统计、构造模型与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的累计比重均超过80%。
4研究展望
《旅游学刊》走过的30年,基本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30年。《旅游学刊》不仅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中国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发展中,《旅游学刊》作为旅游学科权威期刊应义不容辞在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中承担新使命,可从4方面考量:
(1)树立核心作者群。由于《旅游学刊》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核心作者群,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旅游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者需更多在《旅游学刊》发文,尤其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引领旅游学术研究的新思想,将旅游学科研究推向更高阶段,形成《旅游学刊》非常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核心作者群。
(2)关注热点趋精细化和前瞻化。从关键词所关注的热点看,《旅游学刊》30年来关注的熱点日趋精细化和前瞻化。因此,在未来研究中,《旅游学刊》关注热点从时代特点、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和行业新变等特征,推动研究热点继续向着精细化和前瞻化发展。
(3)研究领域趋引领化和理论化。首先,《旅游学刊》在研究领域中一直注重国家政策性和前瞻性,第二阶段的《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和第三阶段的《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在被引频次和下载量方面分别处于第1,而这2篇文献在各自阶段中均是国家和市场所关注热点领域,前瞻性很强,由此成为研究领域引领性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极高影响。由此,在未来发展中,《旅游学刊》应继续朝引领性方向发展,成为旅游学术界旗帜性刊物。其次,从研究领域特点及演变趋势看,理论与方法和综述研究是《旅游学刊》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每期几乎有综述类文献,与国际性著名期刊Tourism Management接轨紧密(其每期也发表综述类论文),表明《旅游学刊》非常注重学科的发展,刊文注重凸显理论性成果。由此,在未来发展中,《旅游学刊》应继续注重理论化发展方向,真正成为旅游学术理论研究的阵地和观点碰撞的平台。
(4)研究方法趋定性和定量唇齿相依化。从整体上看,定性方法是《旅游学刊》主要研究手段,到了第二和第三阶段,定量研究比重明显提升,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较明显,符合当下旅游学术界针对研究方法呼吁定性回归,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由此,《旅游学刊》未来发展应进一步推动定性和定量结合,厘清定量方法是学术研究手段,而定性方法是学术研究目的的关系,注重提升理论和学术观点。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周小芳]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