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认知视角的自主招生考生报考机制研究

李东洋
摘要:以西安高校为例,尝试揭示自主招生过程中考生报考志愿的心理认知活动规律,界定考生对志愿信息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志愿信息图示的构建与志愿信息采纳的实施两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导致考生最终的报考决策可能趋向非理性化。
关键词:自主招生制度 心理认知 前志愿信息图示 后志愿信息图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自主招生并非总是会按照高校计划和考生意愿而完成合理匹配,匹配在招生过程中常出现“市场失灵”,对考生录取构成一定风险。以往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校方招生制度的改革上,鮮有从考生自身维度出发来分析自主招生过程的内在机理。实际上,自主招生的录取效果不仅与校方招生计划和程序有关,也牵涉到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包括考生大脑中对所报目标志愿信息图示的构建和采纳等一系列认知趋向,关乎考生录取成败与录取质量。鉴于自主招生过程中考生心理认知的重要性,从心理认知视角对考生自主招生机制进行分析,也试图为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自主招生过程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随机选择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等西安四所院校参加过自主招生的156名大一新生展开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
1 对报考志愿的心理认知界定
心理认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着重分析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心理认知非常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人脑中的已有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知识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它认为认知就是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人则被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图示1作为人们生活中运动程式和感知互动的认知结构,被用来分析隐喻,能够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结构性和连续性。
基于这种解读,心理认知过程通常被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反应则被解释为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而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若把自主招生的考生作为认知主体,可以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各类信息在考生填报志愿过程中的认知取向,在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志愿信息基础上,完成对目标志愿信息图示的构建和采纳这一全过程。
2 志愿信息图示的构建
志愿信息图示用来分析考生报考志愿的结构性和连续性,分为前志愿信息图示和后志愿信息图示两种类型,比例如图2所示。
2.1前志愿信息图示
根据图示理论,前志愿信息图示可被定义为考生大脑中对往届报考情况的记忆、结构和图示,前志愿信息用来分析已有的记忆、结构和图示的同化的问题。亦即,若考生对申请志愿的信息的理解与前志愿信息图示相符合,则表明该信息同已有的信息图示是相容的,从而被已有的信息图示同化。通过这种方式填报志愿的考生在问卷调查中所占的百分比只有69.5%。据曾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多名大一新生访谈结果,考生填报志愿具有鲜明的前志愿信息图示特征,其对志愿信息的认知普遍存在当前信息同往届志愿相容的现象,这可以被解释为,前志愿信息图示更容易充分接收、理解和掌握当前各种信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录取风险。
2.2后志愿信息图示
图示理论认为,多数情况,人脑的前志愿信息图示与当前志愿信息是不相容的,前志愿信息图示往往会被陌生志愿信息顺化和修正。亦即是说,考生面对陌生志愿信息需要通过大脑学习机制建构后志愿信息图示,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后志愿信息图示与前志愿信息图示相互补充或抵触。后志愿信息图示的这一顺化和修正,是通过考生的具身认知过程来完成的,亦即通过考生对报考环境的切身体验,在身体、志愿信息和信息环境相互嵌入和融合的情境过程中把握和理解陌生信息。经过具身认知的顺化和修正机制,在考生大脑中形成后技术图示。然而实际调查的结果却与理论分析的结果背道而驰,抽样调查中考生的后志愿信息图示并不明显,只有30.5%的考生建立了顺化和修正机制,更多考生对志愿信息的认知属于前志愿信息图示。
3 志愿信息采纳的实施
填报志愿中信息图示的构建,表明考生在对报考和录取情况具备了认知条件,但是纯从认知到实践还需要志愿信息采纳这一环节。具体地,影响考生采纳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心理认同、主观规范和意向性三个方面,问卷调查中156名学生的认同性选择如图3所示。
3.1心理认同分析
心理认同体现在有用度、易用度和感知风险方面。随着有用度和易用度的缓慢加深和感知风险逐渐增强,考生的心理认同也会逐步加强。从时间语境上,问卷中156名大一新生考生对往届报考情况和当前陌生志愿信息条件呈现时间序列的展开和展现,发现仅有32.6%的考生愿意增加对当前相关志愿信息的心理认同,考生更倾向于把有用度和易用度更高的往届志愿信息作为参考;而从空间语境上,考生需要面对来自当前志愿信息中另一选择空间上陌生志愿信息的输入冲击,高达77.4%的考生难以克服空间语境带来的负效应变化,尤其在前期志愿落选的情况下,容易忙中出错,导致心理认同较差。
3.2主观规范分析
主观规范与考生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有关,并融入和渗透于填报志愿的全过程,并且这种融入和渗透是无形的、很难自觉地,为考生们普遍遵守和信奉。如果所报志愿信息吻合和相容了自身的主观规范,就会大大增加该志愿被采纳的几率。针对该问题,笔者对西北大学37名考生进行过专门访谈,详细询问和理解他们填报志愿以及与其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的行为标准,发现该校样本考生在填报西北大学志愿时有着较为明确的主观规范,发现83.5%的考生志愿信息与其主观规范是相容的。
3.3意向性分析
意向性是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原本是哲学上的术语,通常用来描述人与世界的关系。这里主要指考生填报志愿过程中一种意识倾向。与心理认同和主观规范不同,意向性有随机和偶现的性质。基于意向性,容易形成考生——志愿信息——录取的建构和重构,考生采纳新志愿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西安财经学院考生的问卷调查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因为,该校样本竟有高达56.5%的考生曾经在毫无任何理由情形下,频繁更改志愿信息,显然是受到了意向性的指引,在实际填报的行动中发出志愿的采纳行为。
4 结论
本文揭示了自主招生過程中考生报考志愿的心理认知活动规律,界定考生对志愿信息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志愿信息图示的构建与志愿信息采纳的实施两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志愿信息图示的构建方面,前志愿信息图示的对考生认知造成的影响较为显著;志愿信息采纳的实施方面,考生行为受到来自心理认同、主观规范和意向性三方面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这种解释,考生最终的报考决策可能趋向非理性化,这也可能是引发高校自主招生与考生报考之间的匹配出现“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42- 47.
[2] 贾杲.论化的内涵与结构[J].现代哲学,1992(1):49- 52.
[3] 吴根洲,甘齐.高校招生自主权: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13- 19 .
[4] B.A.Nijstad,W .Stroebe.How the group affects the mind:A cognitive model ofidea generation in group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 eview,2006(3):186- 213.
[5] M.Wilson.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J].Psycho- nomic Bulletin R eview,2002(9):625- 636.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