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实现社区门诊设立审批“一次办好”
青州市以政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办好”为改革目标、以权责清单为基础、以流程再造为关键、以“互聯网+”为支撑,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对社区门诊设立进行全链条优化,实现社区门诊设立审批“一次办好”,为推进更多领域实现“一次办好”铺平道路。
一、全面剖析,找准问题症结
在对社区门诊设立进行全流程诊断过程中,通过对“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两大审批阶段的细致梳理,理清了社区门诊设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
一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社区门诊设立审批涉及卫计、市场监管、住建等多个部门,由于审批流程未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配合,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如卫计局医疗机构设置名称规范与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登记名称规范要求不同,部分营利性社区门诊取得的许可证名称不符合企业注册登记要求,造成行政相对人无法取得营业执照。
二是“一次性告知”落实不到位。由于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服务指南,且大部分社区门诊挂靠在市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行政相对人大都从市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处获知办事流程和申请材料,但医院提供的申请材料更新滞后、填表说明不具体、工作人员对设立政策不熟悉,造成行政相对人不能一次性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
三是“两集中两到位”执行不到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等问题,卫计局未将社区门诊设立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政务服务窗口,行政相对人需先将申请材料提交至窗口,经窗口工作人员初审后再送至卫计局审批服务科进行正式审核,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
四是审批周期长。社区门诊需经“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两个阶段审批方可设立,并且设置审批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前置条件不可并行。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设置法定时限为30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批法定时限为45日,共计75日,超长的审批时限严重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成本。
五是跑腿次数多。前期,全链条优化工作推进小组走访了10所社区门诊,其中营利性社区门诊8所,非营利性社区门诊2所,行政相对人普遍反映社区门诊设立审批过程中跑腿次数多,而且大多是因为提报材料不完整或者表格内容项填写不符合要求造成的,如青州市经济开发区锦绣乾城卫生所在设立过程中跑腿不下20次。
二、刀刃向内,疏通堵点难点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青州市以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为原则,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梳理事项、压减要件、优化流程等举措,疏堵点,补短板,实现了社区门诊审批设立环节的最优化。
一是梳理事项,力促链条事项多又全。会同市职能办、卫计局成立社区门诊设立全链条优化工作小组,召集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办、住建局、规划局、房产交易中心、社保局、消防大队等单位进行座谈,梳理出可纳入链条的办理事项和要件,认真剖析社区门诊设立基本流程存在的不足,找准症结,明确可优化的服务环节和服务事项,将社区门诊设立所涉及的单位和事项全部纳入全链条优化,最大限度简化优化社区门诊设立相关事项。
二是压减要件,全面缩短办理时限。将“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两个审批时限分别压缩到10个工作日和20个工作日,压缩后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减少33天。杜绝重复提交材料,将两个审批阶段均需申请人提供的建筑设计平面图,优化为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提交。简化相关审批手续,明确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改建、扩建工程,无需办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消防验收或者备案手续;租赁房屋开办社区门诊的,提供与房东签订的租房合同,不再需要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备案。
三是整合资源,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设置社区门诊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实行“一口受理、一口出证”。重新梳理绘制社区门诊设立流程图,明确办理依据、办理条件、提报材料、基本流程等11项要素,形成《青州市社区门诊设立全链条服务指南》,并在政务服务网对外公开,同时在窗口显要位置摆放,供行政相对人取阅,避免出现申请材料缺失。设置温情提示,主动帮助申请人规范设置符合企业注册登记和医疗机构登记的名称,减轻申请人各项成本。
四是借力网络,真正实现“一次办好”。开设公共邮箱,向行政相对人“一揽子”提供表格样式和填写说明,行政相对人通过电子邮箱将有关申请材料发送至政务服务中心卫计局综合受理窗口,窗口预审后出具“审核意见说明”,申请人全部修改无误后再次网上提报申请材料原件扫描版,供窗口下载打印并进行内部流转,直至《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整个办理流程,行政相对人只需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取证,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已有7个行政相对人通过“一次办好”模式顺利取得社区门诊设立审批,真正节约了成本,激发了创业热情。
依托社区门诊设立全链条优化的经验做法,青州市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将“一次办好”延伸至民办幼儿园设立、企业职工退休、社保缴纳等民生领域,今年还将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一次办好”。□E:WHG
关键词:社区门诊 设立 一次办好
一、全面剖析,找准问题症结
在对社区门诊设立进行全流程诊断过程中,通过对“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两大审批阶段的细致梳理,理清了社区门诊设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
一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社区门诊设立审批涉及卫计、市场监管、住建等多个部门,由于审批流程未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配合,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如卫计局医疗机构设置名称规范与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登记名称规范要求不同,部分营利性社区门诊取得的许可证名称不符合企业注册登记要求,造成行政相对人无法取得营业执照。
二是“一次性告知”落实不到位。由于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服务指南,且大部分社区门诊挂靠在市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行政相对人大都从市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处获知办事流程和申请材料,但医院提供的申请材料更新滞后、填表说明不具体、工作人员对设立政策不熟悉,造成行政相对人不能一次性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
三是“两集中两到位”执行不到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等问题,卫计局未将社区门诊设立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政务服务窗口,行政相对人需先将申请材料提交至窗口,经窗口工作人员初审后再送至卫计局审批服务科进行正式审核,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
四是审批周期长。社区门诊需经“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两个阶段审批方可设立,并且设置审批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前置条件不可并行。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设置法定时限为30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批法定时限为45日,共计75日,超长的审批时限严重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成本。
五是跑腿次数多。前期,全链条优化工作推进小组走访了10所社区门诊,其中营利性社区门诊8所,非营利性社区门诊2所,行政相对人普遍反映社区门诊设立审批过程中跑腿次数多,而且大多是因为提报材料不完整或者表格内容项填写不符合要求造成的,如青州市经济开发区锦绣乾城卫生所在设立过程中跑腿不下20次。
二、刀刃向内,疏通堵点难点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青州市以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为原则,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梳理事项、压减要件、优化流程等举措,疏堵点,补短板,实现了社区门诊审批设立环节的最优化。
一是梳理事项,力促链条事项多又全。会同市职能办、卫计局成立社区门诊设立全链条优化工作小组,召集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办、住建局、规划局、房产交易中心、社保局、消防大队等单位进行座谈,梳理出可纳入链条的办理事项和要件,认真剖析社区门诊设立基本流程存在的不足,找准症结,明确可优化的服务环节和服务事项,将社区门诊设立所涉及的单位和事项全部纳入全链条优化,最大限度简化优化社区门诊设立相关事项。
二是压减要件,全面缩短办理时限。将“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两个审批时限分别压缩到10个工作日和20个工作日,压缩后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减少33天。杜绝重复提交材料,将两个审批阶段均需申请人提供的建筑设计平面图,优化为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提交。简化相关审批手续,明确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改建、扩建工程,无需办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消防验收或者备案手续;租赁房屋开办社区门诊的,提供与房东签订的租房合同,不再需要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备案。
三是整合资源,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设置社区门诊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实行“一口受理、一口出证”。重新梳理绘制社区门诊设立流程图,明确办理依据、办理条件、提报材料、基本流程等11项要素,形成《青州市社区门诊设立全链条服务指南》,并在政务服务网对外公开,同时在窗口显要位置摆放,供行政相对人取阅,避免出现申请材料缺失。设置温情提示,主动帮助申请人规范设置符合企业注册登记和医疗机构登记的名称,减轻申请人各项成本。
四是借力网络,真正实现“一次办好”。开设公共邮箱,向行政相对人“一揽子”提供表格样式和填写说明,行政相对人通过电子邮箱将有关申请材料发送至政务服务中心卫计局综合受理窗口,窗口预审后出具“审核意见说明”,申请人全部修改无误后再次网上提报申请材料原件扫描版,供窗口下载打印并进行内部流转,直至《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发。整个办理流程,行政相对人只需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取证,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已有7个行政相对人通过“一次办好”模式顺利取得社区门诊设立审批,真正节约了成本,激发了创业热情。
依托社区门诊设立全链条优化的经验做法,青州市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将“一次办好”延伸至民办幼儿园设立、企业职工退休、社保缴纳等民生领域,今年还将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一次办好”。□E:WHG
关键词:社区门诊 设立 一次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