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于欣+房国忠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当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东北地區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情况对东北地区的振兴有直接影响。本文对东北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东北地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东北地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农村人力资源 四化同步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为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政府制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随着该计划的逐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但较之东南沿海仍有较大差距,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老工业基地与“四化同步”发展
老工业基地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国家的投资建设形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域或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四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其振兴与东北地区农村“四化同步”发展密不可分。
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1]。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2017 年国家又先后强调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展开。
1.2 东北农村未来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三化协调”基础上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战略。2004-2017年中央连续14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理清了有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改革思路和内在逻辑关系,“农村”问题的改革和“农业”问题的改革,最终都必须通过“农民”来实现。东北农村未来的发展应以实现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信息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利用东北的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培养农业产业工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文明建设等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培养职业农民,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利用东北耕地成片的优势,将传统的“农场”变成“农厂”,实现规模化经营,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1.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东北三省四化发展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四化发展的整体性水平不高,总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城市与农村,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全面振兴,应建立在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反过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能够带动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
2 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四化”同步助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2.1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素质偏低
东北三省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①。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素质偏低带来了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低的农民工就业能力,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思想观念的发展,使他们缺乏经营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2.2 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高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 Schultz)认为,“一个亦步亦趋仿效其父辈种田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劳动何等艰苦,只能取得微薄的收获。但一个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土壤、植物、动物与机器的农民即使在不毛之地上却可能生产出丰硕的食物,且他也无需干得太长、太辛苦。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后者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3]”。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东北地区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7.52‰,且以初级水平为主②。农民较低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水平,无法实现东北地区将“农场”变成“农厂”,靠少数人实现规模经营来达到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
2.3 农村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
东北地区农村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气候原因,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农民存在大量的农闲时间,形成季节性的农村人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群的不断建设,东北地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降低,也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的闲置。
2.4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在我国全国范围内都进行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4]。在东北地区,这些流动的农村人力资源往往都不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年轻又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源,这让人们更加担心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5]。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造成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出现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对东北的工业造成了影响,许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
2.5 农村劳动力的健康保障水平不佳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健康保障水平不佳。健康与否标志着劳动力身体素質的好坏,劳动力的健康状况也进一步反映出了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从有卫生处理设施的镇或村比重来看,东北地区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③,同时在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方面,东北三省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也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
3 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四条可供参考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3.1 培养技术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保障老工业基地工业的稳定发展,应设法将东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当中。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一定的基础,应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工业急需的机电、数控、焊接等工科专业,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同时与企业形成就业合作关系,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保证。政府也应当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给予支持。
3.2 培养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职业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偏向和财政倾斜,尤其是大力发展东北农村地区比较薄弱的高中教育,为培养“职业农民”打基础。其次,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的投资力度,对滞留农村的劳动力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使不同基础的农民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都得到提高。最后,应大力发展本地区农业院校如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教育专业,适当放松对东北地区农业户口考生的招生要求,从而培养出愿意留在东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人才。
3.3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东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玉米、豆类、甜菜、牛肉、牛奶、绵羊毛和禽蛋[6],可以将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精加工之后再投入市场。这一过程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以及后续的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工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开设农产品加工的培训课程,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培养为满足相关技能要求的农业产业工人,最终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目的。
3.4 增加医疗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健康状况存在隐患。东北地区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重点应放在农村预防性卫生工作和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医院卫生院上,加强农村卫生处理设施、医疗设施的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东北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减轻农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进而增强医疗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华雯文.振兴老工业基地:东北旧貌换新颜[J].新长征,2009(10):25- 26.
[2] 赵苛苛,雷磊,吴琼.东北三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4):66- 67.
[3]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J].美国社会服务评论,1959,6(33):109- 117.
[4] 尹豪.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东北亚论坛,2004,13(2):18- 22.
[5]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 刘彦随,甘红,王大伟.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2):149- 153.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当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东北地區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情况对东北地区的振兴有直接影响。本文对东北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东北地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东北地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农村人力资源 四化同步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为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政府制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随着该计划的逐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但较之东南沿海仍有较大差距,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老工业基地与“四化同步”发展
老工业基地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国家的投资建设形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域或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四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其振兴与东北地区农村“四化同步”发展密不可分。
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1]。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2017 年国家又先后强调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展开。
1.2 东北农村未来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三化协调”基础上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战略。2004-2017年中央连续14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理清了有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改革思路和内在逻辑关系,“农村”问题的改革和“农业”问题的改革,最终都必须通过“农民”来实现。东北农村未来的发展应以实现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信息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利用东北的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培养农业产业工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文明建设等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培养职业农民,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利用东北耕地成片的优势,将传统的“农场”变成“农厂”,实现规模化经营,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1.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东北三省四化发展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四化发展的整体性水平不高,总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城市与农村,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全面振兴,应建立在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反过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能够带动东北农村“四化同步”发展。
2 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四化”同步助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2.1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素质偏低
东北三省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①。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素质偏低带来了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低的农民工就业能力,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思想观念的发展,使他们缺乏经营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2.2 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高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 Schultz)认为,“一个亦步亦趋仿效其父辈种田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劳动何等艰苦,只能取得微薄的收获。但一个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土壤、植物、动物与机器的农民即使在不毛之地上却可能生产出丰硕的食物,且他也无需干得太长、太辛苦。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后者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3]”。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东北地区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7.52‰,且以初级水平为主②。农民较低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水平,无法实现东北地区将“农场”变成“农厂”,靠少数人实现规模经营来达到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
2.3 农村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
东北地区农村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气候原因,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农民存在大量的农闲时间,形成季节性的农村人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群的不断建设,东北地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降低,也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的闲置。
2.4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在我国全国范围内都进行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4]。在东北地区,这些流动的农村人力资源往往都不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年轻又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源,这让人们更加担心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5]。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造成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出现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对东北的工业造成了影响,许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
2.5 农村劳动力的健康保障水平不佳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健康保障水平不佳。健康与否标志着劳动力身体素質的好坏,劳动力的健康状况也进一步反映出了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从有卫生处理设施的镇或村比重来看,东北地区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③,同时在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方面,东北三省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也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
3 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四条可供参考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3.1 培养技术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保障老工业基地工业的稳定发展,应设法将东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当中。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一定的基础,应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工业急需的机电、数控、焊接等工科专业,培养大量技术工人,同时与企业形成就业合作关系,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保证。政府也应当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给予支持。
3.2 培养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职业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偏向和财政倾斜,尤其是大力发展东北农村地区比较薄弱的高中教育,为培养“职业农民”打基础。其次,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的投资力度,对滞留农村的劳动力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使不同基础的农民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都得到提高。最后,应大力发展本地区农业院校如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教育专业,适当放松对东北地区农业户口考生的招生要求,从而培养出愿意留在东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人才。
3.3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东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玉米、豆类、甜菜、牛肉、牛奶、绵羊毛和禽蛋[6],可以将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精加工之后再投入市场。这一过程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以及后续的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工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开设农产品加工的培训课程,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培养为满足相关技能要求的农业产业工人,最终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目的。
3.4 增加医疗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健康状况存在隐患。东北地区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重点应放在农村预防性卫生工作和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医院卫生院上,加强农村卫生处理设施、医疗设施的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扩大东北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减轻农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进而增强医疗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华雯文.振兴老工业基地:东北旧貌换新颜[J].新长征,2009(10):25- 26.
[2] 赵苛苛,雷磊,吴琼.东北三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4):66- 67.
[3]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J].美国社会服务评论,1959,6(33):109- 117.
[4] 尹豪.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东北亚论坛,2004,13(2):18- 22.
[5]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 刘彦随,甘红,王大伟.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2):149-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