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薛云飞
摘 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由原来的电脑课、计算机课发展而来。许多人都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电脑课、计算机课,其实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改变了知识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策略
根据对教学策略理论进展的启示,及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因此在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实际问题出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行之有效的。
1 教师要提出适合探究的主题
若要提出适合探究的主题,教师首先就得关注“学生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否则,探究学习就无从谈起。探究主题应该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生活、自然或社会中的问题。探究主题必须是可以促进学生愿意探究、能够探究,并在探究中可以获得情感升华的。学生稳定的、持久的探究意愿是建立在某种兴趣与心愿基础上,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初始的兴趣与心愿并不稳定,关注的内容也相对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活动世界。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主题。其次,注意选题范围与学生的能力。探究问题题目设计太大,似乎很有雄心壮志,但实际上可能自己也不清楚想做什么。这类问题往往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根本无法胜任的。题目太宽泛,没有任何时间、地点、范围、内容的限制,探究问题的触角可以很大很多,学生的时间、精力都不允许他完成这样的任务。如果进行这样的探究问题,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头小身体”。题目也不能太小,题目太小,像在回答一道练习题,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探究问题取得的那些收获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新异独特的思路要表示极大的赞赏,并加以鼓励。对优秀作品要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评估,形成教育再生的形式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如:一个很有创意Flash动画,一幅精美的图形图像设计,一个非常适用并能进行推广的程序设计。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对创新进行激励,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成果展示作为终端评价的方式,更有利于推动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一个良性循环当中,使探究学习不断健康地发展下去。因此我根据学生对上网的喜爱,使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创设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上网”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上网”的基础操作知识早已不是问题,所以这一探究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 教师要合理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
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教学控制与封闭和保守联系在一起,认为教学控制就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和接受学习的产物,而探究学习是自由和开放的,与接受学习相对立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不敢有所作为,使学习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反而下降。要让学生充分地探究与思考,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非指导性的探究。同时,探究学习并非忽视教学控制,它需要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教学控制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这些要点都需要在意,教师应尽可能使指导做到必要而充分。为此,首先要避免教师介入过早的情况,因为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其次也要避免介入过晚,以致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陷入学习困境之中。而这一点,在实际的操作中是比较难把握的。因为每一课内容每一个班级都是不一样,所以只能根据学生的反应作一个大致的判断,随时准备调整教学控制。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掌握,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让教师掌握好这个“度”,一直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想要找到的答案。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出其不意,难以保证他们按原定的“轨迹”前行,更加不能担保其活动的全过程都保持浓厚兴趣,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听学生说说而已就放手不管,而是要见证活动的全过程,时刻提高指导意识,对学生活动进行即时性指导,以保障其活动有实效。不管是创设情境而产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直接提出的课题,或是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还是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课题……不管课题是预设还是生成,都需要老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所提问题的简单化、浅显化时,老师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挖掘出更有实践价值的课题;如果学生提出想研究的课题过多过杂时,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选择有特色的课题来探究。
3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平台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力求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因而要特别强调合作分工的必要性,给予能力较差的学生表现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此活动中来,有机会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同时也要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明白:作为同一活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完成任务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位同学一起在活动中成长。因此,他们在活动的同时得关注小组成员的表现,并学会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进步,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没有流离于活动之外。因此,在对待学生时,教师不能将学生简单地看作整齐划一的标准零件,而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客观对待。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平台,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基于自身基础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协作,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各种硬件、软件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刚刚学会的软件,没过几个月就被新的、功能更强大的软件所代替,导致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这给传统的“知识教育”的教育思想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依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2]李光星.兴趣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
[3]黄果.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