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任永红
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学有价值、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保障和基础,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所提高、进步和收获,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均有所发展。本文就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为了教而教,为了考试而教,而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去展现教育的内涵。
1 优化教材内容
1.抓牢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我们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教学内容,一些过于复杂、困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删减。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做要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教学
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只是在听知识,记笔记,做练习,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接纳情况。教师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机械,不会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途径,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因为对抽象的计算不感兴趣,这和学科特点有关。教师要打破书本认知和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通过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式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比如,在教学面积、周长的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自己腰围、文具盒、桌子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都喜欢玩,喜欢游戏,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远远要高于学习。游戏是一种无意的活动,而学习是一种有意注意,后者让学生学习感到压力和紧张感,而前者让学生感到放松,在愉快的心境下积极投入。教师不妨把学习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把有意注意学习变为无意注意行为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受学习气氛的影响,个体学习由于没有外界的压力,容易放松,产生懒惰的学习情绪。而且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面有局限,一旦遇到学习的阻碍就不能突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是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组际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更可纠正个别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通过横向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正确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育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对学校、对学生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多年来一直有着许多的争议,正确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了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也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要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学生的能力所不及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上,也就是说要体现在调动学生这一认识及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当然,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排除教师与学生双方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教学的共同体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和权威,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学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社会赋予的权利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要以服务学生的心态与学生友好相处。
4 启迪引导,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抽象、归纳、总结、概括等能力。”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发散性思维在数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趣味””障碍”、”问题”等方式激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并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通过不断的训练探索解题的捷径,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打好基础。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我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不一会,学生纷纷举起来折好的1/2的图形给我看。其中有一个学生高举双手说:”老师,我折出了圆的1/4”。我马上夸奖:”你的思维真活跃,老师要求的是1/2,你却创新折出了它的1/4,那你能给大家讲下1/4的折法和意思吗?”这位学生兴致勃勃的谈出自己的见解。我接着说:”那么除了1/2,1/4,大家不仿再试试还有别的折法吗?”学生马上思考动手,折出了1/3,1/6,1/8等,我看着大家的成果,满意的说:”我们能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最应该感谢谁呀!”大家纷纷把赞许的目光投向刚才那位同学。我趁机教导:”我们都要像他一样,勇于思考和创新,有很多种学习方法和模式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总而言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有全面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教与学的关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和建议[J].江苏教师,2011(01).
[2]高枝国.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2002(02).
[3]张玉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09).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