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吉华

    

    【摘要】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观察组(n=46例)和对照组(n=46例),两组病人均予以卧床休息、吸氧、β-受体阻滞剂等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病人加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病人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等特点。当前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病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6例)和对照组(n=46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5~75岁,平均(63.35±4.46)岁;梗死部位:下壁梗死14例,前壁梗死15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6例,前间壁梗死1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63.31±4.50)岁;梗死部位:下壁梗死16例,前壁梗死14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4例,前间壁梗死12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硝酸酯类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等,同时予以瑞替普酶10 mU静脉推注,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病人加以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国药准字号为J20130078,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开始治疗剂量为300 mg/d,3 d后改为100 mg/d。

    观察组病人加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号为AC20160702,由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日1次,每次75 mg。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内容

    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经治疗后,病人的心电图ST-T移至等位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有效:经治疗后,病人的心电图ST-T下移0.05~0.2 mV,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3)无效:经治疗后,病人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有效率=(显效+有效)/各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及统计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照组及观察组病例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及观察组病例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43%、9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病人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2%(3/46),其中心律失常1例,梗死后心绞痛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91%(11/46),其中心律失常5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斑块可聚集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形成又会影响心肌的供血,心肌供血的骤减可诱发心绞痛等症状。研究报道,破裂的硬化斑块可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聚集可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形成又会使心肌的供氧动脉发生堵塞,供养动脉堵塞后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表现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1]。此外,血小板激活后还可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使冠状动脉发生剧烈收缩,从而造成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心肌细胞的再灌注受到影響,因此,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吸收后可对机体中的环氧化酶形成不可逆性抑制功能,同时还可对花生四烯酸向血栓烷A2的转化作用产生抑制,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研究显示,即使仅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也能对血栓烷A2的形成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因此阿司匹林也被广大临床医师用于抗血栓治疗方案中。但在临床使用时应认识到阿司匹林的起效时间比较慢,需要连续数日使用方可方将其防治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血小板聚集的生理环节中,二磷酸腺苷、血栓素A2属于两个独立的致病路径,若能同时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栓素A2的生成,可发挥更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制剂,其可对二磷酸腺苷因子所诱导的血小板激活作用产生抑制功能,同时氯吡格雷吸收后还可与二磷酸腺苷的受体产生不可逆性的结合,有利于进一步阻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a/Ⅲb复合物的生成[2]。通过上述阻断作用后,血小板不能合成新的二磷酸腺苷受体,因此抗血小板作用更为彻底也更为持久。此外,氯吡格雷经机体吸收后还可对血小板的活化扩增作用产生阻滞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果表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可发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协同作用,并能通过多途径对产生血小板的活化及聚集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改善冠脉血流,抑制血栓扩展的

    作用,最终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伟伟,谷惠敏,吕晓蕾,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8,40(14):2186-2188+2192.

    [2] 赵亚男,王 晨,蔚有权,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08):595-598.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