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网络“小岗村”
张意轩 任咪娜
网购兴,村民富,一曲“东风”拂乡土
2011年春节临近时,网购热得发烫,快递频频爆仓,被誉为网络“小岗村”的沙集镇东风村热闹非凡,吸引众多目光聚焦。
东风村很独特。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三农信息化之路——农民自发地借助互联网迈向大市场、自我实现信息化,又借信息化反过来加速当地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网商三剑客”
开启“全村淘宝”
某日下午3时,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坐在屋檐下唠嗑的老人、小手冻得通红仍然在房前玩耍的小孩子、偶尔开过去的摩托车……一切看起来和华东平原上其他的村庄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到了四五点钟,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村里3米多宽的主干道上,摆满了打包好的快递,有发往上海浦东的,有发往北京中关村的,也有发往四川、重庆的,10吨左右的集装卡车一辆接一辆开到了村里,连调个弯儿都有点困难。吆喝声、汽车的鸣笛声交杂在一起,村子一下就热闹了起来。
东风村的这种“热闹”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村子里的人都说,这都是“淘宝惹的祸”——靠着在网上售卖拼装家具,东风村已经由昔日的“破烂村”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在东风村走家串户,就会看到土房的农家里,几乎户户都有电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一边抱着孩子,还一边上网和买家聊天。
提起东风村网店化的源头,大家通常会说起3个年轻人——孙寒、陈雷和夏凯,正是这“东风村网络三剑客”开启了东风村乃至沙集镇的网销之路。
起先,孙寒等从“宜家”卖场获得灵感,试水时尚创意家具,生意不错,却没有引来太多的关注和跟随。
突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东风村的传统产业——废旧塑料加工大受打击,而“三剑客”的生意依然红火。村里人便开始上门询问,模仿加入。
逐渐地,东风村就进入了“全村淘宝”的时代。如今的东风村,全村1000多户人家,开网店的已经有400多户,网店则超过了1000家,老人、妇女等原被认为与网络无缘的人也加入到这个“时髦”行业。
不只是东风村,孙寒们的“东风”已经扩散到了沙集镇。在镇上街道两边的店铺里,无论是卖手机的、卖衣服的、卖鞋的、卖农机的店,80%店铺里都开着网店。
“有一种千军万马、遍地开花的感觉”。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
推动产业 “三级跳”
发展速度超过了预想,如今的孙寒已经建成投产了占地7亩的新家具厂。每天生产200多套家具,当天就能售罄。
由于沙集镇网销采用就地采购生产的模式,这也直接带动了当地制造业完成“三级跳”——村民网商往往从自家小院里起步,一开始以家庭成员为主,一边猪圈,一边鸡窝,搭个棚子就开始干了,几千块或上万块钱的简易设备。接下来第二级跳,就开始雇人,规模上来了,上百平方米的场地,几十万元的投资。再往后,就是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厂房,雇工达到几十人,设备可达百万元、几百万元的规模。并且,不断有新网商加入制造的行列,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使得沙集家具加工制造业方兴未艾、生机勃勃。
沙集的网销借助“东风”开始从家具向其他产品延伸,如玩具、装饰材料乃至废塑产品。
全镇现拥有家具生产厂180多家,物流快递企业14家,板材贴面厂6家,网站专业服务商1家,其中仅物流快递费去年就可达到3000万~4000万元。
“天天快递”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睢宁县设了两个营业点,一个在睢宁县城,另一个在沙集镇东风村。设在东风村的营业点运费收入每天7000元左右,而设在县城的营业点,却1000元不到,网销对物流快递业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围绕网销和加工形成的产业生态中,又出现了新的商业形态。东风村入驻了首家为网商们提供法律、网络知识的服务公司。
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电不够用了。去年年底,镇上专门为此安装新电路,电线杆都要更换成更高更粗更挺拔的型号。
“返乡温情”
填补“空巢现象”
网店经营所填满的,并不仅是农民的“钱袋子”,更有家人相守的温情、故土的依恋。
网店带来的经营效益是明显的。据测算,沙集网店年销售已有三四亿元的规模。东风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以前的5700多元提高到了去年的7500多元。并且,东风村还将自己的亲人拉了回来。因外出打工产生的“空巢现象”曾是东风村的尴尬。而现在,村里常常可以见到年轻人明显增多了,不仅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还不断地在招工。提起原来的东风村,老村长说:“说句夸张的话,有人去世,找4个抬棺材的年轻人都凑不齐。”
而现在,全村90%的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特别是年轻人,拥有网络知识,让他们都成了网销或制作的骨干力量。
“以前孩子们在外地打工心里总是担心,现在,一家人在一起热热乎乎的,心里也踏实。”村民胡翠英说。
除了在家中直接参与外,村里一些在外地读书或者工作的年轻人在网上接单,由家中的父母发货,远程连接成一个有效的商业体。
不过,这些人还不够。该村还吸纳了大量外来打工者。据推算,2011年全村外来用工量需要1000人左右。如今走在村子里,“网络设计”、“客服”等招工信息随处可见,村内打工者的薪酬水平也明显上升,一个熟练木工的日薪可达150~200元。小工和客服的收入也能达到50元一天。
鼓起来的不仅是钱袋子,通过网购,与天南地北的人打交道,村民的眼界开阔了。“村民们在网上不但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见识,而且又多了一条学习知识的途径,现在很多人遇到问题都知道去网上找‘老师”。夏凯说。
沙集模式
成长与烦恼相伴随
如今,东风村的网销“东风”已经吹出了睢宁县,吹到了全国各地。村外的、镇外的、省外的人,开始络绎不绝地到东风村“淘宝”。
但是“沙集模式”细胞裂变式的快速复制带来很多问题,如产业的水平不高,“砸价”竞争,利润变薄,质量、服务不到位,管理上的隐患等。此外,资金、土地和管理等掣肘也成为孙寒等有着进一步发展规划的网商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东风村面对的主要是“三品”问题,即品质一般,品牌不够响,品种缺乏独创。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东风村的农民网商们已经开始行动。
截至目前,东风村注册的商标已经突破了200个,一些先行的网商们开始申请专利。不仅如此,去年12月中旬,他们还成立了“睢宁县沙集镇电子商务协会”,开始规范网销行为,提升品牌;集体跟物流、电信等商谈,团购材料、配件等。“要相信农民自发的行动力。”汪向东说。
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提出了后置服务的概念,为农民网商的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空间。
对于未来的发展,东风村的网商们有着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这个市场是“没有边的”。
2010年9月,阿里巴巴召開“第七届全球网商大会”,唯一的“最佳网商沃土奖”颁给了沙集。12月,“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高层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社科院、国务院研究中心……沙集镇和东风村前所未有地迎来了这些“国”字号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部门管理者。
人人都对沙集的未来充满期待。东风村的老书记王维科笑着对汪向东说,他有一个愿望,要让东风村成为“苏北电子商务第一村”。汪向东胸有成竹地说,这个目标定位太小了,东风村要成为网络时代的“小岗村”,要让它为中国农民下一步的发展树立一个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