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赵静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本文将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和问题,针对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是改善民生、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其预算执行、经费管理等情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贪腐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和公信力。为适应新时期体制改革的要求,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必须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拨款力度的加大,为确保合理利用财政资金,保证其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及社会服务的高效性,必须建立内控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能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和管理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关键。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改革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以往个别单位存在的财政支出数额巨大、资金去向不明、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例如,2017年1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正式施行,在推动财务工作转型、加强市场竞争意识、提升领导对财会管理的重视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国家相关改革政策,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控制环境不理想、不完善是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缺乏有效的沟通,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和科室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形成平行的管理与制约模式。其次,领导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习惯了传统的控制模式和控制方法,忽视了控制环境和单位文化,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人为干预因素较多。此外,部分人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不當,对内部控制的思想和内涵缺乏理解,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将风险评估机制常态化,而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甚至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例如,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但评估和预测方式不科学,忽视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部分领导在反腐倡廉思想指导下,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提高,但对普通员工风险意识重视缺乏,导致基层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三)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偏差
随着国家行政审批事项的简化以及机构设置的调整,已经改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但仍然有部分单位,机构设置相对落后,没有实现与时俱进,亟待改进。例如,部门设置重叠、人数与部门职能不匹配等。另一方面,随着机构的合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机构设置偏差会影响职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形成管理漏洞和盲区,影响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保障,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内控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同时,内部监督还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从而采取调整和改进措施,是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从整体上看,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缺乏权威性,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工作受领导层约束较大,公正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并没有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更没有进行问责或惩处,导致内部控制效力不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且知识体系陈旧,影响其对内控制度的评价。此外,从外部监督上看,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对外部监督和审计缺乏理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对单位工作的不信任。从信息反馈上看,缺乏顺畅的内部控制流程反馈调节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及时存在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内控制度建设,影响内控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应落实并传达诚信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领导层应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全面提升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改变普通员工的行为方式,减少内控制度运行的障碍;提高对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领导层应承担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责任,跟进内控制度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定岗、定员、定编”的基础上,坚持 “精简、效能、节约”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工作特点,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合理机构布局,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财务审核管理等制度,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调整机构布局。在编制人员配置方面,既要避免人员冗余,增加费用负担,还应避免人员不足,影响服务水平,因此,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也是单位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意识,转变领导层思想,借鉴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单位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制定积极的应对方案。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引进先进的风险评估人才,使风险评估常态化、科学化。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内外监督体制
加强单位的内部监督,根据单位规模,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內部审计和监督的职能;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活动范围不受限制,能够顺利开展审计和监督工作,防止内部控制被人为绕过。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效果。对发现的内控缺陷,领导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问题的改进情况保持关注。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尤其是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可以不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引入外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多渠道、多维度的监管体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内控职能的发挥。
(四)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
加强信息分析,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的漏洞并予以改进。为提高员工反馈的积极性,广开言路,应加强物质和精神激励,或采取匿名反馈的形式,保持反馈渠道的通畅。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分享、交换信息,使各部门对单位的运作有整体了解,并通过协调沟通,确保内控制度顺利落实。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承担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重要责任,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偏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等。为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利用,保证国家资产不流失,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应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外监督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俊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7(07):255-256.
[2]曾青.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J].金融经济,2017 (08):183-184.
[3]王兴华.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6):41-42.
[4]汤双榕.建立与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29):66+68.
[5]张坤.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5):172-173.
(作者单位: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本文将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和问题,针对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是改善民生、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其预算执行、经费管理等情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贪腐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和公信力。为适应新时期体制改革的要求,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必须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拨款力度的加大,为确保合理利用财政资金,保证其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及社会服务的高效性,必须建立内控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能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和管理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关键。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改革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以往个别单位存在的财政支出数额巨大、资金去向不明、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例如,2017年1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正式施行,在推动财务工作转型、加强市场竞争意识、提升领导对财会管理的重视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国家相关改革政策,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控制环境不理想、不完善是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缺乏有效的沟通,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和科室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形成平行的管理与制约模式。其次,领导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习惯了传统的控制模式和控制方法,忽视了控制环境和单位文化,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人为干预因素较多。此外,部分人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不當,对内部控制的思想和内涵缺乏理解,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将风险评估机制常态化,而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甚至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例如,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但评估和预测方式不科学,忽视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部分领导在反腐倡廉思想指导下,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提高,但对普通员工风险意识重视缺乏,导致基层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三)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偏差
随着国家行政审批事项的简化以及机构设置的调整,已经改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但仍然有部分单位,机构设置相对落后,没有实现与时俱进,亟待改进。例如,部门设置重叠、人数与部门职能不匹配等。另一方面,随着机构的合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机构设置偏差会影响职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形成管理漏洞和盲区,影响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保障,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内控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同时,内部监督还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从而采取调整和改进措施,是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从整体上看,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缺乏权威性,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工作受领导层约束较大,公正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并没有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更没有进行问责或惩处,导致内部控制效力不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且知识体系陈旧,影响其对内控制度的评价。此外,从外部监督上看,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对外部监督和审计缺乏理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对单位工作的不信任。从信息反馈上看,缺乏顺畅的内部控制流程反馈调节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及时存在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内控制度建设,影响内控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应落实并传达诚信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领导层应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全面提升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改变普通员工的行为方式,减少内控制度运行的障碍;提高对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领导层应承担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责任,跟进内控制度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定岗、定员、定编”的基础上,坚持 “精简、效能、节约”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工作特点,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合理机构布局,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财务审核管理等制度,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调整机构布局。在编制人员配置方面,既要避免人员冗余,增加费用负担,还应避免人员不足,影响服务水平,因此,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也是单位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意识,转变领导层思想,借鉴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单位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制定积极的应对方案。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引进先进的风险评估人才,使风险评估常态化、科学化。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内外监督体制
加强单位的内部监督,根据单位规模,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內部审计和监督的职能;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活动范围不受限制,能够顺利开展审计和监督工作,防止内部控制被人为绕过。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效果。对发现的内控缺陷,领导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问题的改进情况保持关注。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尤其是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可以不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引入外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多渠道、多维度的监管体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内控职能的发挥。
(四)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
加强信息分析,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内控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的漏洞并予以改进。为提高员工反馈的积极性,广开言路,应加强物质和精神激励,或采取匿名反馈的形式,保持反馈渠道的通畅。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分享、交换信息,使各部门对单位的运作有整体了解,并通过协调沟通,确保内控制度顺利落实。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承担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重要责任,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偏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等。为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利用,保证国家资产不流失,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应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构设置,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外监督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俊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7(07):255-256.
[2]曾青.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J].金融经济,2017 (08):183-184.
[3]王兴华.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6):41-42.
[4]汤双榕.建立与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29):66+68.
[5]张坤.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5):172-173.
(作者单位: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