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主持人:张辉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财政部等多个国家层面及不同省市级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议的若干政策和意见,并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目前已经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127个,第二批特色小镇276个,其中以旅游为核心的小镇至少占到了一半以上,因此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毋庸置疑,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还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空间结构重构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如何科学地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又如何因地制宜,融合和协调旅游、科技、商贸等不同特色产业的关系和发展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特色小镇的风向、风口与风险
冯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100824)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5.001
关于特色小镇,我觉得现在比一年前、两年前看得更清楚了,特色小镇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清晰了。现在有三个非常主要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是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风向;第二是风口;第三是风险。
一、特色小镇的风向
第一,推还是不推?前一段时间,我最担心的就是特色小镇发展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国家有关部委会不会一声令下说特色小镇不让搞了?现在看来没有。这其实就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方向。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作为一种重要的城镇化的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决策层面充分的认识、高度的认可。各方面把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项内容,作为新经济发展的一项内容,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项内容。推还是不推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第二,能推多久?我觉得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有的人看政策的风向,去年似乎特色小镇热,今年特色小镇不热了,乡村振兴热了,也对特色小镇的红旗能打多久有疑问。我觉得政策层面上看,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并不冲突,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乡村振兴也有利于城镇化,包括特色小镇发展。在中国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当中,特色小镇作为一种重要的平台和抓手,在很长时间内,都能找到它的立足点,都有生命力。
第三,要推多少个?现在大的背景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未来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到方方面面。在特色小镇发展方面,也要追求有质量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规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质量摆在第一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数量的问题和质量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个回答。大家在预判,未来是不是还要按照一千个、两千个来推,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有质量地发展多少个?这块部委文件讲得很清楚,就是不搞区域平衡,不追求数量发展。有的地方以前规划了过多的特色小镇,就需要调整。
第四,按照什么样的模式来推?在此之前,国内关于特色小镇,比较多的是浙江特色小镇的模式。实际上,许多地方把浙江特色小镇可以学的和不可以学的,一股脑地进行了照搬,导致了很多问题。现在要分清楚可学的,就是创新的理念、政府改革的做法、社会资本的运用等等。但是浙江的特色小镇有它立足的基础,有历史条件、文化条件、产业条件等等限制,有很多是中西部地区不可学的。要把这两者分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这是未来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第五,谁牵头来推?地方会很直接地问,特色小镇哪个部委来主管?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未来特色小镇发展需要合力推进。特色小镇发展实际上已经纳入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中,而推进城镇化是由多部委协调机制来发挥作用。在这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牵头部门,未来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也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宏观管理应有利于克服特色小镇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
简要总结一下,未来特色小镇的风向,我认为是越来越清晰,不用担心特色小镇一刀切不让搞了。但是政策层面强调规范当头、高质量发展,吹了冷风,值得我们重视。
二、特色小镇的风口
特色小镇发展的风口,这里面有许多实际操作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寻找风口的过程中,我们对于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律,有了相对来说更接近于科学的认识。
第一,哪里有风口?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一定不能够四处开花,它一定只能是在适宜的地点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城市的周边应该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适宜空间,可以形象地说,特色小镇要拥抱大城市。还有,要依托现有的存量发展空间,像我们讲的园中镇、镇中镇。我在天津滨海新区,就建议他们在园区里搞小镇。交通沿线、交通便利的地方也有利于小镇发展。当然,有独特资源支撑的地方也可以发展特色小镇。
第二,什么类型的小镇有风口?旅游小镇有没有风口?基金小镇有没有风口?机器人小镇有没有风口?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产业经济的分析。产业经济的分析只有落到特定的空间上、落到特定的地点上,才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分析有意义,不能把简单的产业经济的分析套到小镇上去。今天我们非常强调小空间,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去研究一个小镇。对于一个地点上的小镇来讲,如果过去有发展的基因,现在有发展的条件,未来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这种小镇就值得发展。小镇的风口都是具体的。
第三,谁的风口?我认为,应强调联合创造生产力。特色小镇是大家协同合作的一个风口,关键是政府和企业有效的合作。如果我们只是强调企业的作用,让企业作为主导,一旦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就很有可能对于一个区域的社会发展,对于环境發展,对于长远发展兼顾不够。但是如果单纯地将小镇的工作交给政府部门,也有可能出现产业支撑不够、市场活力不足的危险,有可能出现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第四,什么姿态迎接风口?这里讲的是特色小镇以各种各样组团的形态,以各种连接的方式去迎接风口。有的地方强调小城镇与特色小镇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有的地方强调一个建制镇里面有几个特色小镇,比如上海枫泾镇就是这种案例。有的地方是小镇群,很多小镇星星点点,中间以交通连接线、以智慧化手段结合在一起。无论如何,特色小镇都应该置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之下,以协调、协作、协同的形式来获得生命力,不能孤立于各类城镇体系、区域发展体系之外。
第五,风口的黄金窗口期在何时?前两年,大家误以为特色小镇只能辉煌一两年,都要纷纷抢占这样一个战略的高地。这就导致“萝卜快了不洗泥”、泥沙俱下这样一种局面。现在,我们看到,特色小镇发展要经历较为漫长的培育期、生长期,几年只是打底,一般应在十年以上。那么,小镇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就应该制定一个较长时间的路线图。有的企业原先误认为要迅速地抓住所谓的黄金窗口期,要在一两年速战速决,我认为要做适当的调整。地方政府也应該有“留白”的意识,也就是条件不到,不要贸然去推动建设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的风险
我们要有效地提升小镇发展质量,几类风险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债务过度的风险。有的县市区,债务已超过一定警戒线。这些地方就不能再通过政府的债务平台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企业的资金不充裕,也要警惕债务过度的问题。
第二,房地产化的风险。特色小镇发展不能不搞房地产,很多房地产企业转向做特色小镇,我认为也有很多值得理解的原因。但是不能将房地产和房地产化混为一谈。一些房地产商打着小镇开发的名义,实际上还是买地、造房、卖房,那就会害了房地产自身,把地方政府带到泥沟里去。
第三,能力内存不够的风险。特色小镇是一个创新程度要求极高的空间,它的门槛比以往许许多多的发展空间要高得多。以往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误解,认为特色小镇的门槛很低,主体介入过多过滥。有的主体完全缺乏对小镇可持续运营的能力要求。
第四,宏观布局过度的风险。目前的政策是宽进严出,采取培育制。我认为这当中仍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培育制和宽进严出意味着小镇的总体数量缺乏一个非常有效的引导,在这方面留下的风险甚至比以前还要大。
(作者系该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收稿日期:2018-03-22)国家特色小城镇发展潜力百强评估研究
冯新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北京100044)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5.002
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契合了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当前,传统的城市大规模开发的模式已经不再具备条件,小规模、集约化的开发将成为新常态下的潮流。特色小城镇供给了以往没有的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很多融合的业态开始出现,也有很多新的模式开始产生,让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结成了一种新型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2016年,在借鉴浙江等地经验,且充分考虑到各地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开展了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培育对象原则上为建制镇,计划通过培育1000个特色小城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的发展。截至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公布了两批403个特色小城镇。同时,在地方层面,各地通过财税补贴、资金统筹、土地支持等方式积极鼓励各类特色小城镇培育。全国已有2/3的省(区、市)出台了政策文件,通过多种措施培育特色小城镇,包括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拓展小城镇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和高铁建设进一步加快,特色小城镇的通达性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改善有效提升了特色小城镇的承载力。2016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为小城镇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从近两年实践来看,各地积极稳妥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在特色小城镇培育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
自2016年中央有关部委启动特色小城镇培育以来,我们已连续三年跟踪403个国家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这些小城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部分镇具备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和投资潜力。经过三年的研究及梳理,我们优化了适用于特色小城镇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对403个国家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呈现国家特色小城镇的资源本底和发展潜力。
后期我们还将陆续呈现在某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小镇,例如:制造小镇、田园小镇、养老养生小镇、商贸小镇、运动小镇、科技小镇等,为小镇建设主体在产业、住宅、公共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各领域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引导各类发展要素向有特色、有潜力、可持续的特色小镇集聚。
在评价体系构建中,本着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前瞻性构建原则,从主要因子分析入手,结合发展实际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既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态势,又能反映发展潜力质量水平的指标,以准确表达小城镇的发展潜力状况。
评价体系由5个方面共21个指标(含复合指标)构成,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模型,定量计算出各镇综合发展潜力指数。
我们计划每年公布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的特色小城镇以及重要单项指标前20位的特色小城镇。随着每年的跟踪情况,评估样本库会与国家特色小城镇相关评价和评测结果同步调整,评估体系也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本次评估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百强镇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其工业基础和服务业发展相对领先。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性政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有一部分特色突出、发展较快的小城镇也迈入了百强行列。相比之下,东北地区进入前100名的特色小城镇较少,当地人口更多向大中城市集中,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除区域宏观经济低迷以外,人口净流出也是东北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明显劣势。
从经济区位来看,位于长三角经济圈范围内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共占据百名内的45席,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共占据35席,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部地区等省市区共占据14席,总体表现与三大经济圈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正向相关。除三大经济圈带动作用明显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涉及区域的特色小城镇均在发展潜力上表现亮眼。
从城市引领来看,百强镇中的六成位于大城市近郊,中心城市在产业、金融、科技、服务、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从交通条件来看,机场、高铁对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403个特色小城镇中,半数以上距高铁站不到40千米,70%以上位于机场100千米半径范围内,借助国家铁路网络带动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百强镇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在资源方面,全国403个特色小城镇中,拥有国家级文化或景观资源的镇有225个,比例为56%;拥有省级以上景观资源的镇有142个,比例为35%;拥有省级以上文化资源的镇有137个,比例为34%。而在百强镇中对应比例分别为81%、40%和39%,在比例和质量上均具备优势。
经济增长潜力方面,百强镇在经济实力、投资热度、人才集聚度、未来活跃度四个方面全面超越403个镇的平均水平,而产业集聚度上两者相差无几,这意味着百强镇的经济增长更多是由主导产业延伸出的多种复合产业增长拉动的。
城镇支撑体系方面,对比百强镇与403个镇的平均估值,4個元素均对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度,其中,镇区规模、市政配套、人居环境起到更多支撑作用,智慧生活目前虽整体依赖程度不高,但百强镇普遍比平均水平要高。
社会服务保障方面,主要衡量特色小城镇支撑体系软实力,通过对土地供给、政府效能、城镇规划等方面对城镇支撑体系进行评估,发现城镇规划的合理性、政府的政策支持及行政效能具有较大的推动力,而土地供给充沛对工业型城镇仍较为重要,对其他城镇的影响度不高。
生态安全方面,百强镇的环境整治力度明显高于其他特色小镇,在生态安全方面略有优势,但由于经济条件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碳排放、人均用水量、人均垃圾产量等高于平均水平,低碳生活方式在旅游类、健康养生类小镇多有体现,但尚未形成社会共识。
每个小城镇都应该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通过相互比较借鉴,确定自己的薄弱领域,并在最能提升综合实力的领域集中发力。希望我们这套指标体系对国家特色小镇的健康持续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尽管我们从研究者的角度已经初步提出了衡量和测度国家特色小城镇综合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作了一些评估研究,但要想使之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一些数据指标的取得非常困难,中国小城镇级别的统计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而不断修订、校正。
(作者系该院城镇规划院副院长;收稿日期:2018-03-24)
传统村落能否成为特色小镇?
罗德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Doi:10.396/j.issn.1002-5006.2018.05.003
特色小镇,由“特色”和“小镇”两个词组成。小镇是什么?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镇是指县和县级市以下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镇和乡有区别,一般来说,镇的区域面积比较大,人口比较多,尤其要有较多的非农业人口。主管部门虽然没有规定小镇一定要符合镇的行政区划,但是从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看,基本上都属于镇。镇的最根本因素是“聚集度”。当产业的聚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成为镇或者小镇。
特色小镇的特色,是比小镇更为关键的概念。特色可以是指某个产业或者行业,也可以是指有潜力发展成为产业或者行业的某项事业。要在这个产业、行业或者事业里占有垄断地位,或者至少是相当高的地位,并且要有相当程度的深耕水平,才称得上特色小镇。
有没有哪个传统村落,已经在某个行业上达到了比较高的聚集度和深耕水平呢?
旅游业是比较容易在乡村做起来的行业。我们先从旅游业谈起。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一个传统村落。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的客流量为750万,旅游收入约64亿。这个数据,跟乌镇也相差不太远了,甚至可以跻身国内一线旅游目的地之列。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业,至少为本村以及附近村民创造了5000个就业岗位。显然,光从乡村旅游业的数据上看,她是够得上特色小镇的标准的,实际上她也确实入选了住建部和发改委评选的第一批特色小镇。
然而,她在行业上是否够得上“深耕”二字呢?西江千户苗寨首先是一个苗寨,所以保护、传承当地苗族的文化,同时为游客创造出足够的苗族文化体验,就是她的一项基本责任,也是她的“特色”之源。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上,西江千户苗寨是做到了整体风貌控制的,房屋建设也基本上做到了延续传统工艺,足以体现她作为规模最大的苗族村寨的特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当多传统民居的存在状态并不好,只能说是勉强维持。在苗族文化体验上,西江千户苗寨已经部分地进入到了度假旅游。度假的体验感总的说来比观光要深一层,但是距离深度的文化体验也还是有距离。从这个角度看,西江千户苗寨距离特色小镇,似乎就还处于达标和不达标之间。
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也是乡村旅游的一颗明星。袁家村不收门票,所以准确的年客流量难以统计。根据媒体上的报道,经常被提及的数据是一年300万人次和10亿元营业额。考虑到袁家村的规模比西江千户苗寨要小很多,所以这个成绩也可以说相当傲人了。而且,我认为比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袁家村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牢牢地占住了“关中小吃”老大的行业地位。
袁家村原本是一个搞乡镇企业的村子,历史风貌也所剩无几,她是怎么实现逆袭,当上了“关中小吃”老大的呢?根据前年在袁家村采访时跟村支书郭占武等关键人物的交流,我们认为有五个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小吃与历史环境结合。村委会出资兴建了仿古的小作坊、小店铺,建筑和街道刻意地遵循了传统的风貌和小尺度。二是严格的卫生管理。袁家村的村委会对垃圾实行“零容忍”。举个惩罚措施的例子,村委会派人每两个小时巡视一遍,只要在地上发现一根烟头,不管是谁扔的,最近的这家店主就要被罚款200元。这两个因素,保证了顾客在干净整洁的历史环境里享受到让人放心的餐食。三是每家都不重样。一期20家,二期增加到100家,每家都只允许制作和销售一种小吃。这个措施,让顾客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也避免了商家的恶性竞争。四是末位淘汰。村委会定期检查销售额,最后两位要么换人,要么换小吃品种。应该说,这是特别有效,也特别狠的一招。去过袁家村的人,一般都会承认这里的小吃确实是整个关中地区水平最高的。
能做到以上四条,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袁家村还做到了第五条——强制性股权分配。举一家酸奶店为例,这家店的酸奶做得特别好,于是店主要选新址扩大面积。村委会给批了新地方,但是要求这家店主只能自己出资20%,其余80%要分散给全村其他家。这方法刚提出来的时候,这家店主不愿意,其他店主也不乐意,但是以郭书记为首的村委会就是坚持要这么做,大伙也就勉强接受了。一年之后分红,家家都乐开了花,因为每一块钱的投入就得到了9毛钱的分红。这个强制性股权分配法,最大的好处是实现了共同富裕,避免了市场机制容易导致的马太效应,同时又让各家都安心地把自家小吃做好,不用老想着去换一种可以挣钱更多的小吃。这个机制,对于维持袁家村关中小吃的丰富性是特别重要的。
综合这五条因素,我的感觉是袁家村在“特色”方面比西江千户苗寨做得更扎实一些。
前年我们在袁家村做调研的时候,郭占武书记和村委会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设想——把袁家村做成关中民俗村。在当时,我本人对这个定位也觉得是正确的。不过,最近遇到的一件事让我对这个判断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这件事就是在安徽巢湖三瓜公社采访了江湖人称“瓜叔”的刘浩先生。刘总是淮商集团的董事长,三瓜公社是淮商集团在当地做的一个扶贫项目。三瓜公社也是三个自然村的总称。这个扶贫项目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淮商集团把电商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了。淮商集团负责搭建电商的市场渠道,村民中有人负责种地,有人负责开文创商店,各司其职。淮商集团还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乡村电商产品研发。围绕着“瓜”字,第一个产品是葵瓜子。瓜叔告诉我们,三瓜公社的瓜子一定是又香又脆,在形状上是个个饱满匀称,而且用牙嗑的那一下一定是满屋子都听得见的——这样的声音会影响其他人,从而让嗑瓜子的行为具有传染效应。三瓜公社的瓜子都是巴掌大的小袋包装,每袋售价达到10元。瓜叔很自豪地说,去年他们光是卖瓜子就卖了1000多万元。
这么多的瓜子,自然不可能都是三瓜公社的村民自己种出来的。它们中的大部分,只能是从附近甚至远处收集过来,在三瓜公社加工。三瓜公社在这个“瓜子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一是制定和输出技术方法和标准,二是输出品牌。
技术方法、标准和品牌,在我们的常识里应该是属于企业范畴的事物。淮商集团似乎没必要将它们放在三瓜公社,也一样可以推向市场。三瓜公社在这里,到底是什么角色呢?
我自己分析的结论是这样的:这是一次企业市场能力和乡村地方品牌的双赢结合。三瓜公社的瓜子之所以能卖出高价,一是质量确实好,二是销售场景不一样。三瓜公社的瓜子,兼有零食和旅游纪念品的双重意义。电商和村落的结合,使得乡村产业摆脱了地理范围的束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三瓜公社,不只是一个地方名称,还成为了一个市场品牌。这个品牌的拥有者,是淮商集团和本地村民。维护好这个品牌,也需要淮商集团和本地村民的共同努力。在成功推出瓜子之后,三瓜公社又在用同樣的方法,去尝试其他产品。最近的一款,是小麻花。天津的大麻花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地方小吃,但是现在这种跟手臂一样粗的食物显然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了,所以三瓜公社就看准这个市场“痛点”,研发出了“跟手指头一样细”的小麻花。和三瓜公社的瓜子一样,这也是一款“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的零食。
有品牌,有产品,还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我认为这样的乡村就完全符合特色小镇的标准了。
三瓜公社的经验,也让我对袁家村的发展方向有了不同于原来的想法。从“关中小吃”向“关中民俗”发展,真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吗?会不会民俗没搞好,反而弱化甚至丧失掉“关中小吃”老大的地位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问:袁家村在“关中小吃”这项事业上,是不是已经把潜力都全部挖掘出来了?如果已经挖到头,那么转战旁边的领域就是必然和应该的。如果没挖到头,这么做就有风险,因为不能排除可能有其他企业或地方,会采用三瓜公社的电商打法,把“关中小吃”做到比袁家村更高的水平。
这几年袁家村也在小吃上做了尝试,那就是新建了另外两条街,引入了全国其他地方的一些小吃。从实际情况看,这两条小吃街的人流是远不如以关中小吃为主的原先两条街的。可见“跨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连“关中小吃”跨到“全国小吃”都有难度,更别说从小吃跨到其他领域了。
以上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袁家村、三瓜公社这三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传统村落发展成为特色小镇的可能性。考虑到特色小镇这个行业本身在中国也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所以我认为这三个地方尽管也不完善,但是以它们目前所达到的行业地位和发展水平,列入特色小镇应该是成立的。
我们更看重的是它们在发展路径上所显示出来的行业探索意义。西江千户苗寨保护并发挥出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最大苗寨”的特点,这对于所有类似的具有某种唯一属性的传统村落都有借鉴。袁家村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打造,将本已在市场上存在的“关中小吃”这个行业,拿来为己所用,这对于所有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村子都有参考意义。而三瓜公社则通过电商,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企业和村落合作的道路,这对于所有乡村工作者和所有想进入乡村的商业机构,都有启发意义。
(作者系该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18-03-06)
特色小镇COD模式与旅游特色小镇孵化
杨朝睿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北京10010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5.004
自2016年国家推出特色小镇方面的引导政策以来,全国各地开展特色小镇运动如火如荼,一方面令全社会开始关注特色小镇建设,引发了投资的涌入,另一方面,也对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然而就特色小镇现有的发展情况而言,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有政策缺细则、有流程缺准则、有方向缺路径、有建设缺特色的大规模建设发展形态。本文更多的是从旅游特色小镇的创建模式以及孵化所应注意的问题上入手,去分析旅游特色小镇从无到有这一过程所应解决的路径问题。
一、方向决定发展
一是高速增长的中国城镇化率。中国自1978年以来,城镇化进程一直没有停歇,并在改革开放后呈现更迅猛的增长势头,城镇人口、城镇数量、用地面积都得到了迅速增长。1978-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9亿人;城镇化率从18%提升到5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64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万多个。这一增长一方面体现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也涌现了大量由于城市人口过多、城市资源过于集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因此,国家、地方都已投入大量精力希望从政策上、建设上、资源配置上进行调整,以协调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二是国家推进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特色小镇的发展与中国不断推进乡村建设的工作一脉相承,从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08年浙江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计划”,2013年农业部出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再到之后不断推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内容,都是不断地在推进中国乡村的发展与建设,希望能够切实地从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性选择,特色小镇也将会成为引领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如何化解存量资源,兼顾个性与共性,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的集聚功能,把握文化内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需要考虑的中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做好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下的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逐步展开特色小镇的营造和培育工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新时期政府综合执政能力的高度体现。之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也相应推出了地方奖励政策与鼓励细则,使我国进入了小镇的高速发展时期。就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城乡发展进程而言,特色小镇发展是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依靠特有区位、资源、生态、文化、产业,明确发展方向,拉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实现本地农民就地城镇化与人民生活品质化的重要路径。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在这一名单中,从产业融合发展来看,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中旅游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除了明确定位为旅游特色小镇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旅游+,多产业融合使得特色小镇旅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中,共有65个旅游类型特色小镇,并且具备以下特点:旅游特色小镇多分布在江苏、浙江,且多是非建制镇;旅游特色小镇地形分布特征不明显,较为均衡;旅游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区和乡村地区;旅游特色小镇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旅游+”成为旅游特色小镇的主流;文化依托型旅游特色小镇最多,占比约41.5%。
二、过程影响结果:旅游特色小镇的构建模式
特色小镇和房地产开发不同,特色小镇更多的是来源于政府现有资源的盘活,如山体资源、乡村资源,而这些大多都是宅基地,不能够买卖,但是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小镇。然而在我国蜂擁而至的特色小镇申报过程中我们见到,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非常多,但呈现房地产化,以获得土地为目的、资源储备为目的、金融方式获取利益为目的的项目比比皆是。这种粗暴地将城市房地产发展模式搬向农村的方式,从国家的政策引导上而言,是不希望看到的一种现象。因此,对于特色小镇建设,我们除了制定完善的政策,给予积极的扶持之外,还应更多地对其生长过程进行管控,而并不是仅仅从结果管控入手。因为大量的小镇建设不像建筑建设,不好了可以拆,它更多的是一个生活模式的建立,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乡村转型的重要抓手。
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时用到了“建设”,而特色小镇提到了“培育特色小镇”。就说明如果只是农村村容村貌,靠建设是可以解决的。但特色小镇更多的是靠培养、靠孵化、靠发展。因此,对于培育特色小镇这一路径就变得非常值得研究。而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更是旅游特色小镇孵化过程中所应着重关注的。
1.VOD:Visual-Oriented Development,形态导向型发展
以旅游特色小镇物质建设为关注点进行构建,对其形态、空间结构、交通布局、人流组织作为建设的指导依据,依其物质条件植入产品业态、产业内容、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发展过程。形态导向型发展特点:以现有成功案例的外形为重要参考进行研究;以案例(国内外)为原型,进行形态改造与调整;传统旅游业态为主(商业、居住、休闲活动、度假);注重规划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设计,对内容设计较弱;开发速度快,缺乏细节考虑。
2.COD:Character-Oriented Development,特色导向型发展
以旅游特色小镇内容建设为关注点进行构建,以其文化内涵、产业构建、市场突破、产品业态、运营方式、资金计划作为建设的指导依据,依据内容需要设计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特色导向型发展特点:市场、客群、需求、环境、资金等因素分析为主;寻找可以对标的案例(国内外)进行论证;以产业发展与特色为主要发展方向;注重核心吸引力设计,对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建筑形态与规划肌理更多以表现内容为主;开发速度慢,研发周期长。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相对应情况而言,哪一种模式更加适合小镇的发展。VOD和COD发展模式对比而言,有三处相同的地方,也有三处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一是“三同”,终极目标相同,企业获得更大利益、政府获得地方发展、游客拥有最佳感受;开发素材相同,交通条件、环境资源、历史人文、区域发展情况;收益方式相同,门票、生产生活消费、产业发展、品牌收益、社会影响力。二是“三不同”,开发效率不同,不同模式产生不同路径,直接影响到开发速度与进程;客群吸引力不同,VOD被动等待结果的体现,COD主动分析与判断;最终结果不同,VOD形象至上,COD内容为王。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很难简单粗暴地评论VOD模式和COD模式到底哪一种更好,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更多的项目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只是相对更加倾斜于某一种模式而已。因此,就这两种模式对比而言,不同的项目还是需要对其项目本身进行评估,从而在最初选择一种适合开发者需求的方式进行推进。而并非盲目地去复制所谓的成功模式,或者一味地去追求理想的开发过程。
三、环境决定成败
旅游特色小镇孵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完整的形态建设而言,一般需要3~5年,从内容孕育到特色构建,短的也得3年,长的甚至10年以上。因此结合适合的开发模式,提供合理的孵化方式,对于旅游特色小镇而言将直接影响到小镇的生存。
对于孵化旅游特色小镇,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其商业模式。旅游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简单而言就是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者从投入到产出这一过程组织的设置方式。旅游特色小镇的孵化过程是建立一套符合各方诉求的运作机制。而在这一机制中,环境塑造者(政府),目标实现者(企业),其角色需要在整个建设中有明确的认识。
政府角色(环境塑造)在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中的重要职能有:明确社会对旅游特色小镇的诉求;建立刺激更多群体(社会、企业、资金、民众等)参与的机制;风险规避与管控,明确不可触碰的红线;保障规则的稳定性;信誉的保障与投资信心的确立;其他可提供资源的协调(招商、资源配置、关系搭建等)。
企业角色(目标执行)在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中的重要职能为:实现开发步骤,落实开发方向;制定具体规划与设计方案;发挥企业能力注入产品;建立资金投入与回收体系;实现市场需求,树立产品的品牌与品质;投入具体建设与运营管理。
旅游特色小镇孵化难点:小镇从开发建设到效益回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品牌效益)体系的建立;资金落实与按时投入的保障;法律法规的冲突与变化(土地供给、规划调整、资源配置);运营与维护的品质性与持久性;品牌与特色的建立。在整个特色小镇孵化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主要时期:
一是初创立商期。需要明确首期资金投入方式、投資主体、投资时间,在旅游特色小镇确定的初期,有几个投资者、是谁、多少钱、怎么出钱,是一定要明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商期,也就是确定文旅小镇家长的时期。
二是建设招商期。由于文旅小镇本身的特性,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综合开发与管理。除了其强大的运营团队与良好旅游市场外,更多的是来源于其良好的资本运作与投资模式的设立,从最初的主体设立,到招商、融资、资金滚动,都有良好的操作,才最终使得一个美丽而舒适的文旅小镇得以呈现。
三是运营养商期。如果说前期投融资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建设,那么当旅游特色小镇进入了运营养商期,一方面要考虑到盈利与资金回收,另一方面要考虑后续建设及发展投入。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运营情况、人流量、项目的品牌、美誉度等因素不仅会影响到项目在运营期间的资金回收速度,同时也会影响到未来后续可能参与的投资者的信心。
综合之前所述,我们再次强调,旅游特色小镇孵化是一个培育过程,并非一个建设结果,这一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解决好旅游特色小镇的生长问题与环境问题,才能获得有生命力的旅游特色小镇。
(作者系该集团副总规划师;收稿日期:2018-03-07)
我国旅游小镇发展之思考
张辉,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5.005
2016年7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之后发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的名单,随即又发布了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的名单。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潮流中,旅游小镇建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多个省市提出了旅游小镇五年发展规划,其中不少旅游小镇数量和规模指标令人惊叹。
旅游小镇已然成为继全域旅游之后又一个旅游热点。面对令人咋舌的数字和声势浩大的建设,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旅游小镇吗?
从已经发布的两批特色小镇名单来看,第一批中,旅游小镇占到70%之多;第二批中,旅游型和历史文化型的旅游小镇占到50%之多。也就是说,已发布的403个特色小镇,以旅游为核心的小镇占到了半数以上,旅游小镇成为了特色小镇的主体。从兴建势头来看,这一比例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并非要否定旅游小镇的建设,也不是否定那些具有市场和资源依托的文化、农业、田园、工业小镇的建设,问题是,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出发,我国的特色小镇是不是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来构建?究竟要建旅游小镇,还是让特色小镇实现旅游化发展,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来布局我国特色小镇体系,那么,我国的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便走偏了。
一、发达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的启示——特色小镇与高端产业相结合
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与空间发展的过程来说,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空间形态。在一些国家里,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并非布局在大的中心城市,而是聚集在小镇。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作为美国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其中,加州的门罗帕克小镇是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聚集地,纳斯达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与小镇的风险投资基金有关;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聚集了500多家对冲基金,其规模占了全美1/3;美国的硅谷实际上是由多个不同的科技小镇组成的,美国许多教育和研究机构都在小镇有所布局,享有盛誉的美国普渡大学就位于小镇之中。在欧洲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总部、科技工业的总部也是布局在各个不同的小镇,这些由高端产业为主体的不同特色的小镇,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小镇以高端产业为核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
城镇化的宗旨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乡差异的消减,目标是显著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是单向地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由此,从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出發,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产业小镇,而应该是高端产业小镇,特别是处于我国20个城市群以及位于大都市圈的特色小镇发展,其产业重心应放在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方面,形成具有特色的高端产业小镇。如果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依旧按照原有的农耕社会的空间布局理念,即小城镇围绕大的中心城市形成自己的分工,仅仅是给中心城市做配套,那么旅游小镇便是依据大城市的居民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空间,其实质还是围绕着大城市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特色小镇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高端产业在大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我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这种高端产业与特色小镇的结合方式,既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同的产业空间发展方式,也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具有人性化的发展方式。
三、打造高端产业特色小镇是我国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产业与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来构建的,这种产业与空间的构建,一个突出问题是以牺牲小城镇为代价的。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大量的产业集中于大城市、大量的人才集中于大城市,高质量教育、医疗、交通、文化设施的大城市成为很多人向往的生活空间。在这种布局下,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使得我国的城市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全、产业越来越多,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加剧城市的负担。上述经济问题又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推动了我国城市二元结构和城区二元结构的加剧,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方式,重构产业与空间经济联系,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在当今中国社会,如何解决城市病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已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相关建议也多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从政府层面来说,我国许多大的城市相继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一些城市提出,清退低端产业,驱散低收入人群,来解决城市病问题。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做法在社会学意义上是否公平,就从经济学来说,是高端产业和高收入人群加剧了城市病,还是低端产业和低收入人群加剧了城市病,具备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低端产业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它对整个产业链不会产生更大的联动影响,低收入人群处在社会低层,也不会对城市人口的增加产生更多的推动作用。而高端产业和高收入人群的经济能力却不是这样的,对于高端产业来说,由于它处在产业链的顶端,它注入一个特定空间,就会对这个空间带来一系列为之配置的产业发展。一个信息传媒产业,它的存在可以带来与之相配套的内容、平台、渠道和延伸全产业链的形成,一个中央电视台有多达上万人为之服务。一个城市高端产业的聚焦,出于产业链配置的需要,必然会形成这个城市人口的膨胀;同时,高端产业的聚集必然会带来高端人口的空间集中,高收入人群具有较高的经济能力,他要买车、住大房子、雇保姆、雇保安,要保养、要休闲,他对资源的占有远远超过低收入人群,需要低收入人群为之提供各种服务,这些需求,自然会加剧城市病的问题。农村人到城市之所以能打工、就业,是有高收入人群的服务需求,每天有50万外地人到北京来看病,是因为北京有高端医疗这个产业。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成为重构产业与空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很少在小镇。这也是一个现实,但这种现实在城市病加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交通便利化、购物与服务便利化的推动下,人口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性将会逐渐消失,相反,人口聚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将逐渐提高,人们对大城市的依赖将会发生质的变化。人们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也是社会便利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与大中城市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与定位,不能以低端产业作为主体,而应以高端产业作为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