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放管服”改革:改到深处红利多
毛国栋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简政放权要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李克强总理的话掷地有声。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生命线,以解决项目落地难、群众办事难等突出问题为主要任务,弛而不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提升企业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加快形成新的动力引擎和区域竞争优势。
一、坚持“简”字当头,全面唱响深化改革主旋律
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原则,在全面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或调整行政权力事项基础上,把企业和群众急需、县级政府办理更为快捷高效的行政权力事项作为减权放权重点,大力度削减行政权力事项。自2013年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先后12次共削减市级审批事项339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594项压减至234项,压减率61%;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4项减到40项,成为全省收费项目最少的市之一。改革推进过程中,着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链条式”推进,注重“放”与“管”的协调,实现“接”与“服”的同步,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求主管部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監管上,避免“自由落体”。对承接的审批事项,要求部门第一时间与上级沟通,及时编制公开有关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提升登记办事效率为目标,狠抓登记服务,制定并推广“导服四步法”、登记“五办工作法”和“重点项目限时办结制”,开设“网上办事大厅”和“二维码”网上登记业务,登记业务办结时间减至3天,材料齐全的当场办结,即时办结率保持在90%以上;加快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审批率超过95%;在“三证合一”基础上,积极推行“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
二、掀起“效能革命”,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紧紧围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掀起“效能革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行“一窗受理、整合流程、简化材料、压缩时限、超时问责、容缺审查、收费最低”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推动并联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28个工作日,实现提速75%;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全过程用时压缩至120个工作日,实现提速50%。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主体投资资格和小微企业经营范围登记;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场地、设备组织富余人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企业,支持在校大中专学生设立创新工厂、创客空间从事创业活动。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全面安排部署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编制及清理各类盖章环节证明材料工作,通过“增与减”“拓与延”“分与统”有机结合,在全省率先形成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市级68个部门(单位)保留681项公共服务事项,全市乡镇(街道)共确定公共服务事项17845项。通过建立证明盖章类材料目录、清理规范年检和政府指定培训等措施,有效疏通公共服务“堵点”“痛点”和“难点”,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
三、实施“放管并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建立包括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年检事项目录清单和取消证明盖章类材料目录清单、村(社区)保留证明材料清单、第一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等在内的“十张清单”制度,明确政府权责边界,规范权力运行。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制定随机抽查“一单两库一细则”,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要求,扎实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强信用智能监管,结合市、县两级已公布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强化清单执行和落实,不断建立完善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即时监督监测,推动监管方式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变。打通涉审批中介“中梗阻”,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中介超市”,择优选取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加强对入驻中介机构监管,设立涉审批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大力开展督导问责,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宁市“放管服”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梳理归纳35条具体问责情形,每月开展督查,及时通报问题,做到令出督随、真督实查;在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开设“放管服改革进行时”专栏,公开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承诺,定期发布有关工作排名信息,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四、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彰显改革决心和勇气
2017年,济宁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会议、现场会议、视频会议。紧紧围绕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创新实施一窗受理、一城通办、一体审批、一网流转“四个一”工程,打破行政部门界限,将政务服务大厅61个窗口整合为7大类综合办理功能区,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办成一件事”整合设计审批标准,成立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办理推进办公室,建立“6+1”“9+X”部门会商会审和三级协调机制;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依托山东省政务服务网,开发综合受理系统,纵向对接省级和县级平台、横向联通市级部门业务专网,全面推行“在线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端推送、快递送达”办理模式,市级90%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网上按期办结率达到99%,真正使“数据信息多跑网路、企业群众少跑马路”。
通过放、管、服三管齐下,济宁市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收到显著效果。一是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升。“放管服”改革夯实了市场主体发展的微观基础,推动了创业群体“枝繁叶茂”、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93万户,注册资本金1179.16亿元。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55.6万户,同比增长18.59%,市场主体总量比改革前翻了一番,三年增量超过改革前总量。二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部门“削权”“割肉”换得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2017年,济宁市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409家企业,开展了营商环境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409家样本企业对全市营商环境总体基本满意,企业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较高,对政府扶助支持满意度最高,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获得财税优惠、专利审批等满意率也都在80%以上,企业评价越来越好,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三是审批效能大幅提升。目前济宁市级所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至少压缩了50%,最多的压缩了90%,平均办理时限由21.1天缩短为9.3天,成为了招引重大项目的重要卖点。首期投资80亿元的比亚迪“云轨”项目,签约后1个月内济宁市云轨交通有限公司、济宁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全部注册完毕;2个月内比亚迪整车产业基地开始建设;不到3个月,孔孟旅游快线邹城段工程开工,去年9月份“云轨”轨道零部件开始投产。项目推进跑出“济宁速度”,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向济宁市政府写出感谢信,把“云轨”项目的高效推进机制赞誉为“济宁模式”,公司董事会确定在全国在建项目中全面推广。四是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放管服”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了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同时伴随着以“一网(信用济宁官网)、三库(企业法人、自然人、非企业法人数据库)、一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用信息系统不断完善,济宁市逐步构建起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力加快了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根据全国城市信用监测平台数据统计,去年济宁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信用指数排名第10位,位列山东省第3位。□作者单位:济宁市审改办 E:DL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效能革命 改革红利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简政放权要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李克强总理的话掷地有声。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生命线,以解决项目落地难、群众办事难等突出问题为主要任务,弛而不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提升企业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加快形成新的动力引擎和区域竞争优势。
一、坚持“简”字当头,全面唱响深化改革主旋律
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原则,在全面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或调整行政权力事项基础上,把企业和群众急需、县级政府办理更为快捷高效的行政权力事项作为减权放权重点,大力度削减行政权力事项。自2013年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先后12次共削减市级审批事项339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594项压减至234项,压减率61%;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4项减到40项,成为全省收费项目最少的市之一。改革推进过程中,着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链条式”推进,注重“放”与“管”的协调,实现“接”与“服”的同步,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求主管部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監管上,避免“自由落体”。对承接的审批事项,要求部门第一时间与上级沟通,及时编制公开有关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提升登记办事效率为目标,狠抓登记服务,制定并推广“导服四步法”、登记“五办工作法”和“重点项目限时办结制”,开设“网上办事大厅”和“二维码”网上登记业务,登记业务办结时间减至3天,材料齐全的当场办结,即时办结率保持在90%以上;加快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审批率超过95%;在“三证合一”基础上,积极推行“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
二、掀起“效能革命”,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紧紧围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掀起“效能革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行“一窗受理、整合流程、简化材料、压缩时限、超时问责、容缺审查、收费最低”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推动并联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28个工作日,实现提速75%;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全过程用时压缩至120个工作日,实现提速50%。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主体投资资格和小微企业经营范围登记;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场地、设备组织富余人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企业,支持在校大中专学生设立创新工厂、创客空间从事创业活动。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全面安排部署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编制及清理各类盖章环节证明材料工作,通过“增与减”“拓与延”“分与统”有机结合,在全省率先形成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市级68个部门(单位)保留681项公共服务事项,全市乡镇(街道)共确定公共服务事项17845项。通过建立证明盖章类材料目录、清理规范年检和政府指定培训等措施,有效疏通公共服务“堵点”“痛点”和“难点”,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
三、实施“放管并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建立包括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年检事项目录清单和取消证明盖章类材料目录清单、村(社区)保留证明材料清单、第一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等在内的“十张清单”制度,明确政府权责边界,规范权力运行。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制定随机抽查“一单两库一细则”,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要求,扎实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强信用智能监管,结合市、县两级已公布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强化清单执行和落实,不断建立完善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即时监督监测,推动监管方式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变。打通涉审批中介“中梗阻”,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中介超市”,择优选取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加强对入驻中介机构监管,设立涉审批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大力开展督导问责,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宁市“放管服”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梳理归纳35条具体问责情形,每月开展督查,及时通报问题,做到令出督随、真督实查;在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开设“放管服改革进行时”专栏,公开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承诺,定期发布有关工作排名信息,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四、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彰显改革决心和勇气
2017年,济宁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会议、现场会议、视频会议。紧紧围绕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创新实施一窗受理、一城通办、一体审批、一网流转“四个一”工程,打破行政部门界限,将政务服务大厅61个窗口整合为7大类综合办理功能区,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办成一件事”整合设计审批标准,成立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办理推进办公室,建立“6+1”“9+X”部门会商会审和三级协调机制;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依托山东省政务服务网,开发综合受理系统,纵向对接省级和县级平台、横向联通市级部门业务专网,全面推行“在线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端推送、快递送达”办理模式,市级90%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网上按期办结率达到99%,真正使“数据信息多跑网路、企业群众少跑马路”。
通过放、管、服三管齐下,济宁市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收到显著效果。一是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升。“放管服”改革夯实了市场主体发展的微观基础,推动了创业群体“枝繁叶茂”、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93万户,注册资本金1179.16亿元。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55.6万户,同比增长18.59%,市场主体总量比改革前翻了一番,三年增量超过改革前总量。二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部门“削权”“割肉”换得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2017年,济宁市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409家企业,开展了营商环境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409家样本企业对全市营商环境总体基本满意,企业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较高,对政府扶助支持满意度最高,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获得财税优惠、专利审批等满意率也都在80%以上,企业评价越来越好,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三是审批效能大幅提升。目前济宁市级所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至少压缩了50%,最多的压缩了90%,平均办理时限由21.1天缩短为9.3天,成为了招引重大项目的重要卖点。首期投资80亿元的比亚迪“云轨”项目,签约后1个月内济宁市云轨交通有限公司、济宁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全部注册完毕;2个月内比亚迪整车产业基地开始建设;不到3个月,孔孟旅游快线邹城段工程开工,去年9月份“云轨”轨道零部件开始投产。项目推进跑出“济宁速度”,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向济宁市政府写出感谢信,把“云轨”项目的高效推进机制赞誉为“济宁模式”,公司董事会确定在全国在建项目中全面推广。四是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放管服”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了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同时伴随着以“一网(信用济宁官网)、三库(企业法人、自然人、非企业法人数据库)、一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信用信息系统不断完善,济宁市逐步构建起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力加快了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根据全国城市信用监测平台数据统计,去年济宁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信用指数排名第10位,位列山东省第3位。□作者单位:济宁市审改办 E:DL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效能革命 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