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崇内(上)

    刘 苏 王兰顺

    所谓崇内,指的是现明城墙遗址公园以北、苏州胡同以南、北京站前街以西、同仁医院以西的崇文门内地区。元代此地区在文明门外,明代城墙南移后被圈进内城,属明时坊,清代属正蓝旗,民国时期为北平市内一区管界。解放后,1959年建设北京站,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形成北京站西街。1968年拆除崇文门,使北京站西街与前三门大街、崇内大街、崇外大街相连通成为交通枢纽,这一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说起崇内的变迁,首先要提起的就是崇文门:崇文门民间俗称哈达门,为明永乐十七年(1420年)拓建北京城后的京城正面左首城门。由于内城其他八门打点,惟崇文门敲钟,故有九门八点一口钟之说。明朝在崇文门设立“京师税务衙门”;清依明旧,设“监督署”专收货税。清朝的权相和、慈禧太后胞弟、光绪皇帝岳父桂祥等都曾任过崇文门税关总督。1900年崇文门箭楼毁于八国联军中英军之炮火,1901年 英军打通瓮城东西墙使火车穿瓮城而过。1920年拆除了残存的箭楼废墟。1950年拆除瓮城。1968年将崇文门拆除。

    崇文门内大街则南起崇文门路口,北抵东单路口,民国间曾北延至灯市口大街东口。自晚清街西被划入使馆界后,街道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街东中外商铺栉比,由南至北,达300余号之多。同时又是孝顺、船板、小报房、苏州、麻线、西裱褙、羊肉等胡同的巷口,故行人拥挤,买卖发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不少崇内地区商业的洋品牌,如:德国饭店、国际观光局、天津银行北平支行、巴黎饭店、法国面包坊、北京饭店前身的酒馆和一些洋行等。

    崇内大街东侧有一条小报房胡同,这里曾是大清邮政总局的办公地(1905—1907)。1914年改为北京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更名为崇文门大街邮局。1949年后曾为营业处、邮亭、邮政支局、邮电所。1955年后成为民宅。1996年底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将旧址修复,改为北京邮政博物馆。

    崇内还有一处闻名中外的亚斯立教堂,它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教堂开始规模较小,1880年在原址扩建。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清政府拨款重建,1990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仍作为教堂使用。

    崇内西镇江胡同29号是一座与教会关系密切的住宅,位于胡同西口拐弯处,建于20世纪初,为传统式广亮大门,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相连又各自独立的院落。据记载,院内洋楼为北京神学院院长和教授住宅。

    崇内地区的繁荣景象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吸引了旧京报业的驻足,其中《北京日报》报社坐落于崇内镇江胡同。1904年8月18日创刊,报纸内容以政治新闻为主,附有文艺性副刊“清闲录”专载杂文、随笔、诗词、小说、戏曲等内容,颇具北京地方特色。另有《女学日报》1912年在镇江胡同11号创办,《华京日报》1921年在钓饵胡同18号创办。

    崇内的胡同大多形成于明朝,名称至今变更较多,其中,今晓顺胡同在明朝称孝顺牌胡同,明朝大臣、文学家杨慎(1488—1559)就出生在这里,明正德六年杨慎在会试中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廷杖,谪戍云南。他博闻广知,著有《升庵集》、《词品》等。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崇内的船板胡同21号 、22号(老门牌)还曾居住过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一家人,后冯玉祥将其宅第赠予其兄冯基道一家人居住。

    崇内街区虽经沧桑巨变,但许多历史遗迹犹存,名人的故事还在百姓中流传,文化馨香浸润出灿烂的文明。

相关文章!
  • 把握国企党建关键 提升国企党

    贺可玲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31-02摘 要 新時代国有企业要加强党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全面强化党

  • 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研究

    蔡美波+闫冬+何芮摘要:本文基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方式的特点,针对存在的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主

  • 农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温世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