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认识和构建和谐的高职师生交往生态圈
吴明茜
摘 要:本文基于学生常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审美角度探索,在高职这个差异无处不在、时刻流淌变化的特殊生态圈中,用多个案例呈现、探讨如何把和谐作为师生关系的终极审美目标,如何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感性显现;心理距离;童心;优美
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班化还是一种切合国情、比较普遍的管理形式。怎样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又能培养整体的合乎社会礼仪的规范,这两者之间总是达不成平衡而左摇右摆,不是规范有余而活力不足,就是活泼有余而规矩不够。“规范”和“解放”之间的矛盾竟如此难以调和!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美学上认为:和谐起于差异的统一,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我们有时会对这样一些说法产生共鸣:别的专业、别的班级的学生就是可爱;你只要不跟学生谈学习,平时再差的学生也是可爱;离开教室,平时越差的学生越可爱。可只要一踏进教室这个特定的生态圈,一位班主任面对四十多名个性迥异的学生,朝夕相处,照理说应该是“日久生情”呀?怎么反倒常常会产生一种“相看两生厌”的审美疲劳,奇怪?
案例一:《起绰号VS爱称》
我们小时侯就曾经给一些老师起绰号,现在也经常可以听到学生在某些老师背后起绰号的经典笑话,这中间当然有学生不理解老师苦口婆心的幼稚和偏颇,但也免不了老师良苦用心的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接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班级的第一年时,我和学生并不非常相熟,故从没在他们面前流露过多的情感。在某一次班会刚开始,我做发言时老出错,只能不时更正自己的话语。就在那时,从班级的某个角落传出一声:“笨笨老师!”顿时,班中的所有双眼都朝我看来,似乎在等着我的“火山爆发”:看你怎么办?
“笨笨可是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维尼熊哦!不错,今天我老出错,还真象他啊。”我用轻松的口吻马上说,确切的说是聊天的口吻。班中顿时气氛缓和了,学生们纷纷小声议论开。俗话说:打铁要趁热。教育新话题出现拉!“我很乐意接受这个称呼,每一人都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所做所言,‘笨笨老师可以提醒我做事要负责细心……”一堂“责任心”的班会开场拉!
魏书生老师说过:“从和谐的双方不存在单方受益的角度来讲,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使人生有意义;同时,学生也帮助老师进一步完善自己,使人生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自从那次班会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一个不经意的称呼,竟然有可以让一种特殊的沟通产生的理解之情荡漾在彼此心间。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一向认为班级的最大不足是情商太低,可就在接班第二年某天,正逢我生日,一大早学生将维尼熊画在黑板上,上面还有一句话:“吴老师‘祝你童心永存!商英班全体同学 ”真是太惊喜了,真是不敢相信!
事后,我反思是否因为带班经验好多年的众多班主任们无暇卡通,还是学生已经不习惯跟老师这么亲近,或是由于平时对于他们的某些行为太过揭制,使他们没时间也无精力去想这样浪漫的做法?在此情此景的发生和延续中,师生之间达到了“相看两不厌”的审美境界。
案例二:《青涩的橄榄》
在高职读书时期,学校和家庭基本上都不倡导谈恋爱,但是学生们对爱情有着无限的向往、憧憬,想爱又不敢爱。如果他们能做到既谈恋爱又不影响学习,那当然再好不过了,可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但又不能为了爱情而放弃学业。所以,这对于十八九岁的他们而言,是十分矛盾与痛苦的。
如何做呢?告诉学生最理智的做法是,把爱藏在心理,延缓去实现。待学业有成时再去谈,那时的爱情才是自由与美好的。这个《青涩的橄榄》的故事是从一位三十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教师那听来的,我一弧芦画瓢的实施了几次,竟然效果极好。
正像有人说过:“孩子来自海洋,而成人来自陆地。”就是真理,也须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感性呈现,否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空洞的说教。
对学生来讲,如果一味的阻止他们的懵懂行为,还不如在不发怒时,告诉他们结局会是怎样。有个预期的快乐在前方等着,才有暂时忘却的可能和轻松跨步朝前的勇气。在面对学生创意的每一个问题时,通过移情,尽量缩短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虽是成人的教师也要怀着一颗“童心”,尽最大可能靠近学生角度去帮助他们进行“感性认识的完善”,越是接近他们的真实想法,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会越好。在这过程中,常常告戒自己:不要老怀疑学生的行为,因为有时候他们实在不是故意的。也只是在这时,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对这样的老师进行审美时,老师才是可爱的,学生们的表现也会是令人愉快的。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他让对象保持他的自由和无限。”我们的教育正是要通过人的情感的激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是积极主动的,不需要对别人说教的,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从内心的情感角度打动人,使人不得不然。
案例三:《爱,从一个微笑开始》
“我们容易沉浸在现有的快乐中,久久陶醉而不能自拔,当这快乐突然消失,我们茫然不知所措,为失去的快乐陷入苦闷的深渊,却没有发现在生命中的其他地方还有太多快乐等待着我们去感受。……
最好的朋友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沟通,当她或他走过时,你只需坐在那里,轻轻的挥挥手,却觉得是你曾经有过的最美妙的沟通。我们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曾经拥有过,可我们也在得到时发现我们曾经缺少的东西。……”
这是我一位在两个月连续失去双亲的毕业学生曾经的周记。在他的痛苦和为难时,我告诉全班的同学就是一个字,一个行动——微笑。在大家默契的微笑融化下,我再次见到那学生时,手拿高职毕业证书一脸灿烂笑脸。
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如今的00后已不愿被动地接受教育,需要教师利用周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影响学生自身的活动,经由他们内在的矛盾斗争再被他们所接受。我们教师必须清楚认识这点,树立正确的新型师生观,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交往生态圈。
我所希望的是,在班级这个虽小但充满着童心光辉的特殊生态圈中,既有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又具备群体稳定、平和的局面,始终高扬优美和谐的旋律。
我所盼望是,在与学生为伴的岁月中,共同拥抱一段和谐快乐的人生。
摘 要:本文基于学生常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审美角度探索,在高职这个差异无处不在、时刻流淌变化的特殊生态圈中,用多个案例呈现、探讨如何把和谐作为师生关系的终极审美目标,如何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感性显现;心理距离;童心;优美
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班化还是一种切合国情、比较普遍的管理形式。怎样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又能培养整体的合乎社会礼仪的规范,这两者之间总是达不成平衡而左摇右摆,不是规范有余而活力不足,就是活泼有余而规矩不够。“规范”和“解放”之间的矛盾竟如此难以调和!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美学上认为:和谐起于差异的统一,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我们有时会对这样一些说法产生共鸣:别的专业、别的班级的学生就是可爱;你只要不跟学生谈学习,平时再差的学生也是可爱;离开教室,平时越差的学生越可爱。可只要一踏进教室这个特定的生态圈,一位班主任面对四十多名个性迥异的学生,朝夕相处,照理说应该是“日久生情”呀?怎么反倒常常会产生一种“相看两生厌”的审美疲劳,奇怪?
案例一:《起绰号VS爱称》
我们小时侯就曾经给一些老师起绰号,现在也经常可以听到学生在某些老师背后起绰号的经典笑话,这中间当然有学生不理解老师苦口婆心的幼稚和偏颇,但也免不了老师良苦用心的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接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班级的第一年时,我和学生并不非常相熟,故从没在他们面前流露过多的情感。在某一次班会刚开始,我做发言时老出错,只能不时更正自己的话语。就在那时,从班级的某个角落传出一声:“笨笨老师!”顿时,班中的所有双眼都朝我看来,似乎在等着我的“火山爆发”:看你怎么办?
“笨笨可是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维尼熊哦!不错,今天我老出错,还真象他啊。”我用轻松的口吻马上说,确切的说是聊天的口吻。班中顿时气氛缓和了,学生们纷纷小声议论开。俗话说:打铁要趁热。教育新话题出现拉!“我很乐意接受这个称呼,每一人都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所做所言,‘笨笨老师可以提醒我做事要负责细心……”一堂“责任心”的班会开场拉!
魏书生老师说过:“从和谐的双方不存在单方受益的角度来讲,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使人生有意义;同时,学生也帮助老师进一步完善自己,使人生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自从那次班会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一个不经意的称呼,竟然有可以让一种特殊的沟通产生的理解之情荡漾在彼此心间。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一向认为班级的最大不足是情商太低,可就在接班第二年某天,正逢我生日,一大早学生将维尼熊画在黑板上,上面还有一句话:“吴老师‘祝你童心永存!商英班全体同学 ”真是太惊喜了,真是不敢相信!
事后,我反思是否因为带班经验好多年的众多班主任们无暇卡通,还是学生已经不习惯跟老师这么亲近,或是由于平时对于他们的某些行为太过揭制,使他们没时间也无精力去想这样浪漫的做法?在此情此景的发生和延续中,师生之间达到了“相看两不厌”的审美境界。
案例二:《青涩的橄榄》
在高职读书时期,学校和家庭基本上都不倡导谈恋爱,但是学生们对爱情有着无限的向往、憧憬,想爱又不敢爱。如果他们能做到既谈恋爱又不影响学习,那当然再好不过了,可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但又不能为了爱情而放弃学业。所以,这对于十八九岁的他们而言,是十分矛盾与痛苦的。
如何做呢?告诉学生最理智的做法是,把爱藏在心理,延缓去实现。待学业有成时再去谈,那时的爱情才是自由与美好的。这个《青涩的橄榄》的故事是从一位三十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教师那听来的,我一弧芦画瓢的实施了几次,竟然效果极好。
正像有人说过:“孩子来自海洋,而成人来自陆地。”就是真理,也须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感性呈现,否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空洞的说教。
对学生来讲,如果一味的阻止他们的懵懂行为,还不如在不发怒时,告诉他们结局会是怎样。有个预期的快乐在前方等着,才有暂时忘却的可能和轻松跨步朝前的勇气。在面对学生创意的每一个问题时,通过移情,尽量缩短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虽是成人的教师也要怀着一颗“童心”,尽最大可能靠近学生角度去帮助他们进行“感性认识的完善”,越是接近他们的真实想法,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会越好。在这过程中,常常告戒自己:不要老怀疑学生的行为,因为有时候他们实在不是故意的。也只是在这时,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对这样的老师进行审美时,老师才是可爱的,学生们的表现也会是令人愉快的。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他让对象保持他的自由和无限。”我们的教育正是要通过人的情感的激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是积极主动的,不需要对别人说教的,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从内心的情感角度打动人,使人不得不然。
案例三:《爱,从一个微笑开始》
“我们容易沉浸在现有的快乐中,久久陶醉而不能自拔,当这快乐突然消失,我们茫然不知所措,为失去的快乐陷入苦闷的深渊,却没有发现在生命中的其他地方还有太多快乐等待着我们去感受。……
最好的朋友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沟通,当她或他走过时,你只需坐在那里,轻轻的挥挥手,却觉得是你曾经有过的最美妙的沟通。我们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曾经拥有过,可我们也在得到时发现我们曾经缺少的东西。……”
这是我一位在两个月连续失去双亲的毕业学生曾经的周记。在他的痛苦和为难时,我告诉全班的同学就是一个字,一个行动——微笑。在大家默契的微笑融化下,我再次见到那学生时,手拿高职毕业证书一脸灿烂笑脸。
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如今的00后已不愿被动地接受教育,需要教师利用周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影响学生自身的活动,经由他们内在的矛盾斗争再被他们所接受。我们教师必须清楚认识这点,树立正确的新型师生观,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交往生态圈。
我所希望的是,在班级这个虽小但充满着童心光辉的特殊生态圈中,既有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又具备群体稳定、平和的局面,始终高扬优美和谐的旋律。
我所盼望是,在与学生为伴的岁月中,共同拥抱一段和谐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