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与思考

    韩强

    [摘要]通过对QN大学千名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思想,多数情况下愿意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文水平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不少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匮乏,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只有将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回归到培养“人”而不是仅仅培养“才”,才能真正培养科学和人文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分析;思考

    一、调查的缘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大学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人才培养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即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教育教人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做人[1],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只有准确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和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基于此,我们以QN大学为例,进行了本次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

    二、调查的方式与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方式,通过对QN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完成。抽样以学院为单位,时间为2015年10月中旬,通过QN大学各学院学工办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兼顾性别、年级和专业分布。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4份,收回率为99.4%。其中男生420人,女生574人,大一至大四分别有118、722、102和52人,专业涉及QN大学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53个专业,占全校专业数的79.10%。问卷由42个问题组成,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调查个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个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态度和学校人文素质的教育情况,由13个问题组成;第三部分调查个人的人文素质水平和自我评价,共25个问题,这是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第四部分只有1个问题,调查个人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建议。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共设计了8个问题来调查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人文素质对专业学习的作用”、“人文素质和文化知识的关系”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95%以上)都知道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对于专业学习的辅助推动作用,但60%的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具体内涵却不清楚,把人文素质等同于文化知识或完全割裂二者的关系,虽然超过60%的学生主要通过人文书刊来获取人文知识,但半数学生因不感兴趣或没有时间而不经常阅读甚至从来不读人文书刊。

    (二)学校人文素质的教育情况和评价

    问卷中有5个问题是关于QN大学人文素质情况的调查,包括“对学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对学校图书馆的评价”和“学校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等问题。通过以上问题的评价调查,一方面可以看出尽管QN学校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但超过60%的学生对于QN学校和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是良好以上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学生(约55%)不能正确看待大学专业学习、生活与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和自我评价

    1、关于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

    问卷设计了5个问题来考察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其结果如下。对于“黄山、马丘比丘历史圣地、大堡礁和三孔,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只有53.92%的选择正确答案“大堡礁”;对于“请把下列人物做出正确排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让·雅克·卢梭,托马斯·杰斐逊,乔治·戈登·拜伦”,做出正确排序“音乐家,哲学家,政治家,诗人”的为78.67%;对于“《失乐园》是哪位文学家的作品”,只有55.43%的选择正确答案“约翰·弥尔顿”;对于“存在即是合理的”看法,只有73.34%的选择“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其本身的合理性,但是事物都是有其对立矛盾的属性的,往往存在的东西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而选择“没有不合理的东西存在”和“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否则便不存在”的分别为12.07%和12.47%,还有2.11%“不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关于《人文素质论》《资本论》《发展经济学》《读者》《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穷爸爸,富爸爸》《厚黑学》《平凡的世界》《中国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环球经济》和《杂文》这12本书籍、报刊、杂志,读过1-3本的有45.27%,读过4-6本的有35.31%,读过7-9本的有14.59%,而读过10本以上的仅有4.83%。

    以上5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虽然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人文知识相对匮乏,说明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并不成正比,也再次印证了前文调查的结果,虽然很多大学生主要通过人文书刊来获取人文知识,但经常阅读人文书刊的却并不多。

    2、关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

    既然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的调查就成为主要内容。基于此,问卷设计了20个问题来全面调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其中有7个问题主要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水平进行调查,包括“你觉得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你觉得成为怎样的人比较符合理想”、“你对现在社会流行的追求创业、追求成功的理念怎么看待”等问题;有13个问题主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捍卫意识和行为进行调查,包括“在各种考试中你是否有过作弊行为”、“去食堂吃饭看见排了很长队伍,你会怎样”、“对于枪手你的态度怎样”、“对集权主义的态度如何”、“你认为新闻媒体的精神应该是什么”、“你对叙利亚问题怎么看”和“对于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岛屿争端你怎么看”等问题。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思想,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尊重个人价值并追求个性独立和自我实现;大多数学生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多数情况下愿意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与此同时,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存在较大偏差,部分学生缺失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和行为。

    四、启示与思考

    本次调查虽然只限于一所高校的千名大学生,但调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人文素质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养成的各种品质,而非生理学意义上的先天遗传因素,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特别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原因分析就要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自我等方面追问。

    近两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造就了“科学救国、技术强国”的文化氛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重理轻文”成为社会、教育甚至学生的“共识”。这种人为的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被置于附属地位。例如: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人文课程多设为“任选”,而不是“必修”或“必选”,而且人文课程所占的教学时数较少,学分比较低。另外,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一些泛泛的文化艺术类常识,缺乏系统性、思辨性、启蒙性和针对性。而且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随机性太大。[4]另一方面,时至今日,人文素质教育依然停留在灌输、背诵、记忆等单一陈旧的形式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忽略了主体自我的“感悟”和“升华”,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自我建构与养成,这样即使掌握了再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却依然会缺失。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问题。究竟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不仅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严肃而系统的社会问题。笔者水平有限,不敢罔提对策与建议。只有一点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想借此机会表达出来。中国古代经典《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的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因此,当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不能再“重理轻文”更不能目中无人了,必须重塑大学理念,将出发点和着力点回归到培养“人”而不仅仅是培养“才”,不但要造就知识成人和技能成人,更要造就精神成人和心灵成人。只有这样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失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注释]

    [1]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

    [2]陈慧.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4):68.

    [3]田洁.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76.

    [4]王彩凤.关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