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路径
张一骢 王诗秒
【摘 要】理论类课程的学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有重大意义,但现阶段种种原因造成了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因此有必要转变教学思维,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习惯和特质进行课程框架、叙事策略和内容的定制。教学方法也要尊重艺术学生的接受习惯,在更多元化的课堂互动中,让呆板枯燥的课堂走向更具审美、互动特质的“戏剧现场”。
【关键词】理论教学;定制式改革;戏剧行为;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72-01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整体薄弱的现象,与“艺术类学生高考时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学生理论素养普遍欠缺”有一定关系。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因为理论和文化修养不足,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此,高校还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无疑是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实践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的缘由。
一、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艺术类理论课程的开展,存在着亟待改善的问题。首先,文化理论类课程主要是文化通识、思想思辨以及历史概念等,内容较为晦涩枯燥,在教学过程中相较于赏析课、实践课等更受学生冷落。其次,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内容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更弱,这类课程对他们来讲更难消化吸收。第三,一些艺术专业如表演、播音主持等,其专业属性也决定了一部分学生更喜欢在练功房实践互动,坐在板凳上听教师宣讲的课程更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后,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出现,在一些具体知识点的探索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趋向”,传统课堂难以满足要求。以上种种,要求高校理论类教学作出主动改革探索。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等艺术类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需要针对这类专业的专业属性、学生特点进行“定制式”改革。
(一)教学思维和内容的改革
哲学系、中文系等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类高校学生对于理论的需求不同。前者更注重理论视野和思维能力培养,为进一步从事专业的理论探索做准备。而对于后者,这类课程更多的意义在于文化普及、理论启发,在于通过理论课程的介绍,让学生明晰各类艺术对于人性、人生、人际的重要意义,点亮他们寻求智慧的热情。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维,不能刻板沿用为其他专业学生准备的教材框架、思路和思辨深度,而是应该将原有架构重新梳理,找寻到一条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学科特质的叙事框架和路径。
举例而言,许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多希望理论能够联系自身专业领域,从而关联并指导艺术实践。就理论课程本身的意义而言,这一要求无疑窄化了理论课程在启迪思维、介绍文化综合知识等方面的意义。但不妨以这一视角做理论课程的切入点,从课程开端“学以致用”的关联慢慢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喜欢上理论的讲述之后逐步过渡到更综合、更广阔的理论学习中。在广播编导专业的《人类学》课程中,通常学生会对这门乍一看與自身专业毫无关联的课程心怀排斥,但完全可以在课程开始时以“影像人类学”进行切入,阐述影像、田野调查、民俗和人类学记录的关系,在逐步在之后的课程扩展到城市人类学、乡村人类学、民族人类学具体视野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理论课兴趣寥寥,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于教师单向宣讲教学的方式兴趣寥寥。这需要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探索,使其更接近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习惯。
首先在于教师主动与学生的互动。这一互动并非仅止于传统的点名-回答问题,而是将课堂变成一个“戏剧行为”的现场,将于尔根·哈贝马斯所谓的“规范行为”转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戏剧行为”,使课堂产生具有审美趣味的互动性特质。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身体的临近、言语的互动,以案例、故事等形式,尽力使课堂成为一个人人进入、随意探讨话题的“剧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中,在增强互动性之余让学生发掘理论课堂的审美趣味,从而更愿意参与和学习探究。如在《艺术理论》课程讲述中,教师可以将艺术案例教给学生阐释(最爱的画作、歌曲等),让学生进入到“演讲-戏剧-交互”的场域,再由教师进一步申发背后的理论机制,完成内容教学。
其次,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现状,不妨将一部分不具思辨和理论深度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自主学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文化资源的检索能力,还能减少学生上课走神玩手机的现象。
三、结语
从根本上讲,教育终究是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对象的特点、需求置于核心位置。关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牢牢抓住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其进行定制性探索。为了学生的发展成长,这样的探索尝试值得我们坚持。
参考文献:
[1]夏艳萍.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众文艺,2019,(5):214.
[2]张显果.“翻转课堂”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3):150.
[3]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