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体”的开发
韩煦+赵亚乾
摘 要:为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洪涝灾害,中国颁布施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设立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基于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结果表明:“海绵体”的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有原生“海绵体”的保护、遭到破坏“海绵体”的修护和恢复、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海绵体”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的确定。最后,分析了河南省鹤壁市黑臭水体整治修复、吉林省白城市低影响开发方案和重庆市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实例,验证了城市“海绵体”开发建设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科学;海绵城市;海绵体;低影响开发;洪涝灾害;鹤壁;白城;重庆
中图分类号:TU9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561(2016)05-0708-07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e of flood disasters in cities,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Technical Guide—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System with Low Impact Development(Trial) was enacted in China, and 16 pilot sponge cities were set up. The key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was analyzed, 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ways of “spon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nge” is the key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the effective supply ways of “sponge” include the natural sponge protectio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estroyed “sponge”, the building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facilities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s (GI)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onge” construction land and standard. Finally, the restoration of malodorous black river of Hebi in Henan province, th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cheme of Baicheng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standard in Chongqing city were analyzed. It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ponge” in citie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sponge city; sponge; low-impact development; flood disaster; Hebi; Baicheng; Chongqing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已逐渐处于世界前列,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开始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坏境。近年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逐渐加强,对自然的干预活动越来越剧烈,对城市盲目和过度开发使得不透水路面增多,雨水无法及时下渗和利用,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频繁发生[1]。中国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在暴雨天气下纷纷出现较严重的内涝现象,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却面临着严重缺水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既可以解决城市内涝与缺水问题,又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型雨洪管理体系[2]。由此,“海绵城市”一词以飞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5]。2015年4月,中国设立16个试点城市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本文在总结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基础上,对“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3个典型试点城市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即将大规模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首先要保证水安全(内涝和超标雨水),其次要改善水环境(黑臭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保护和恢复水生态(水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地下水、水利用)。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等[6]。在中国,“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相较国外而言,虽然中国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中国工程院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报告集,对中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做了估算;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与小区域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对一系列雨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技术规定;与此相类似的还有2013年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颁布最终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国开始从国家和城市尺度对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设开展多层面的探索[7];此外,许多地区也展开了相关研究。
摘 要:为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洪涝灾害,中国颁布施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设立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基于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结果表明:“海绵体”的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有原生“海绵体”的保护、遭到破坏“海绵体”的修护和恢复、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海绵体”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的确定。最后,分析了河南省鹤壁市黑臭水体整治修复、吉林省白城市低影响开发方案和重庆市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实例,验证了城市“海绵体”开发建设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科学;海绵城市;海绵体;低影响开发;洪涝灾害;鹤壁;白城;重庆
中图分类号:TU9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561(2016)05-0708-07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e of flood disasters in cities,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Technical Guide—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System with Low Impact Development(Trial) was enacted in China, and 16 pilot sponge cities were set up. The key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was analyzed, 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ways of “spon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nge” is the key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the effective supply ways of “sponge” include the natural sponge protectio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estroyed “sponge”, the building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facilities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s (GI)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onge” construction land and standard. Finally, the restoration of malodorous black river of Hebi in Henan province, th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cheme of Baicheng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standard in Chongqing city were analyzed. It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ponge” in citie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sponge city; sponge; low-impact development; flood disaster; Hebi; Baicheng; Chongqing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已逐渐处于世界前列,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开始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坏境。近年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逐渐加强,对自然的干预活动越来越剧烈,对城市盲目和过度开发使得不透水路面增多,雨水无法及时下渗和利用,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频繁发生[1]。中国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在暴雨天气下纷纷出现较严重的内涝现象,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却面临着严重缺水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既可以解决城市内涝与缺水问题,又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型雨洪管理体系[2]。由此,“海绵城市”一词以飞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5]。2015年4月,中国设立16个试点城市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本文在总结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基础上,对“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3个典型试点城市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即将大规模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首先要保证水安全(内涝和超标雨水),其次要改善水环境(黑臭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保护和恢复水生态(水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地下水、水利用)。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等[6]。在中国,“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相较国外而言,虽然中国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中国工程院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报告集,对中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做了估算;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与小区域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对一系列雨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技术规定;与此相类似的还有2013年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颁布最终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国开始从国家和城市尺度对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设开展多层面的探索[7];此外,许多地区也展开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