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梅山特色饮食民俗翻译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加强梅山饮食民俗的外宣有助于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振兴地方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的梅山特色饮食民俗中特有的文化现象的翻译可遵循“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既保留了文化的独特性,保持了文化自信,又兼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在语言层面上,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梅山特色饮食民俗;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0-003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当文化自信和翻译相结合,就是要在译文中保留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

    1 “文化自信”背景下梅山饮食民俗翻译的价值

    饮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菜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在全球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中国的饮食民俗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自信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

    梅山文化是一种似巫似道、尚武崇文的古老而又独特的文明形态,其中梅山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民俗独特,早已蜚声海内外。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加强梅山饮食民俗的外宣有助于提高梅山饮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增强整体的文化自信。

    2 “文化自信”背景下梅山饮食民俗翻译的策略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要敢于向世人展示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在文化外宣中原汁原味地保留这种独特性,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读者的接受度,被其他文化同化。

    翻译策略通常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在语言层面上,翻译策略有直译和意译之分。当原文多实质性内容、意思明确时,选择直译就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内涵。当直译可能产生误解或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时,就需要对原文就会选择意译的策略。

    在文化层面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策略[1]。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是“让译者向读者靠拢”的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的策略,保留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其目的在于保存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2]。

    基于文化自信的背景,梅山特色饮食民俗的外宣翻译要尽可能地保留梅山文化的特质,可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对一些禁忌和可能引起读者不适的译文进行修改,而采取归化的策略。因此,梅山特色饮食民俗的翻译整体上可遵循“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语言层面上,同时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3 “文化自信”背景下梅山饮食民俗翻译实践

    梅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饮食民俗。梅山饮食民俗可分为日常食俗、节日和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3]。对不同类型的饮食民俗中特有的文化现象的翻译都可遵循“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既保留了文化的独特性,保持了文化自信,又兼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在语言层面上,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3.1日常食俗的翻译

    梅山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独特的日常食俗,在翻譯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原始文化信息。

    例如“洗三朝”,在梅山地区指婴儿出生三天后进行的沐浴仪式,与西方的洗礼仪式类似,主要用来给新生婴儿祈福。基于文化自信,“洗三朝”在翻译时可先采用音译的方式保留这一习俗的原汁原味,再对其进行注释,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其内涵:Xisanzhao, a Chinese Baptism for new-born baby。斜体的Xisanzhao,让读者了解这一特有习俗的中文表达,采用了异化的策略,a Chinese Baptism for a new-born baby解释了“洗三朝”的含义,采用了归化和意译的策略,这样的译文能顺利地让读者把“洗三朝”和西方的洗礼仪式联系起来,既保留了梅山民俗的特色,又实现了有效的交际。

    3.2节日和祭祀食俗的翻译

    梅山地区饮食风俗还体现在节日饮食方面,如大年三十晚上吃炖煮的柴火腊肉,称为“砧板肉”,春社日吃米粑粑,中元节要准备至少四个菜祭祖先,中秋节吃芋头和鸭子粑,重阳节采菊花入酒等。

    以“砧板肉”为例,如果采用归化策略,翻译为Stewed Smoked Pork,虽然能准确地传达炖煮的柴火腊肉的本意,但包含在这道传统节日菜肴中的梅山饮食文化荡然无存。因此,需要通过添加说明信息,才能实现文化外宣的目的。“砧板肉”可以译为 Stewed Smoked Pork (In Meishan area, on Chinese New Year Eve, this dish is called Zhenbanrou, because the families share the pork in the kitchen after the housewives chop it on cutting board which is called Zhenban in Chinese. This is a traditional ceremony for a fruitful new year.)

    3.3待客食俗的翻译

    梅山人自古好客,有着丰富的待客食俗。一般筵席多为九个碗,寓意天长地久。办喜事,绝不能吃夹生饭。一般家庭请客时,遵循“主人不饮客不饮”的规矩,敬酒以后又劝酒,劝酒力度越大显得主人家热情。宴席中,须等最尊者端起酒杯时,才能喝酒挟菜。在新化、安化的一些地方,坐在尊位的客人要摸红包放在一道叫做膀头(带皮猪腿肉蒸烂拌糖)的菜上,这道菜上桌时由两只碗合拢倒扣着,如果尊者放了红包,就亲手揭开这道菜。

    膀头是梅山地区独有的宴席菜肴,要把这道佳肴介绍给海外的朋友,自然既要保留其独特性,又要让读者明白这道菜背后丰富的梅山待客食俗。可以这样处理“膀头”的译文:Bangtou(Sweet steamed Pork Ham), a special banquet dish in Meishan area which is served with another bowl to cover the food.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the guest who takes the honorable seat will put a red envelope on the dish for best wishes and then uncover it. Sweet Steamed Pork Ham采用了直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读者了解这道菜的口感、烹饪方式和主料,符合西方人对菜名的要求。Bangtou保留了原文的读音,a special banquet dish...and then uncover it对这道菜包含的梅山饮食民俗进行了清晰准确的描述,采用了音译和异化的策略,有助于读者了解真正的梅山饮食文化。

    3.4特殊食俗的翻译

    古梅山地区曾医术落后,为了与疾病抗争,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食疗的习俗。“早姜午蒜夜萝卜”“早晨呷姜开胃,晚上呷姜烂肺”等这些梅山谚语都蕴含着食疗的道理。这些俗语表达精炼,多用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想在译文中获得同样的效果往往不容易。

    譬如“早晨呷姜开胃,晚上呷姜烂肺”,这句简单的饮食俗语前后对仗工整,且“胃”和“肺”押韵,要想获得同等效果的译文不是件容易的事。试译为Morning ginger an angel, evening one an devil,保留了原文的节奏,也实现了句尾的押韵,morning和evening,angel和devil构成对比,生动地表达了早晚吃姜对身体产生的不同效果。或者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直译的策略,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为Having ginger in the morning is good for your appetite, but harmful to your lung in the evening。译文二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但原文的节奏和押韵荡然无存,读起来少了原文的韵味。

    4 结语

    梅山饮食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梅山特色饮食民俗翻译要始终遵循保留我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原则,同时兼顾读者,采取“直译意译相结合、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

    [2]張南峰,陈德鸿.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中国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25.

    [3]曾迪.乡土梅山[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责编:赵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梅山饮食民俗翻译:理论与实践”(16C0837)

    作者简介:罗立斌(1981—),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